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山野村夫王小二
總結譚綸更勝一籌
譚綸(1520-1577年4月20日)字子理,號二華。江西省宜黃縣譚坊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活動家。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思維敏銳,智力過人,性格沉穩,有雄才大略。特別愛讀《曹劌論戰》等兵書。平時觀察蜘蛛結網、蟋蟀相鬥等現象,都認真思考並和用兵打仗聯絡起來,後來寫成《說物寓武》二十篇軍事著作。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禮部主事。不久,補兵部郎中。時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員驚慌失措,將士“怯懦不前”。譚綸請命募壯士五百,擊退倭賊,以能用兵聞於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募鄉兵千人,“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嚴格訓練,成為勁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擾台州一帶,譚綸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數萬人竄擾臺、溫、福、泉、漳等州,譚綸親率精兵與寇大戰。三戰三捷,軍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轉右參政使,兼治兵事。此時,他與浙江僉都司、參將戚繼光、浙江總兵官俞大猷等聯合,轉戰於浙江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譚綸改任福建參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廣東、福建沿海大肆劫掠。三月倭陷興化,朝廷命譚綸為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譚綸日夜兼程,急赴平海衛。命浙江副總兵官戚繼光火速從廣東、江西一帶回閩;令福建總兵官俞大猷,整飭營內,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斷敵退路;著廣東總兵官劉顯速率軍馳赴興化,譚綸對倭寇實行重圍。四月上旬,各路進剿軍先後入閩。譚綸召俞、戚、劉商討破敵之策,自任總指揮,戚繼光率中路軍直搗倭賊大本營平海衛,劉顯率左路軍側翼迂迴,俞大猷率水師為右路,斷敵退路。各路軍分頭進擊,一舉殲敵2200餘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餘人,隨即收復興化城。以軍功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二月,2萬餘倭寇又圍攻仙遊等地,譚綸親率戚繼光部馳援,攻下仙遊,斬敵千餘,又追殲逃倭數千名,殘餘倭寇搶奪漁舟入海逃遁。譚綸遷陝西督撫。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調四川。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隆慶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與戚繼光共同負責練兵。自居庸關至山海關,修築邊牆2000餘里,構築禦敵臺3000座,造戰車700乘,佛郎機(大炮)5000架,使京師東、北沿邊防禦得到大大加強,敵不敢犯。隆慶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書,兼理京中軍務,不久告歸。萬曆元年(1573),神宗即位,召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五年四月,卒於任上,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著有《譚襄敏奏議》10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部分內容被抽毀)。另有《譚襄敏遺集》3卷、《軍事條例類考》7卷、《書經詳節》、《點將圖》等。
善任俞戚而建大勳因功績顯著,譚綸歷事三朝,主持軍務近30年,抗倭、戍邊,屢建奇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愛國英雄,與戚繼光齊名,號稱“譚戚”。不僅驍勇善戰,威震沙場,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戚繼光、俞大猷、劉顯、李梁、李超、陳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戰將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稱為“善任俞戚而建大勳”者。
譚綸酷愛戲曲,尤喜盛行南方的海鹽腔。于軍中設戲班,隨軍征戰、演出。任浙江台州知府丁憂回籍時,自浙江帶回海鹽腔戲班,命藝人傳授給本地藝人,還親臨排演現場。並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由是該劇種落戶贛東,後有專業劇團30多個,成為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活躍在江西省內。湯顯祖對宜黃腔極為欣賞,其著名的《臨川四夢》,均由宜黃藝人首次演出以至流傳,並撰寫了《廟記》。宜黃腔後經藝人不斷探索和改進,不僅在省內廣泛流行,在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廣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傳。一些曲調還融入京劇。
萬曆五年( 1577)四月庚申(初三)日(4月20日),病卒於北京任上,年五十八。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他是楊鶴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崇禎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他雖然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致敵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訊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一說自殺),享年五十四歲。
楊嗣昌是名門之後,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學士楊鶴,他是個頗有才幹的文官,字寫的好,又能言善辯,但是他為人品德之敗壞,性格之奸詐。實事求是的說,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先說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想法確實不錯,要是實行的好,足夠把李自成置於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錢,明朝早就國庫空虛了。楊嗣昌病急亂投醫,居然用起了漢武帝時代的"均輸法"。結果,大筆的軍餉平攤到普通百姓身上,軍費沒籌集多少,反而以火澆油,搞的原本沒造反的地區也叛亂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更是鐵了心跟隨李自成造反了。楊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錯,他提拔熊文燦做五省總督,本來此時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連戰連捷,已經幾乎要把農民軍趕盡殺絕,楊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爛招降農民軍,這下可好,原本走投無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絕處逢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熊文燦做事更是迂腐,他僅僅是得到了農民軍口頭投降的承諾,便接納了農民軍投降,結果張獻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沒有解除武裝,反而得到熊總督大批糧草賑濟,直接幫助了人家休養生息。待到羽毛豐滿,原本已經投降的農民軍們臉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戰火又起。明朝白費了大批糧食軍費,卻最終功虧一簣,成了毫無收穫的瞎折騰。
再說"攘外必先安內",想法很好,明朝絕不能兩線作戰,必須要首先安下一頭,全力對付內患,可自古以來,談判都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否則只能任人宰割。楊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卻被關外的滿清當猴耍。公元1638年,滿清皇太級統帥重兵饒過山海關入寇中原,在北京周邊地區大肆殺掠,事情到了這一步,楊嗣昌還想著"議和"。馳援京城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只說了一句反對議和的話,就被楊嗣昌懷恨在心,接著公報私仇,先是隻分給盧象升幾千老弱兵卒,企圖把盧象升往虎口裡送。滿清也知盧象升是明朝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集中重兵把盧象升包圍在鉅鹿,危機時刻,楊嗣昌坐擁重兵,竟眼看著盧象升身陷重圍而不救。盧象升浴血奮戰,與清軍數倍於己的精銳部隊激戰一整天,在手刃數十清兵後慷慨殉國。事後,楊嗣昌為掩蓋己過,居然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直到鉅鹿當地父老尋到了盧象升的屍身,楊嗣昌竟連扣八十多天,不驗屍,不上報,十分奸詐陰刻。
更可氣的是,滿清大軍肆虐中原,楊嗣昌總督各路援軍,竟然畏敵如虎,不敢與清軍交戰,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此次入寇,清軍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殺掠平民二十萬人,明軍不敢與之交戰,只是默默的跟在清軍身後,禮送清軍出境,如此打法,連清軍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級命令士兵們在樹上寫下"百官莫送"的字樣,嘲諷楊嗣昌,此種羞辱,為中國歷史所罕見。
但報應總會到的,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親率大軍南下圍剿張獻忠,明軍初戰得利,將張獻忠打的全軍覆沒,關鍵時刻,楊嗣昌妒忌病又犯,與屬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鬧意見,結果兩位大將罷工撂挑子,虎落平陽的張獻忠終於逃出昇天。之後,張獻忠在湖北四川一帶大打游擊戰,把楊嗣昌耍的團團轉,當地百姓編成民歌嘲諷楊嗣昌"好個楊閣部(指楊嗣昌),離我三尺路。"轉來轉去,張獻忠趁楊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機會,奇襲襄陽,殺了明朝的襄陽王,遠在四川的楊嗣昌如聞青天霹靂,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無奈之下,楊嗣昌拿了一瓶毒藥,一仰脖服毒自盡了。
回覆列表
明朝大將譚倫是與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獻齊名的三大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戰功赫赫名震天下更厲害,重臣楊嗣昌一生跌宕有功有過結局悲慘,因戰敗獲罪被崇禎帝逼迫服毒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