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漢尼拔勝利並不稀奇,因為他實力雄厚。

    漢尼拔率領大約10萬翻越阿爾卑斯山,結果損失了大部分人馬,只剩下士兵26,000人。

    但是,這些犧牲是值得的,因為他完全突入了羅馬帝國的腹地。

    羅馬的主力都在國外四面遠征,國內的兵力空虛。

    同時,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以後,當地的高盧人本來就極度抗拒羅馬人的殖民,全部投靠迦太基人。

    隨即,漢尼拔又擊敗羅馬執政官兼遠征軍統帥西庇阿,後者負重傷。

    不但義大利北部都被迦太基控制,當地諸如利古里亞部落也投靠漢尼拔。

    由此,漢尼拔兵力猛增到9萬,恢復了以前的水平。

    這種兵力,已經可以對付羅馬的任何不對。

    果然,雷比亞河之戰爆發。

    駐軍西西里島的執政官塞姆普羅紐斯·朗戈斯,率領主力趕來,同西庇阿大軍相距不遠。。

    本來2支羅馬軍聯合起來,實力還強於漢尼拔。

    然而,漢尼拔的軍事能力極強。

    他先派騎兵騷擾塞姆普羅紐斯的部隊,並且不斷打假的敗仗。

    塞姆普羅紐斯性格急躁,認為迦太基人沒什麼了不起。他沒有和西庇阿回合,就率領4萬多主力冒進,試圖同漢尼拔的3萬多人決戰。

    羅馬大軍在雨雪交加的天氣下,艱難渡過特雷比亞河,急行軍追趕漢尼拔的誘餌部隊。

    在非常疲憊的情況下,以逸待勞的漢尼拔主力發動正面攻擊,疲憊的羅馬人戰鬥力大減。

    在兩軍正面激烈戰鬥的時候,漢尼拔埋伏在側翼的伏兵突然衝出。

    羅馬軍隊猝不及防,全線崩潰,傷亡約3萬人,只剩1萬多人勉強突圍。

    漢尼拔損失5000人,大獲全勝。

    其實,當時羅馬人總兵力4萬多人,但漢尼拔也有3萬多人。

    而且漢尼拔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包括2萬名重步兵,還有高達1萬騎兵,還有37頭戰象。

    即便漢尼拔不用伏兵,正面硬拼,4萬多羅馬人也不是對手,更別說還中計。

    另外,漢尼拔總兵力高達9萬,在整個大局上也是可控的。

  • 2 # 東方評史

    漢尼拔不僅是羅馬人的噩夢,而且也是羅馬人的剋星。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時候,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經曾經率領弱小的迦太基軍隊對抗強大的羅馬軍團。

    在漢尼拔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和姐夫一起隨軍同行,深受父親和姐夫的影響,年幼的漢尼拔在神殿內立下重誓:表示和羅馬的仇恨不死不休!

    在父親和姐夫死了之後,年僅25歲的漢尼拔被駐紮在西班牙的軍隊推選為統帥。

    由於羅馬公然違反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條約,隨即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政府直接向羅馬宣戰。

    漢尼拔認為,與其等待羅馬打上門來,還不如主動出擊,把戰火燒到義大利去。

    由於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喪失了制海權,因此選擇從海上向羅馬挺進是已經不可能的。

    而如果坐等羅馬的進攻,迦太基會勢必落敗,於是漢尼拔選擇了一條常人難以想象的路線——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從敵人的背後殺向羅馬。

    其實,羅馬也早就擬定了進攻迦太基的作戰計劃,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由執政官塞姆普洛尼烏斯率領從西西里島進攻迦太基。

    而另一路由執政官西庇阿率領渡海去西班牙,以牽制漢尼拔!

    但是漢尼拔卻出其不意的翻越比利牛斯山突然出現在羅馬境內,這著實讓羅馬人大吃一驚。

    情急之下的羅馬,急忙派出原來預定前往北非的2500人的隊伍和由塞姆普洛尼烏斯率領的四萬多軍隊準備渡河與漢尼拔進行決戰。

    但漢尼拔早有準備,他把軍隊部署成中間凸起的圓月型,待交鋒之後又把軍隊變成凹陷的選月型。

    在睏乏不堪的羅馬士兵剛剛渡過冰涼的特蕾比亞河之後,恰恰也正遇上了以逸待勞蓄勢待發的迦太基軍隊的衝擊。

    漢尼拔在此次交戰中,採用了羅馬人從未曾想到過的戰術:先以戰象攻擊羅馬軍團的騎兵,繼而又以騎兵部隊從側面進攻羅馬軍團的步兵。

    然後再以預先潛伏在樹叢中的迦太基2000多騎兵擾亂敵人的後方。

    在出其不意的打擊下,羅馬軍隊不敵迦太基軍隊,許多羅馬士兵不是被迦太基軍隊砍死,就是在激流中淹死,最後塞姆普羅烏斯只帶了一萬餘人衝出迦太基軍隊的包圍圈。

    此戰過後,漢尼拔又率領迦太基軍隊屢次大敗羅馬軍隊,但後來羅馬軍隊也學會了漢尼拔的作戰策略,他們也派兵向迦太基進攻,迫使漢尼拔最終撤回迦太基。

  • 3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漢尼拔用三萬人馬贏得特雷比亞河之戰,主要是採用了誘敵渡河+伏兵攻擊的策略。

