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子句館

    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十分有效的海戰武器潛艇已經過時。鄧尼茨則不同意這種觀點。人們認為“潛艇過時”的主要原因是:英華人發明了一種“超聲波探測器”,可以確定距離幾千米遠的水下潛艇的位置。但是,鄧尼茨認為,聲納測位器用於對付水下進攻不可能是絕對可靠的。此外,他還認為,海水的波動、水的不同密度、船隻自身發出的噪音都無疑會給潛艇探測器造成困難。因此,潛艇近距離攻擊仍然是切實可行的。

    針對水面艦艇和潛艇在大西洋交通線作戰中的實際表現,鄧尼茨認為:“德國戰鬥隊不僅在往返途中而且在大西洋作戰區都必須與敵方的水面艦艇及其飛機作戰。與此相反,潛艇由於它的潛水能力則不必如此,它可以往返北海而不必受到敵方的嚴重威脅。即使敵方的水面艦艇在大西洋作戰地區掌握了制海權,它也能夠在那裡活動,而且由於它的活動半徑較大而能長時間地呆在那裡。單是這個原因,潛艇就能成為德國在大西洋進攻英國生命線的合適的戰鬥武器。”與水面艦艇相比,潛艇在交通線作戰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潛艇在對海上強國英國的作戰中能夠取得決定性的成就。

    亦正因此,在海軍裝備建設上,鄧尼茨對戰前海軍擬訂的建立大型艦隊的長期計劃(Z計劃)表示異議,竭力建議大力發展中型潛艇,將潛艇製造放在海軍建設的首位。鄧尼茨還反覆強調,取得海戰勝利的一切希望全在於手裡有無一定數量的潛艇。他認為,為在大西洋上順利進行商船襲擊戰,最少必須裝備300艘前線作戰潛艇。

    但是,戰爭爆發前,德國最高當局並未接受鄧尼茨的建議。從戰爭開始之日起,希特勒就根本沒有把潛艇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因此,在戰爭的頭幾年,沒有動用國家和工業部門的全部力量來建設潛艇部隊。鄧尼茨認為,加速建造潛艇的建議未被採納,不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海軍軍事首腦的一個根本性錯誤;他甚至認為,耽誤了及時建造潛艇的時機是造成大西洋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海戰中,鄧尼茨不僅重視潛艇數量上的發展,在質量上也強調不斷改進潛艇技術和研製新型潛艇。改進潛艇,並以最新型的潛艇投入大西洋戰役,這一直是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多年努力的目標。

    為了對付飛機雷達等反潛技術的威脅,鄧尼茨一直重視發展“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完善的潛艇”。在新型潛艇製成之前,德國對現有潛艇進行了改進,以提高其戰鬥力並儘可能減少其損失。其中,潛艇通氣裝置的研製,使潛艇不需經常浮出水面;雷達接受器可以截獲敵人雷達發出的電波;高炮裝置經改進後可防禦敵機的攻擊。在鄧尼茨的重視下,兩種新型潛艇研製成功,其主要特點是水下高航速、裝有水下通氣裝置並可在水下充電,並在1945年投入英國海岸附近的戰鬥,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是,在戰爭末期,這兩種新型潛艇未能及時、大量地投入戰鬥,因此也未能挽回大西洋海戰的敗局。

    對於1943年5月潛艇戰發生轉折並最終失敗的原因,鄧尼茨歸之為軍事技術劣勢。飛機和雷達的應用使盟軍具有了反潛戰的技術優勢,從而導致潛艇在交通線作戰中喪失了主動權。

    1942年夏天雖然出現了對潛艇戰有利的條件,但鄧尼茨意識到,“作戰本身,尤其是對護航隊的作戰,變得日益困難了。潛艇水面機動性,由於以下兩個因素而受到愈來愈大的限制。”這兩個因素分別是:第一,盟軍飛機對大不列顛以西和美國以東海域進行的空中監視和空軍對護航隊的直接保護日益加強。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所謂空白區,即盟軍陸上遠端飛機不能進行持續監視或對那裡的護航隊不能提供保護的海域,變得愈來愈小了。盟軍飛機數量的顯著增加是德國潛艇戰發生危機的根源。第二,護航隊中的護衛艦以及投入戰鬥的飛機配備了短波儀——雷達。雷達和飛機的結合對潛艇的威脅更大。飛機使用了一種顯然也用於水面艦艇的新的雷達裝置,它能夠在濃霧密雲中,在陰天或夜裡測出潛艇方位,然後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

    護航隊還在自身的防禦力量之外,還配備了特種戰鬥隊。英美成立的所謂“支援部隊”,由戰鬥艦艇組成,配備有與潛艇作戰的一切裝備,包括雷達、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這被鄧尼茨稱之為“大西洋戰役中彼此力量突然消亡的原因。”

    結果,儘管1943年下半年潛艇戰戰果輝煌,特別是在3月達到了潛艇戰的頂峰,但1943年5月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德國潛艇損失高達31艘,5月24日鄧尼茨被迫將潛艇撤出北大西洋。

