-
1 # 青言論史
-
2 # 暴雪長空
三國不同拖孤,贊成不同結局
一、最成功的託孤——劉備
一介白丁出身,在中年之時起兵,最終還能創下一番基業的劉備,自然是當世難得一見的梟雄。而白帝城託孤這一經典橋段,也成就了一對仁君忠臣的最佳典範。但從當時情況分析來看,劉備的用心卻並不如表面這樣單純。首先要說的是,劉備託孤諸葛亮,也很有可能是無奈之舉。因為劉備在臨終前發現,他所依靠的,似乎只能是諸葛亮。
其一,諸葛亮代表了荊州士族的利益和立場。要知道,由於劉備早年間的東奔西走,所以導致蜀漢集團中隱隱分為了元老、荊州、益州三個大的陣營。經過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劉備麾下的元老官員幾乎損失殆盡了。而益州本土計程車族,卻一直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因此,劉備只能選擇諸葛亮上位,以此來繼續保持蜀國內部的穩定。不過,劉備並不放心,他又破格提拔了益州系的李嚴,意圖後者能對諸葛亮進行制衡。
其二,諸葛亮極其在意名聲。客觀來說,諸葛亮是一個愛惜羽毛之人,就連他選拔官員,多數情況下也有優先考慮他們的名氣和人品。而劉備臨終前的這場託孤,便給諸葛亮戴了一個“緊箍咒”,以此來防止他日後生出二心。諸葛亮日後殫精竭慮的表現,也的確令人十分滿意。由此可見,劉備臨終前這場託孤,應該是三國時代最成功的一次了。
二、最真誠的託孤——孫策
江東小霸王孫策,無疑是東漢末年最為閃亮的一顆流星。他以勇猛著稱,在脫離袁術後,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僅僅用了四年多的時間,便統一了江東地區。孫策的這份戰績,可謂是閃耀無比。可惜剛過易折,數年之後,孫策便中了刺客的埋伏,最終不治身亡。臨終前,孫策當著孫權的面託孤張昭。
需要說明的是,孫策託孤之時,周瑜並不在現場,而那句出名的“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話,其實是演義中的說法。也就是說,孫策看重的託孤大臣,僅僅只有張昭一人。在不少讀者心中,張昭或許是個“軟骨頭”,他有何德何能擔此重任呢?其實不然,縱觀江東基業的雛形,孫策及其元老將領都是武夫出身,而多虧了有張昭在,江東的文官體系才初步發展起來。除此之外,張昭還是孫氏與江東士族之間的紐帶。正是因為張昭的存在,江東士族最終才答應支援孫氏。
由此可見,張昭在江東草創之初,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了。當時,孫策還說了一句話,大意就是:如果孫權不堪重用,你可以取而代之。當然,孫策和張昭兩人心中都明白,這不過是孫策的託詞而已,其目的是為了讓張昭能盡力輔助孫權。一番話下來,孫策真誠的話語也打動了張昭。在孫權繼位之後,張昭兢兢業業,幫助他成功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即便晚年遭到排擠打壓,張昭也是默默承受,最終閉門不出,完成了一個忠臣的本分。
四、最灑脫的託孤——曹操
半輩子都身居高位的魏王曹操,得知自己大限將至,他反而換了一種態度。世人皆知曹操陰險狡詐,且生性多疑。但他臨終之前,卻拋開了這些,反而關心起兒子們的家事。更令人苦笑不得的是,曹操還擔心自己的小妾日後會受到欺負,便囑託她們可以選擇改嫁。再然後,便是一些生活上的繁瑣小事,都被曹操挨個說了遍。從這些內容來看,曹操更像是一位父親、一位普通百姓家的大家長,而不是那個榮耀半生,雖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的當世霸主。這份臨終前灑脫,也是讓不少讀者看到了一個“可愛”的梟雄。
參考書籍:《三國志》
-
3 # 音樂小妖
三國時期劉備白帝城臨危之際託孤諸葛亮,直接傳為佳話,事實證明當時的劉備並沒有瞎了眼,諸葛亮一輩子為了劉備的那句話,拼盡全力的進行著北伐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的就是這種人。而曹操、孫策託孤的又是何人,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託孤這種事情講究的就是把自己的那個無人依靠的兒子託付給自己最信任之人。
首先要有一點,那就是無人依靠,當時的劉禪在劉備死的時候才十六歲,而且因為劉備這麼多年的行為比較跳脫,所以劉禪的母親早就已經掛掉了。
非但如此,劉備此時的後宮當中連個真正當家作主的人都沒有,說白了就是主弱臣強的局面。
如果之前關羽和張飛這兩個好兄弟沒有死的話,劉備一定會託付給他們倆人,可是這兩位死的都比劉備早,於是劉備就面臨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只能把所有的一切都託付給諸葛亮。
