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西有才哥
-
2 # 蒼松SH
“為母埋兒”和“乳姑不怠”這是二十四孝中關於“孝”的典故。
先說“為母埋兒”吧,郭巨,原本家庭小康,後敗落,對母極孝。郭巨就和妻子商量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下糧食供養母親。”第二個典故中唐代崔山南,其曾祖母長孫夫人,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因婆婆年事已高,自己便用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家庭中也同樣孝敬祖母唐夫人。
上面兩個故事確是人間大孝,古代之人百善孝為先,尊老敬老,發自內心,人人效仿,輩輩相傳。但也過於拘泥,死板僵硬,為孝至孝不及其餘,甚至傷及親骨肉或嚴重影響家庭及親人,這樣的”孝“亦不可取。孝一定是要做的,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和方法,既能做到進孝,又能更小程度的影響家庭。在當今社會是一定能夠做到的。您認為呢?
-
3 # 村民小嚴
“為母埋兒”也就是埋兒奉母,又名 “郭巨埋兒”,講的是晉代一個叫郭巨的人為養活母親而打算將兒子活埋,挖坑時發現黃金的故事。《乳姑不怠》講述了唐代崔山南人家裡已經是做祖母的媳婦用乳汁孝養已經是曾祖母的婆婆的故事。這兩則故事均出自《二十四孝》中。
這兩則故事中大力提倡的“孝”我認為並不是正真所謂的“孝”。因為這已經違背常情和倫理了,人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這是無法逃避的,用一個新的生命去換取一個垂危的生命,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況且在傳統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郭巨的母親如果知道自己的兒子為了她而埋了自己的兒子,讓郭家沒了後代,心中作何感想?可能在殘餘的日子也是痛苦的活著。再說崔山南的曾祖母和祖母,雖然相對第一個要容易被人接受的多,婆媳間關係也挺讓人感動的,但兩人都是大半截身體埋在土裡的人了,人活一口氣,要的是活得體面、有意義,其曾祖母以己之私讓後輩子孫媳婦都像崔山南祖母一樣侍奉她,在當今社會就相當於道德綁架了。
百善孝為先。什麼才是真正的“孝”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討論和關注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特別是現在很多人都面臨著怎樣去孝敬自己父母的難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都認為小時候不惹父母生氣,做個乖寶寶,長大了多賺錢給他們花,讓他們享福就是“孝”,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感情需求,很多人長大了,各奔東西,相聚的時間很少,老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子女的關心和問候。本人從農村出來,父母辛辛苦苦的供我上了大學,大學畢業自己有了工作,總想著不讓他們幹活了,該享福了,也和他們說過好幾次,但都不起作用,索性就不管了,他們自己去安排,這樣他們過的也充實,自己平時多給他們打打電話,常回家一起吃個飯,父母和自己都感到開心和幸福。
所以正真的“孝”是能夠包容長輩、正真的關心長輩,滿足他們的情感、精神和物質需求,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他們。
-
4 # pegasus1
題主說的兩個故事都是《二十四孝》中的。
《埋兒奉母》,又名“為母埋兒”、“郭巨埋兒”,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乳姑不怠》講述了唐代崔山南人家裡已經是做祖母的媳婦用乳汁孝養已經是曾祖母的婆婆,且永不懈怠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第二十二則故事。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篤,長少鹹集,曰: 無以報新婦恩,願汝孫婦,亦如新婦之孝敬。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如果僅從故事的表面來看,都是荒誕不經,郭巨發現金子和崔山南後來加官進爵更有福報的觀念在裡面。郭巨故事中不取家財,獨奉老母更是不必要的加花,頗有蛇足之嫌。故事的演變很複雜,茲不贅述。
