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槓精大叔

    聖人曰,士之仕者,猶農夫之耕也。孔子們把百姓看作皇上的財產。他們要做犬馬,而不是耕種後收割的禾苗。老百姓才是禾苗。。

  • 2 # 陳廣逵

    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學為圃的說法出自《論語·子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段話換成今天的語言就是:

    樊遲請求“學習種莊稼的技術”。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請求“學習種菜的技術”。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去,孔子說:“淺薄的人啊,樊遲!居上位的人重視禮法,那百姓就沒有誰敢不敬畏;居上位的人重視道義,那百姓就沒有誰敢不服從;居上位的人重視信用,那百姓就沒有誰敢不真心實意的做事。如果做到這樣,那四面八方的百姓就會揹著自己的孩子來投奔了,怎麼用自己去種莊稼!”

    在孔子弟子中樊遲大概不僅理解能力差,而且見識短:他確實有些冥頑不靈,本末倒置。投身聖人門下不好好學“禮”“義”“信”,而偏要學種莊稼、種蔬菜,真是捨本逐末。你學稼就拜個老農為師,你學為圃就拜個園藝師為師,何必投在孔子門下!孔子培養弟子,不是為了讓他們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要讓他們從政為官。這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膝文公上》)孔子還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衛靈公》第32章)他的觀點是,作為君子、讀書人,親自去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習卻可以得到俸祿。既然做了讀書人,就應該一心向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不該提出去學什麼種田種地的事。

    孔子說這番話大概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士以上羞與民爭利”。《禮記·坊記》裡說“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雲:‘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jì),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君子不佔有全部利益而是把一部分利益留給百姓。《詩經》說:‘那裡有遺留的苞米,這裡有沒捆的穀子,這是留給寡婦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種莊稼,打獵就不捕魚”)君子留下利益給人民,即使收田時也特意留下一些給孤兒寡母去撿。當了官就不去做其他事,把獲利的機會留給他人——這個思想今天是不是也有借鑑意義呢?  

    孔子之教,務在救時政。如果沒有好官,“苛政猛於虎”(孔子語。《禮記·檀弓下》),百姓還是要遭殃。只有實行仁政,以仁者之心治民,才能達到理想化的大同,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26章)。

    孔子生活的時代,能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孔子認為這些接受教育的人將來是要做官的,是沒必要親自從事勞作的,勞作是沒文化、地位低的“小人”的事。接受教育就是在選擇社會分工。所以孔子對請“學稼”、請“學為圃”的樊遲不齒。

    有人認為,孔子輕視體力勞動。“五四”以來,更有人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和本章為依據批判孔子。體力勞動固然需要,體力勞動者也應該被尊重;但體力勞動者也需要知識。知識技能本身也是生產力,它所實現的價值遠比簡單的體力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高。退一步想,做官者有沒有必要學稼呢?當時可能沒必要;今天農作技術手段高了,而且有專業人士學了,好像也沒必要了。然而,做官者、特別是從事農村管理的官員接受農業勞動鍛鍊一下未嘗不可;年輕人在成長階段,經過艱苦歷練一下未嘗不可。

  • 3 # 看透古今

    孔子是官紳貴族階級的政治家,他的教育是為政治服務的。雖然也收小人百姓家的子弟就讀,但決不允許學習與廣大小人百姓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產知識。他與樊遲的對話,以及背後貶損樊遲的話,充分證明了,孔子對廣大小人百姓,及其相關農事活動的鄙視和輕慢。充分暴露出他是小人百姓的死對頭的醜惡嘴臉。

  • 4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孔子承認術業有專攻,承認自己不如老農老圃,這不能算輕視農業勞動吧,只能說他認為自己的學生應該學習大道而非小道,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找他學種稼種圃是找錯了人。

  • 5 # 楊朱學派

    《論語·子路》篇記載,樊須向孔子請教如何種植。夫子曰:“吾不如老農。”弟子走後。孔子曰:“小人哉,樊須。”包括易中天老師在內的很學者,皆認為孔子歧視農民。   

    鄙人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文中指出,《論語》中的小人主要有三種含義:一是見利忘義之人;二是貴族。包括國君和卿大夫。三是沒有理想,沒有志向之人。樊須請教孔子種植,並非道德淪喪。而是其沒有理想和志向。   

