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談歷史

    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聯軍入侵京津。為了儲存實力和觀望形勢,袁世凱不顧朝廷再三下詔催促,遲遲不派援軍,避免了以卵擊石之舉。在當時戰事正殷的時刻,這些舉動被京津地區計程車民視為漢奸和胸懷異志者,更有甚者,認為袁世凱擁兵自重,意圖謀反。

    當時的報紙中有一則關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間京津戰亂的報道:“現北京勢日危殆,在職大吏之有實權者均心搖搖如懸族,不能自主。而大司馬大將軍榮中堂之後軍提督袁世凱手握五千重兵,以嫋架之性,懷狡險之心。近目擊各國於北京政府情形,知今日非復逢迎上意安然做官之日,故其舉動多與政府背馳,見者鹹駭其懷抱異志,紛傳其將欲謀反雲”。

    這說明當時袁世凱不派援兵,擁兵自重的舉動,不被時人所理解,而且受到汙衊。

    張謄在庚子年的日記中對袁世凱的行為有過描述“十四日,恕堂自山東回,言本初黑瘦,意徘徊南附,擁兵自衛”。漢末袁紹字本初,此喻袁世凱,時為山東巡撫。清廷曾令世凱帶兵“入衛”,又令其派兵赴津,均託詞“守土”,將行而止,以避義和團運動鋒芒。當時袁世凱表面與端、剛委蛇,而暗中與李、劉,張應和,參加“東南互保”在張謄心中,充滿了對袁世凱的鄙夷和諷刺。

    但是袁世凱面對亂局,堅守既定政策,顯示了他頭腦的清醒,意志的堅定和做事的堅毅。即使在受到形象汙衊後也被不為所動,顯示了政治家波瀾不驚的心理素質。正是堅持了不派援兵的政策,袁世凱才一方面儲存並擴充了實力,另一方面確保了山東境內的安寧。

  • 2 # 圍爐趣談

    在袁世凱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敢於挑戰朝廷權威 ,沒有派出當時清廷最堪一用北洋軍隊,進行實質性的救援,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八國聯軍入侵時,袁世凱時任山東總督,遠離京畿重地,避免了是非的旋渦中心,為他對抗朝廷旨令,刻意拖延,並以地方彈壓危急為由,暗示自己的北洋軍隊消極馳援,避免與洋人接戰有了理由。

    二是源於滿清末期的政治環境。其時,清廷的皇權帝威已經大大弱化,封疆大吏,各省督撫與朝廷陰奉陽為有之,分庭抗禮有之,東南互保已經公開化,袁世凱作為當時的實力派,對此是持認同態度的。並且認為以清廷的實力與八國列強抏衡,勝算幾乎為零,更不想和洋人撕破臉皮,為其以後收拾晚清殘局贏得了國際支援。

    三是源於他的敏銳的政治嗅覺和不失狡詐的處事方式。袁世凱依仗的資本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軍,雖然戰鬥力與八旗軍綠營兵強過數倍,但和洋人開戰,自知結果極不樂觀,何必硬著頭皮趟著混水呢。

    所以說,在八國列強入侵滿清危急時刻,袁世凱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素養和理性的處事態度,在儲存實力的同時,又沒有受到朝廷的追咎,為他以後如日中天的政治地位和逐步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打下了堅實基礎!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鴉片戰爭之後到新中國的建立的這段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段歷史了。而在這段歷史裡面八國聯軍侵華又是最為恥辱的一段。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其實這段時間,大清王朝可以倚重的人都還是在的,比如說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等。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這些人都沒有選擇去北京勤王,為什麼呢?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還是因為自己打不過。誰都不想出兵。這個時候雖然說大清還存在,但是差不多已經形成了各個軍閥存在的局面了。所以說這個時候不管是誰都還是想儲存實力的。而且就這個時候來說,不管是李鴻章,還是袁世凱,如果僅僅只是依靠他們自己的實力的話,確實是很難打贏的。當時在天津登陸軍隊就已經有兩萬多人了,而且在東北還有數萬的沙俄軍隊。當時袁世凱在山東訓練的新兵也就七八千人。不管是軍隊的素質,武器裝備,作戰能力上面來說,袁世凱都沒有把握能夠打贏的。這個時候誰都知道自己手裡有人有槍才是最大的實力,誰又會去打沒有把握的仗呢?

    而且袁世凱也是李鴻章的嫡系,當時李鴻章提出的東南互保,袁世凱也是贊同的。所以袁世凱怎麼會去勤王來損耗自己的實力呢?