  • 2 # 戰略論

    1943年5月,德國潛艇部隊在大西洋的破襲戰中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僅僅在這個月德國海軍在損失了41艘潛艇,當時德國用於作戰的潛艇總共有240艘,這相當於損失了德國潛艇部隊25%的作戰力量,而其取得的戰果卻遠不如以前,僅擊沉盟軍船隻50艘,戰損比接近1:1,這種損失率是德國潛艇部隊難以忍受的,身為潛艇部隊總司令的鄧尼茨必須暫停其在大西洋的作戰,以便尋求新的應付越來越多盟軍反潛力量的辦法。

    1943年9月,鄧尼茨再次對北大西洋上的盟軍護航航線發起了進攻,開局還算不錯,以3艘潛艇的代價擊沉了6艘商船和3艘護航軍艦。但是此後的形勢再次急轉直下,幾乎毫無斬獲,而德國潛艇部隊卻再度損失慘重。到1944年1月份,德國潛艇部隊只擊沉了盟軍8艘商船(5.6萬噸)和6艘護航軍艦,而自己卻損失了39艘潛艇,這樣的損失簡直是災難性的,鄧尼茨不得不再次將潛艇部隊撤出北大西洋,此後所有的德國潛艇都撤回基地,等待安裝通氣管,這種通氣管可以縮短潛艇上浮到水面為電池充電的時間,從而降低了潛艇遭到攻擊的可能性,超過半數的德國潛艇是在水面充電的時候被盟軍反潛飛機炸沉的。

    就在鄧尼茨加緊為所有潛艇安裝通氣管時,盟軍的入侵也迫在眉睫了,希特勒下令德國海軍積極進行準備以應付盟軍的登陸行動,鄧尼茨不得不放棄了對盟軍大西洋運輸航線再度發起襲擊的計劃,將潛艇部隊全部投入到海岸防禦中,直到戰爭結束,德國潛艇部隊再也沒有回到大西洋。到6月份盟軍發起登陸行動時,德國海軍已經在法國和挪威的大西洋海岸線集中了73艘潛艇,但只有25艘安裝了通氣管,在阻擊盟軍登陸的作戰中,德軍潛艇部隊擊沉了7艘盟軍艦船,而自身損失了10艘,德國潛艇部隊無力阻止盟軍的登陸。盟軍佔領法國後,德國潛艇部隊在法國沿岸的一系列潛艇基地也就隨之喪失了,潛艇部隊全部撤向了挪威的基地,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域進行作戰,德國在波羅的海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從海上撤回東線被合圍的東線德軍和德國難民。

    鄧尼茨的潛艇部隊戰績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在1942年,那一年盟軍的船隻損失速度遠遠超過了生產速度,差點輸掉了這場大西洋之戰,德軍潛艇和盟軍商船的交換比最高達到1:11,而到1944年及1945年交換比則只為1:1.5,從1944年鄧尼茨下令撤出大西洋時,德國潛艇部隊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 3 # 始於虛無終於黑暗

    正所謂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從歷史來看,歐洲大陸國家和瀕海大陸國家幾乎無法真正壓倒英國這個島嶼海洋國家,即使不計成本建設大海軍,也是事倍功半,無法長期維持。德國就是個典型!

    一戰二德子搞無限制潛艇戰,英國的運輸船隊損失不小,但到了二戰前運輸船隊仍保有噸位2100萬噸。

    德國潛艇部隊整個二戰的戰果也就1470萬噸不到,也就是說不算英華人新造的,美華人添油的,連英華人戰前保有的量都沒打完。

    德國潛艇部隊確實有兩段黃金時期,確實也取得了豐碩的戰果。為什麼42年戰果這麼豐富....因為美華人跳進來送人頭,直接開啟了德潛艇部隊的第二次黃金時段……什麼東海岸沒有實行燈火管制啊,船隻還不結成船隊,甚至還在明碼通訊啦……

    對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戰對英國的影響,丘吉爾曾用橋樑的最大承載力和透過車輛的重量來比喻。他認為,由於英國的海上力量始終勝過德國,再加上德國潛艇戰的威力是漸進式發揮出來的。因此,根本無需擔心英國會被德國潛艇打垮,“車輛”壓垮“橋樑”的可能性壓根就不存在。就戰爭結果來看,丘吉爾的這番言論不無道理。

    除了工業能力和生產資源的差距,德國在戰略上主要的問題在於:制海權。

    德華人完全放棄了大西洋水面的制海權,因此,英華人可以輕鬆的弄出各種新武器來反潛,而且飛機、艦艇等都可以充分使用。為了滿足反潛艦隊規模的需要,甚至還批次造了一批不到1000噸的輕型護衛艦。

    所以,即便是囚犯又一次痛打了獄卒,最後還是被趕回了監獄。

    德佬總是在重蹈覆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建美墨邊境牆或接納墨西哥加入美利堅合眾國?哪一個決策比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