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瑾讀史
-
2 # 夏目歷史君
商鞅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在後來締造了一個強大的秦國,此後六國的軍隊在秦軍面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被成建制的屠滅和殺戮。
那麼商鞅變法中到底有哪些改革方式呢?竟使得秦國崛起於西戎,最終統一六國。其實,商鞅變法中的改革途徑有很多,例如廢井田,推縣制等。但是其中也有一個較為特別的方法,那就是它的獎勵體系,它抓住了民眾心理,幫助秦國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國家模式,提高了民眾積極性。
商鞅的獎勵體系,一般要與管仲的利出一孔聯合起來。管仲他曾在變法中表示“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而商鞅的則是將其加以完善最佳化,同時使其成為當時秦國的一個大方針。
所謂的“利出一孔”,即指的是在秦這個國家裡,老百姓要想得到好處,改善生活,唯一的選擇就是為國家在戰場上殺敵立功,這是想要“利”,想要升遷的唯一途徑,其他的途徑都被廢除。也就是說國家提供了一個人人平等升遷的機會。人都愛利,有了機會得到利,還是一個較為平等的方法得到利,自然民眾積極性都很高了。
秦國當時給的利一般就是封爵,秦國設定了20等爵位,最低的一種是“公士”最高是“徹侯”,一個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可以在戰場上像今天網路遊戲那樣,透過殺敵不斷的晉升,只不過戰國時代的古戰場上沒有經驗值這種東西,要想晉升得給國家上繳敵人的首級。
秦朝時期國家規定「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
這意思就是說:士兵只要能給國家上繳一顆“甲首”,就可以在爵位上晉升一級,再賞良田一頃,良宅九畝。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認為古代戰場上殺人成千上萬,割20顆人腦袋好像也不算太難。要是上繳一顆腦袋,爵位就能晉升一級,那上繳20顆腦袋,豈不是就可以直接封頂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要首先弄清“甲首”這兩個字的含義。甲首,有個甲字,顧名思義是穿了盔甲,什麼樣的人能穿上盔甲呢?一般都是不一般的,要不就是在戰車比較高檔的甲士,要不就是小長官。所以“甲首”並不是隨便一個敵人士兵的腦袋,其實是敵軍的小頭目的首級。那普通的敵軍士兵腦袋就沒用嗎?並非如此,敵軍士兵的腦袋有另外一套計算方式,這種計算方式就是「盈論」,這裡就不多說了。
士兵有了機會,那軍官呢?要知道軍官在戰場上作戰指揮,是沒有機會衝殺到前線上去,跟敵人肉搏,也就沒有機會去砍人腦袋,那怎麼辦呢?
軍官也有一種特別的演算法,那就是按照你手下隊伍斬下敵人首級的總數來算。舉例來講,一個“百將一級”的軍官,手下可以指揮100個士兵,等仗打完了一統計,發現這名將領手下的隊伍總計割下了33顆敵人士兵的腦袋,那麼只要砍下的人腦袋夠33顆,作為“百將一級”的這名軍官就算達成了「盈論」。他和他手下士兵的都進爵一級。在那種超大規模的作戰中,也有更大規格的「盈論」,比如說攻城戰的時候,斬首達到8000顆,野戰斬首要達到2000顆的都算「盈論」。參與戰鬥的秦軍各級指戰員,全部進爵一級,高階指戰員甚至可以進爵三級。
而且特別鼓舞秦軍士兵士氣的,是秦國政府從來不打白條,一場仗打完了,馬上就開始結算人頭數量,士兵們把自己割下來的人腦袋展示三天,加以核對,看看有沒有人弄虛作假,同時,政府官員立即就在前線開始計算人頭數量,並且換算成成相應的待遇和爵位,這種事絕不能拖,因為拖延的時間長了,就容易影響士兵計程車氣,所以商鞅規定了官員對人頭的核算需要在三天之內完成,逾期不完成的罷免。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戰國時代秦軍是多麼恐怖,每次打完仗,無數顆血淋淋的人腦袋,被密密麻麻的擺放整齊,文官眯著眼用手點著人頭數數,然後記在竹簡上,渾身是血的秦國士兵,則站在成堆的人頭後邊喜笑顏開,暢想著未來美好的生活。
對於獎勵體系完善的秦國來說,上陣殺敵是老百姓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所以,戰國時代的秦國百姓一聽說國家要打仗了,都上街互相“道喜”,表現出一種對戰爭到來的強烈期盼,士兵在離家的時候,家裡親屬都囑咐參軍的男子多多殺敵。商鞅是一個洞察人性的改革家,他能把全國百姓的“殘酷”擰成一股合力,投送到對敵戰場上去。
《戰國策》對秦軍士兵的描述是:秦軍士兵在戰場上,脫下盔甲,光著膀子衝向敵人,左手抱著人頭,右手夾著俘虜,難怪其餘六國總是用“虎狼之國”這樣的稱謂來稱呼秦國。