至於之後的事情怎麼發展,諸葛亮會不會打自家江山的主意,這一切只能聽天由命了,但是劉備的運氣是真心的好,諸葛亮一輩子為劉家打江山不說,還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進去,並且對於劉禪也是忠心耿耿。
而曹操跟孫策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孫策原本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兒子剛剛會吃奶,肯定玩不過些朝中老謀深算的臣子們。
於是就把自己的弟弟推了出來,說起來好像是託孤,實際上只是分散權勢而已。
周瑜跟孫策幾乎就是鐵哥們般的存在,可是孫策臨死的時候,為何沒有託付給周瑜,他就是擔心周瑜太過強大,而託付給張昭的話,就相當於直接削弱了周瑜的權勢。
再加上自己的弟弟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整個江東就有好戲看了,最起碼不會讓周瑜一家獨大,直接奪了孫家的江山。
可以說這是孫策一輩子都不喜歡用腦子想問題,而就在自己臨死之前,終於使用了一次自己那個快要生鏽的腦子,給自己的弟弟找了一條不錯的出路,也給孫家的江山留下了一線生機。
而曹操就不用說了,當時曹操快要掛掉的時候,曹丕已經成型了,也就是說不論曹操會不會託孤,曹丕都足以應付當時的一切。
所以說曹操所謂的託孤,其實只是一個表面意思,用我們的話說,就是說說而已,不要當真。
畢竟曹操一輩子疑心這人,疑心那個,怎麼可能真正把自己的大權託付給一個外臣,明明自己的兒子就很有本事,託孤這種事對於曹操來說,就是一個傳承而已。
直接給曹魏的所有文武大臣宣佈一下,以後公司的所有事務由曹丕代理了,這些叔叔伯伯們,一定要好好的輔佐曹丕,但凡他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一定會指出來。
這句話還是聽聽就好了,真要指出來,可能第二天就會因為左腳先進得的被開除。
所以真正託孤的只有劉備,而曹操和孫策其實只是過渡,人家兒子或者弟弟的實力都足以應付當時的所有事情,唯獨劉禪跟個二哈一樣,怎麼也扶不起來,只能讓諸葛亮親自上陣了。
回覆列表
整個三國故事的高潮和轉折,應該就要算是劉備的白帝託孤了。它意味著曹、劉以及他們身後的一大批文臣武將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中國的政治也從漢末正式進入了三國時代。
同時,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託孤,儘管有人認為劉備的用心絕無那麼簡單,所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是試探諸葛亮忠心的一句客套話。但是仍然不能否認,白帝託孤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那麼三國的其他主要領導人是怎麼託孤的呢?
先說曹操。曹操其實根本沒有託孤,因為他也無孤可託——曹操去世的時候,不要說世子曹丕已經33歲,就連孫子曹叡都已經16歲了。此時的魏國,已經有了充分有能力繼承曹操一切遺產能力的繼承人,不存在“孤”的問題。那所謂託孤,又從何說起呢?
再說孫策。孫策死後的政治安排,嚴格意義上也不算是託孤,因為孫權這個“孤”,早在他爹孫堅死的時候就是坐實了,沒有說因為大哥死自己才變成孤兒的道理。
當然,作為年輕的繼承者,孫權肯定是要有孫策給他安排的顧命大臣的。而此人就是張昭: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三國志注-吳志-張顧諸葛步傳》“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句話說得,和劉備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真是何其相似乃爾!而且相比於諸葛亮積勞成疾、五十三歲就隕落五丈原相比,張昭活到八十歲才去世,也算是功德圓滿。
順便再聊聊孫權。孫權的兒子們本來歲數都不小,但是他卻廢長立幼,讓最小的兒子孫亮接班當皇帝,這就不得不安排託孤了。既是巧合也是必然的是,他的託孤大臣裡,居然有諸葛亮的親侄子諸葛恪:
冬,權寢疾,徵大將軍諸葛恪為太子太傅,會稽太守滕胤為太常,並受詔輔太子。——《三國志-吳志-嗣主傳》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滕胤則是孫權的女婿,還是諸葛恪的親家。這個人事安排,大體還算妥帖;只是不久以後,諸葛恪和滕胤就被族誅,算是正式開啟了江左六朝政治血腥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