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3年時,德國與日本兩大軸心國分別遭遇重挫:前者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利、後者在瓜島戰役中慘敗!希特勒為了重獲戰爭主動權,於是要求日本開闢新的戰場以分散盟軍的力量!

    隨即,日本製定了一份作戰計劃:進攻印度東部城市英帕爾。為何要選擇這裡呢?因為從緬甸敗退的英軍將這座城市進行了軍事化建設,該地區設有多個英軍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

    指揮此次英帕爾戰役的是日本陸軍牟田口廉也,其所率部隊為駐緬第十五軍,兵力共計九萬兩千餘人;同盟國方面,由英軍中將斯利姆率領的第十四集團軍為主,總兵力達十五萬人。

    戰役開始後,英軍在蒙巴頓的命令下做出了後撤防禦姿勢,這也使得日軍初期的推進並未受到實質性的阻擊;當日軍跨過橫陳在英帕爾面前的欽敦江後立刻兵分三路發起進攻……

    很快,日軍的三個師團在態勢上對英帕爾形成了合圍,而此時負責守衛英帕爾的只有兩個兵員短缺的英印師,理論上根本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因此,英帕爾駐軍緊急向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團軍求援!

    毫無疑問,高效率的空中運輸和投送為盟軍取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除此以外,日軍急於求成貿然深入敵陣,使得自己遠離了補給大後方,導致許多日軍士兵都是強忍著飢餓發起衝鋒;另外,雨季的來臨嚴重阻礙了部隊的機動效率、各種疾病在士兵中蔓延……

    綜上所述,原本在英帕爾戰役中掌握主動的日本法西斯,最終敗給了我們古話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此役,日軍傷亡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注:遠征軍也協助參戰)

  • 2 # 冥蝶讀書

    這個問題有點扯,明明是日軍戰敗潰退了。

    英帕爾戰役發生於1944年3月至7月,由日本緬甸方面軍發起,經過數月慘烈戰鬥,日軍傷亡慘重,7月10日,東京帝國大本營下令停止進攻,這場戰役以日本慘敗而告終。

    英帕爾戰役被認為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戰役,同時也被認為是東南亞戰場的轉折,從此以後,日軍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攻勢,而盟軍則轉入進攻。

    英帕爾是印度曼尼普爾邦首府,位於印、緬邊境。這片區域佈滿了高山、河流、沼澤、深谷,英帕爾是僅有的幾個平原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盟軍在這裡大修機場,囤積了大量物資,打算把這裡當做反攻的前進基地。

    英帕爾戰役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日軍突進,包圍英帕爾

    1944年初,日本在東面太平洋戰場面臨美軍的直接攻勢。在西面的緬甸,日本也面臨著盟軍的壓力。為了保護東南亞的原料產地,日本不斷加強在緬甸的實力,到1944年3月,駐緬甸日軍已經達到32萬人。但日軍仍然覺得兵力不足。

    日本決定先發制人,集中兵力攻打英帕爾,殲滅英軍第14集團軍主力,摧毀盟軍反攻基地。然後再轉去攻擊其他方向的盟軍,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日軍第15集團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率所屬3個師團,以及印度國民軍一個師,共計10萬餘人,趕著大批活牛羊,渡過欽敦江,拉來了英帕爾戰役序幕。

    牟田口廉也這個人,日本人都覺得他比敵人還可怕,稱其為“鬼畜牟田口”。此人是七七事變時下令開火的日軍現場指揮官,極為狂妄,近乎精神病患者。他計劃一個月就能拿下英帕爾,聲稱“英印軍比中國軍隊弱,只要果敢的實施迂迴包圍,敵軍必定潰逃”。

    他要求搶在雨季之前(4月底)攻佔英帕爾,為此下令只需要按照一個月的標準進行後勤補給,所屬師團只攜帶了三個星期的口糧。

    日軍一開始確實攻勢凌厲,迅速包圍了英軍第17師。17師本來應該撤往英帕爾的,結果慢慢騰騰,被日軍包圍了,經過血戰,到3月26日才突圍出去,損失慘重。

    這麼一來,英帕爾的守軍就不夠了,英軍緊急從美軍那裡借了幾十架C47運輸機,將第五師空運至英帕爾。

    英印軍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戰術,在英帕爾平原周圍建立了一條環形防線,打算依靠英帕爾的物資以及空中優勢進行堅守。