當時秦國子民如果爵位得到晉升以後,除了獲得榮譽,賞賜良田美宅以外,爵位還可以免除徭役,甚至可以抵罪。比如說有人打死人犯了罪,應該受刑,但是隻要此人獲得爵位的話,只要受到降職的處分就可以了,本應受到的皮肉之苦可以相應減免。
除此之外,爵位還影響到一個人在秦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待遇,全都按照爵位的不同,分的清清楚楚的。所以說,商鞅變法之後,一個人能在秦國能過上什麼樣的日子,完全取決於此人在戰場上為國家砍下了多少顆敵人的腦袋,上繳人頭數量關係到他的衣食住行等等一切待遇。這些種種獎勵,都給秦國子民帶來了動力。
當然,同時為了防止有人獲得一定的爵位後而變得不思進取,商鞅深知財富的積累,會讓人失去革命的積極性,比如人會越來越惜命。於是商鞅規定在戰場上不勇敢、不聽指揮官的命令,這也屬於犯罪,不僅你的戰友和你一起受罰,你的爵位也因此會降低,原來國家給你的東西可以在收回。
所以,對於當時的秦軍士兵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如果繼續奮勇殺敵的話,國家一定會繼續給你豐厚的回報,讓你過上更好的日子,你只是可能會戰死;二是,若你臨陣脫逃,不聽指揮官的命令,那你一定會被處死或被剝奪爵位,一定會失去生活中的一切。所以大部分秦軍士兵即使在擁有了很高的爵位之後,也依然會選擇奮勇殺敵,不會被自己的財產所累贅。
不得不說的是,東面六國也曾經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政治改革,以順應形勢。但是,都遠遠沒有秦國商鞅變法來的高效和徹底。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東方六國偏等級而輕功利,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六國在制定國家政策之際,雖有一定突破,但大致還是把原來的那套等級制度放在首位,那些六國舊貴族鄙視種地的農民和作戰計程車兵,不想看到他們立下軍功之後,地位上升,甚至和自己平起平坐。
但是,秦國作為原周朝的一個邊陲國家,說到底還是處於周禮秩序的外圍,受其影響不是太大。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沒那麼多意識形態上的負擔,所以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動員底層民眾,把國家自上而下的所有力量,全都納入到戰爭的軌道上來,最後,以至於可以最大程度動員全國的青壯年人口,這種恐怖的動員能力,是其他六國所完全不能比擬的。
由此可見,腐朽思想阻礙,階級流通的固化停止,會給國家力量帶來多麼大的損耗。一邊是在戰場上光著膀子、抱著人頭,奮力衝殺的秦軍將士們,另外一邊,是一群坐在廟堂之上,滿嘴君君臣臣的貴族老爺們,今天我們再回顧秦國橫掃六國的霸業時,恐怕不得不感慨一句:歷史也只能如此了吧。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發生在秦孝公在位年間,變法之後,秦國一步步走向強盛,為秦統一六國墊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著手變法,建立軍功制便是軍事方面的偉大變革。
商鞅變法在軍事領域的變法簡介如下:
廢除世卿世祿制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爵位一直是世襲的,老爹是什麼爵位,兒子就是什麼爵位,可以繼承。這樣,很多真正在戰場上拼命的人就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反正好好打也是領這個錢,不好好打也是領這麼多錢,也沒有出頭之日,那還不如當個兵油子,做做樣子就行,何必去拼命。因此,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弱。為了改善這種弊端,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軍功制,制定了詳細的獎勵方案。
建立二十等爵制為了能夠明確獎勵軍功,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最初只是十七等爵制,之後衍變成二十等爵制),爵位從低到高分別是:
1公士,2上造,3簪梟,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通)侯。商鞅規定:凡是秦國士兵殺一個敵人,就能夠得到一級爵位,一畝良田,宅地九畝,一個僕人。以取得敵人的人頭數為計算殺敵人數的證據,殺的敵人越多,得到的賞賜就越多,從低往高,獲得相應爵位。所以,戰場之上,士兵無不奮力殺敵,割取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