    特雷比亞河戰役發生在公元前218年,是布匿戰爭初期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迦太基統帥漢尼拔進入義大利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這次戰爭雙方兵力大致相當:漢尼拔是3萬兵力,羅馬方則是近4萬人。雙方隊伍中都有大量的高盧盟軍。羅馬步兵佔優勢,而漢尼拔騎兵佔優勢,還擁有8頭大象。而戰役結果,羅馬軍僅有1萬人逃走,迦太基軍則只損失了幾千人。

    在這次戰役中,漢尼拔能擊潰兵力略佔優勢的強敵,主要在於他針對敵我的優劣勢進行了精心部署,將敵軍引誘成為背水一戰的格局,並用埋伏的奇兵衝亂了敵人的陣腳,從而取得勝利。

    要了解這次勝利,需要對歐洲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戰爭模式有個瞭解。那時候的西方,戰爭通常是以步兵方陣作為主力。步兵方陣計程車兵身穿盔甲,手持長矛盾牌,正面的抗衝擊力很強。但一旦陣腳亂了,或者遭到幾個方向的夾擊,卻可能崩潰並造成大量傷亡。

    公元前218年的形勢,是漢尼拔初次到達義大利,與老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團進行了一些小規模衝突,並在提基努斯河戰役中給與羅馬軍隊一定打擊。後來,另一個執政官隆古斯帶領南線軍團趕到後,反對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再加上漢尼拔在當地不斷挖羅馬牆角,使得許多高盧人加入迦太基一方。最終,羅馬人決定向漢尼拔挑戰。

    此時雙方的營地隔著特雷比亞河。漢尼拔派出幾千名努米底亞騎兵,引誘羅馬軍隊出陣,並最終把羅馬近4萬人的主力全部都引過河來。這時候,正面的迦太基二萬重裝步兵也在高地上佈陣,而努米底亞騎兵則和其他的一些盟友騎兵組成兩翼。隆古斯則在正面部署32000步兵,而4000騎兵和幾千輕步兵則分配給兩翼。

    戰鬥很快展開了。在兩翼,漢尼拔以優勢的騎兵配合8頭大象攻打羅馬兩翼的騎兵和輕步兵,很快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並開始向羅馬中央合圍。但是羅馬人的中央步兵則明顯佔據優勢,不但壓迫著漢尼拔的步兵,而且還能分出一部分兵力,抵擋兩翼包抄過來的迦太基騎兵和大象,甚至把迦太基翻過阿爾卑斯山後僅剩的8頭大象殺死了7頭。

    一時之間,雙方陷入了膠著。如果羅馬軍隊先突破漢尼拔的中央步兵,那漢尼拔軍就會被切成兩段,遭到各個擊破;如果漢尼拔先完全擊潰羅馬步兵方陣的兩翼,就會令羅馬軍完全失去陣型。但是,由於羅馬軍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又不那麼擔心傷亡,所以打的更加勇猛。漢尼拔見狀,則下令部隊逐漸往後撤退。羅馬人大喜,以為迦太基人終於抵擋不住了,遂全力發動猛攻,把迦太基陣型逼得一步一步離開河岸。

    但這樣一來,羅馬人把自己陣型的背面拉得遠離河岸,實際上使原本背水列陣的格局,屁股後面露出了老大的空檔。這時候漢尼拔預先部署的3000伏兵大發神威,猛衝出來,從側後方攻擊羅馬人陣列中的同盟軍。那些依附於羅馬人的部族,本來鬥志就不如羅馬正規軍,遭到這種突襲頓時潰亂,於是羅馬整個方陣也支援不住。漢尼拔趁機揮軍掩殺,努米底亞騎兵放馬追擊著羅馬軍,還有很多人淹死在河中。不過,有部分羅馬軍主動留下來死戰斷後,這才保證了執政官隆古斯帶著一萬人逃過河來。

    此戰漢尼拔之所以能取勝,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在廟算上,他是主動求戰的一方,用計將敵人引入自己部署好的陣地,而羅馬方則是兩位執政官意見不一,以及被政治逼迫著不得不戰,軍事上已然被動。其次在戰地選擇上,漢尼拔首先使敵人置於背水一戰的不利格局,己方步兵佔據高地抗衡優勢的羅馬步兵,保證了初期不至於被羅馬的優勢步兵打崩潰,得手後則能殲滅大量敵軍。最後,漢尼拔在第一階段戰鬥中充分發揮己方騎兵和大象的優勢,製造區域性落差;一旦發現難以完成目標後,又將羅馬軍團引誘得離開河岸從而露出空檔,再以伏兵突襲,終於摧毀羅馬陣列,取得了全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有哪些很搞笑,超經典的對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