    4月10日,日軍包圍了英帕爾,併發起大規模攻勢,一度突進到距離英帕爾只有9公里的地方。

    二、消耗戰階段

    盟軍不斷空運援軍,到5月底,盟軍兵力已經達到8個師的兵力。

    在此期間,日軍不斷髮起瘋狂進攻。盟軍利用火力優勢,依託環形防禦陣地進行抵抗,擊敗了日軍發起的數次總攻,極大消耗了日軍實力。

    在戰鬥期間,盟軍擁有空中優勢,除了運送援軍,還可以進行大規模補給,攻擊日軍陣地和和運輸線。而英帕爾本身就有大量的醫院,傷員可以得到有效醫治。

    作戰進入相持階段,牟田口廉也的狂妄計劃被打碎,日軍陷入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戰役期間,日軍幾乎沒有得到補給,彈盡糧絕。第31師團連續兩個月沒有得到一絲補給,依靠吃野草存活,在5月底擅自撤離戰場。

    在這種情況下,牟田口廉也依然固執的下令發起進攻。前線日軍只好一次又一次拼湊兵力,發起徒勞的攻擊。

    前線軍隊要求補充糧食的時候,牟田口廉也的回覆是“日本人自古就是食草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進入5月份後,雨季來臨。傷亡巨大的日軍不但要忍受飢餓,還要忍受雨季帶來的疾病肆虐,幾乎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此時,盟軍轉守為攻,陷入困境的日軍紛紛潰退。

    三、日軍大潰敗

    面對盟軍的攻勢,日軍不再理會司令官牟田口廉的瘋狂命令,紛紛擅自撤退。

    31師團在5月31日撤離了戰場,師團長遭到撤職處分。而緬甸方面軍還在要求15集團軍繼續進攻。

    牟田口廉也此時才發覺已經沒有人接受自己的命令了,那麼作戰部隊早已經不復存在。他才不得不下令向欽敦江撤退。

    盟軍的攻勢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擊,一路上到處都是被炸燬的日軍運輸車、坦克和士兵的屍體,被俘的日軍官兵不是深受重傷,就是患了重病,奄奄一息。

    日軍在英帕爾丟下了53000具屍體,而盟軍傷亡1.6萬人。

    日軍三個主力師團,損失率達到了80%,僅剩下1萬人。

    除了人員損失,日軍還損失了2000多輛汽車,幾百門大炮。

    緬甸日軍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力量發起攻勢。

    印度國民軍的“解放”夢想也隨之破滅了。

    日軍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盟軍在東南亞戰場從此走向節節勝利。

  • 3 # 戰略論

    首要日軍確實對英帕爾形成了合圍的態勢,英帕爾的交通線是南北走向,東西都是崇山峻嶺,當時日軍已經分別從南面和北面切斷了通向英帕爾的地面交通線,切斷了英帕爾同外界的聯絡,所以說日軍包圍了英軍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如果在不考慮空中因素的情況下,無疑日軍確實是佔據了戰略主動權,英軍被包圍於英帕爾,失去了後勤補給和外圍的增援,這無異於是陷入了絕境。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被包圍者並沒有陷入絕境,反而包圍的一方陷入了絕境,難以支撐。這就是空中因素的作用,透過空中運輸,英帕爾的英軍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補給和援兵,所以日軍地面上的封鎖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英軍只是表面上處於被“包圍”的態勢。

    反過來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雖然沒有被英軍的地面部隊切斷,其補給線本身就在明京山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但是卻被英軍的空軍所切斷,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地形太過險惡,即便沒有英國空軍的干擾,那些羊腸小道也不可能維持三個日軍師團的後勤補給。當時日軍考慮到了後勤補給的惡劣情況,仍舊發起了這次大規模進攻,就是寄希望於奇襲,在部隊自身攜帶的20天補給的條件迅速的佔領英帕爾,完成作戰目標。

    實際的戰局並沒有如日軍所預計的那樣發展,日軍完全沒有料想到盟軍空軍對於地面作戰巨大的影響,不僅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而且使盟軍即便被包圍的情況下也能得到物資和人員補給。從表面上看,日軍處於有利的地位,始終對英帕爾形成合圍的優勢,但是由於彈藥補給的耗盡,使得日軍無力拿下這個堡壘,日軍處在進退兩難的地步,指揮官希望部隊透過最後的努力趁勢一舉拿下英帕爾,但是部隊的實際情況已經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戰局就這麼僵持著,基本上就是夜間日軍佔領某些據點,白天在英軍的強大攻勢下又不得不放棄,直到日軍真正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才不得不撤退了,那時候日軍真的是已經到了絕境了,再不撤退就都得餓死病死在山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瀕死體驗裡的靈魂出竅體驗可信嗎?如果是真的那麼如何從科學角度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