    如果袁世凱真的北上勤王的話,那麼清王朝的滅亡可能還要向後推延,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溥儀之所以退位,最怕的是誰,就是袁世凱,而袁世凱依賴的是什麼,就是他的新軍。大清的滅亡可以說是袁世凱一手促成的。當時革命黨有什麼勢力來推翻清王朝呢?當然清王朝最倚重的就是袁世凱,所以袁世凱一反水那麼大清就完了。所以說如果當時袁世凱北上勤王,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袁世凱因為這個時候早就被八國聯軍滅了。

    當然在歷史上對於袁世凱的褒貶都是有的,所以具體的也不好說了。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袁世凱的表現,是有些讓人看不明白的。

    當慈禧釋出命令,要求全國各地的督撫們,都要配合義和團運動,打擊洋人的時候,以李鴻章、張之洞、陳坤一、盛懷軒為代表的東南督撫們,公開與朝廷對立,拒不聽從朝廷的命令,不願意和義和團一道,抗擊外國列強。為此,東南督撫們還共同簽訂了一個協議。

    (袁世凱劇照)

    袁世凱當時是山東巡撫,他其實並不算東南督撫,但是他也加入了這項協議,不願意和洋人作戰。也正是因為東南督撫們不願意和洋人作戰,所以八國聯軍才以很少的兵力,有恃無恐地打到北京來。因為列強們知道,就算打到北京來,他們也不會受到什麼抵抗。

    從這裡似乎可以看出,袁世凱在政治立場上,與慈禧太后是不一致的。但是奇怪的是,和慈禧太后政治立場不一致的袁世凱,在慈禧太后匆匆忙忙逃到西安的時候,他卻專門派出軍隊,保護慈禧太后。而且做得非常殷勤周到,就像袁世凱天然就和慈禧太后站在一起一樣。

    那麼,袁世凱前後的反差,為什麼會這麼大呢?

    其實,如果我們從袁世凱一生經歷來看,他一直就是一個反覆不定的人。他在整個人生過程中,就多次出現過反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維新變法開始階段,袁世凱一直就是和維新人士站在一起的,他也是支援維新變法的。也正是因為他支援維新變法,所以當維新人士發現他們手中沒有兵權,無法把新法推行下去,想要扳倒慈禧和殺掉榮祿的時候,才會去找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利用自己的兵權,囚禁慈禧,奪取權力,實現變法成功。

    袁世凱當時也是信誓旦旦,表示一定會這麼做。

    (光緒皇帝劇照)

    誠然,光緒皇帝和譚嗣同等人,在政治上是不夠成熟的。但是,就算不夠成熟,他們看袁世凱應該也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如果袁世凱表現出,和他們並不是一路人的想法,他們怎麼可能去尋求袁世凱的幫助呢?

    但是,等到譚嗣同走了以後,袁世凱立刻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榮祿,並透過榮祿告訴了慈禧。同時,慈禧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抓捕了維新變法人士。百日維新,就在這種倉皇中,走向了失敗。

    總之,看起來,袁世凱在政治上確實有些搖擺不定。

    袁世凱的搖擺不定,是不是他不成熟的表現呢?其實並不是的,而是袁世凱投機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袁世凱一直是一個比較投機的人,他是有自己政治立場的。他的政治立場,就是看什麼事情對他有利,他就會往什麼方面去做。在北韓發動壬午政變的時候,袁世凱幫助北韓平定了叛亂。但是袁世凱並沒有維護北韓的和平穩定,他只是想撈取自己的政治資本。也因此,袁世凱在清末政壇崛起,成為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之後,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強勢崛起的漢人大臣。

    (慈禧劇照)

    為什麼袁世凱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一開始反對慈禧,後來卻又盡心盡力保護慈禧呢?就是袁世凱透過對當時形勢的評估,知道幫助義和團運動,抗擊洋人這條路是行不通的。而且還會受到全國各地督撫們的反對,讓他成為孤家寡人。所以袁世凱雖然知道這樣做,有可能得罪慈禧,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的路走到頭,他只能走一半,看形勢變化。

    等到慈禧出逃以後,袁世凱立刻就派士兵保護慈禧,也是想在慈禧那裡找撈到政治資本。他當時考慮的是,如果八國聯軍想把慈禧拉下臺,那麼他也沒有親自出面幫助慈禧,只是派了隨從前往而已。如果慈禧能夠東山再起,外國列強認為慈禧是最適合那時候的中國的代言人,他也可以憑藉保護慈禧的功勞,重新獲得慈禧的認可。

    總之,袁世凱就是走一步,觀望一步,透過反覆評估,看看哪件事對自己有利,就做哪件事。

    後來他已經看到了,慈禧還是中國不可動搖的力量,八國聯軍依然覺得慈禧應該是最適合的清朝領導人。做出這樣的判斷以後,他才完全倒向了慈禧。

    而袁世凱透過這一番操作,讓他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成為晚清最後幾年舉足輕重的人物。也為他最後奪取晚清政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告訴我200平方毫米的電線可以過多大的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