《郭巨埋兒》說的是家貧的悲劇,古時候窮到一定程度,僅有的一點糧食如果全家分吃,只能全家餓死,而壯年人是勞動力,如果死了,沒了生活來源,勢必也是全家餓死,所以只能選擇老人或孩子被家庭犧牲,換得其餘人的生存。而舍小保老其實是常態。朱德元帥的《回憶我的母親》就說過,家裡窮,幾個孩子被迫生下來就溺死了。這也是有道理的,老人多少還具備一些自理能力,孩子卻完全需要大人照料,所以在孩子和老人勢必捨棄一個的時候,只能放棄孩子!這不是愚孝,而是生活的悲劇。
《乳母不怠》則是另一個極端情況,老人的牙掉光了,只能吃流食,兒媳婦兒就用自己的乳汁作為食物供應老人。
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就是說,不管客觀情況有多難,不管老人家的身體多差,兒女也不應該放棄老人,而是應該盡一切可能讓老人活下去,而且要儘可能讓老人快樂。——快樂在《老萊子娛親》表現得更充分。
整部《二十四孝》大都是不太合理的故事。可以說,作者編故事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就是讓故事極端化,以突出孝這個主題,意在說明在道德兩難的前提下也要守住孝的底線,其他的道德或物質條件都要給孝讓路。
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價值觀,而孝又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那麼以孝為核心的一組故事誇張,極端,甚至妖魔化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無需去生搬硬套的效法,那就真成了愚孝了。但也不要因為某些橋段的不合理而持絕對的批判態度,吸收其中孝的主題的合理性成分,不因家貧而不孝(郭巨埋兒),不因老人失去自理能力而不孝(乳母不怠),這就行了。畢竟現在的生活條件遠勝古代,不用埋兒也可奉養老人,不用自己的乳汁,鑲假牙衝牛奶也可以讓年紀很大的父母安度晚年不是嗎?
《二十四孝》雖有典故,但實際是一組寓言,寓言誇張,極端甚至有點弱智的特點它都具備,我們只要提取其中合理的故事核心就好,何必非得假設自己處在那些兩難的環境中找不自在?那就不是讀書,不是明理,而是抬槓了。
-
5 # 大志讀書
我的觀點:這倆個故事都出自《二十四孝》,孝,不分真假,只講情義。為人子女,孝是本分,至於做到何種程度,靠自己的能力,但求無愧於心。做到了,父母自會感知,便達到孝的目的。
關於這兩則故事,是《二十四孝》中的寓言故事,突出了孝的主題。既然是寓言故事,難免會有誇大的成分。只要我們理解其中的本義,並身體力行,便完成了子女的職責。
兩則故事如下:
“為母埋兒”,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會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挖坑將孩子埋了。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忽見一罈黃金。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併兼養孩子。
“乳姑不怠”,唐代博陵人崔山南,他的曾祖母長孫老夫人年事已高,牙齒完全脫落。他祖母唐夫人每天早上盥洗後,都上堂來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婆婆長孫老夫人沒有吃過一粒糧食,數年身體依然健康。
“孝”是中國優良傳統,個人非常喜歡論語中的一句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啊,隨著我們年齡增長,父母不會在原地等我們,終歸會變老。我們應該多珍惜父母在的日子,多陪伴,多孝順,才能不後悔。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中國古代的孝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就是好的事蹟,很感人。古人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傳統了,我們應該在父母在世時,多關心,多照顧,多陪伴。“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做一個孝順的子女,你我都有責任。
回覆列表
《為母埋兒》描寫晉朝人郭巨家道中落,他把家產都給了倆弟弟,唯取老母供養。後家境貧困之際生了一男孩,怕養子不能養母,就打算活埋了兒子,把有限的錢糧來供養母親。當他挖坑時忽然在地下二尺處挖到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後來郭巨自然保住了兒子,取得了好名,進入了《二十四孝》,這個《孝》按陰謀論來講純粹就是個大大的陰謀!何來之孝?《乳姑不怠》的故事倒是說得過去,也符合現代人的世界觀,這可稱之為孝!不懂典故的親可以百度一下,現代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像過去人大部分沒受過教育,容易被蠱惑和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