    儒家弟子求學的目的,除了修身以成為君子之外。主要有兩條人生軌跡:一是像仲弓一樣學為所用,出世為官;二是像曾子一樣治學授徒,傳承文化。而不是學成之後,回家耕田。

    與之類似還有墨子。《墨子·魯問》記載:吳慮耕種於魯之南鄙。墨子勸其入世。並稱:“翟以為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者。功賢於耕織者也。”顯然,墨子此言並非歧視農民。因為他本人就是平民出身。墨子之意是農民只能解決自身的溫飽。只有不耕織的君子,才能一展宏圖,濟世救民。   

    故孔子所言之樊須,墨子所言之吳慮,皆是沒有理想,沒有志向之人。即使在今天,亦是如此。   

    2012年網上暴出一則新聞,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找不到理想工作,便回老家種地。父親為了激勵他,而服毒自殺。父親服毒自殺,亦非歧視農民,因為他自己就是農民。而是認為兒子沒有志向。   

    所謂“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輕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有高顯尊貴的君子,才能使“寒者有衣,飢者有食,勞者有息。”否則,即使才能勝過管仲十倍,才只能填飽自家人的肚子,只能獨善其身。

    若斷章取義,將孔子之言視為歧視農民。那《論語·先進》中的言論又如何理解:“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吾從先進。”難道孔子在此時,又變成了敬重野人的平民,而歧視貴族的君子嗎?!   

    顯然,孔子並非時而歧視農民,又時而歧視貴族。而是重視禮樂教化,而不是其出身。同理,孔子稱欲學種植的弟子是小人,更非歧視農民。而是希望弟子們皆有理想,有志向。

    以荀子的弟子張蒼為例,官至漢朝丞相,在其建議和支援之下,漢文帝廢除了秦朝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告奸之法。張蒼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張蒼作為漢朝丞相,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從而兼濟天下,造福於民。張蒼還制定天文立法,編訂《九章算術》。假如張蒼當初求教荀子如何種植,荀子定會批他是沒有志向的,而不是鼓勵他學好種植,回老家去耕那一畝三分地!

    行文至此,相信易中天老師應該贊同我的觀點。否則他早就辭去廈門大學的教授之職,回到老家種田去了。

  • 6 # 春江帆影491

    謝邀,此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人,怎樣為政。個人認為,應通篇讀才可全面理解孔子的真正用意。先看開篇: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用現在話說:子路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先要領頭去幹,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幹。"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永遠不要鬆懈怠惰。"再看: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用現在話說:樊遲請教學習種莊稼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小人呀,樊遲。上邊重視禮,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邊重視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從;上面重視信,百姓就不敢不說出真實情況。假如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會揹著小孩前投奔,哪裡用得上自已去種莊稼呢?。比較可知,孔子的本意並不是反對種莊稼種菜,輕視農業勞動,是說,你家鄉那麼多行家裡手,你應認真學,在這,我比那稼禾種菜者差遠了,你在那,認真學,就知稼禾,何必來此?哪有偏離方向的!是要求學生把準目標方向,不要盲目不知所追,是要求學生努力學知識(六藝),做學問,學成之後,帶領百姓踏實去做去幹,做出實績。淺見,參考

  • 7 # 歷史醫生孔老大

    孔子非單岐視農民,凡勞動者,孔子一蓋岐視。孔子反對一切創利行為。至於為什麼?不知道。明白了,為了貧民愚民弱民辱民欺民疲民騙民。

  • 8 # 使用者3301477213023

    農業生產勞動有著高的技術含量,必須是博士後以上水平的人才能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像江青李鐵梅這樣聰明的人都不幹也幹不了農活。所以孔子不該輕視農業生產勞動,這在文革時期是要被揪鬥打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芥末裡面有502的氣味是不是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