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因為大唐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後,國力強盛,被北方遊牧民族稱為天可汗。清前期有康乾盛世,後期國力衰弱,落後捱打。

  • 2 # 我有帥哥證d

    汗和可汗是蒙古族對大部落首領的尊稱,北方和西域少數民族沿襲蒙古族習慣稱呼清朝和中原王朝為汗和可汗是對中原王朝的尊重

  • 3 # 歷史解說

    可汗是遊牧民族部眾對首領的尊稱,而“天可汗”是北方遊牧民族對李世民的尊稱,實際上稱為“天可汗”的皇帝不止李世民一人,但他無疑是眾多天可汗裡面名望最高的。“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鹹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中國都。

    李世民能被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主要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和深得人心的民族政策。

    只有文治沒有武功是不可能贏得草原遊牧民族的尊敬的,後來的宋朝是活生生的例子;同樣只有殺伐不給別人留一點活路也不行,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反抗。只有恩威並施才能贏得兇悍的遊牧民族的心悅誠服。

    李世民剛即位的時候,頡利可汗就帥兵進犯,曾在渭水河岸與李世民對峙,在此之前更是時常劫掠唐朝邊境,李淵甚至都打算遷都。後來太宗皇帝加緊練兵,任用李靖等一批將才於貞觀三年拉開了唐和突厥30年戰爭的序幕,並最終打敗了突厥等遊牧民族,但李世民沒有對敗北的突厥趕盡殺絕,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還給已經投降的突厥首領封官。並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思想和認識在當時華夷之辨的背景裡是非常超前和開明的,正是由於這種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政策受到了遊牧民族的認可和尊敬,並於公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

    總之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和他的征伐、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個人魅力是分不開的。

    當初,努爾哈赤官號稱為貝勒。1583年,他以祖、父的十三副遺甲,聯絡對尼堪外蘭不滿的各部,攻克土倫城。同年,又取薩爾滸城,控制了蘇克素護部。次年,又經過幾個月的征戰,最終佔領鄰接東南的董鄂部翁科洛城。1585年,兵伐北鄰的哲陳部,取得渾河戰役的勝利。1586年,又征服西鄰的渾河部,並擒斬逃遁於該部的尼堪外蘭。在勢力和地盤不斷壯大的情況下,努爾哈赤於1587年在費阿拉建城,宣佈“定國政,凡作亂、竊盜、欺詐,悉行嚴禁”。

    後來英明汗努爾哈赤不僅統一了女真諸部,還征服了原明朝統治下的遼東地區。同時,蒙古諸部中的內喀爾喀部分也歸附到後金國。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辭世時,後金國已經具有一定的實力,明朝和蒙古察哈爾等勢力也不敢輕易再和它動干戈了。

    在漢語的“天聰皇帝”,原滿語為“淑勒汗”,蒙古語為“ 車臣汗”,是皇太極從其父努爾哈赤那裡承襲而來。車臣汗(元代漢譯為薛禪汗)是元朝創始人忽必烈的蒙古語尊號。忽必烈公平推行政教二道而被後世的大小首領所推崇,正因如此,努爾哈赤父子也沿用了這一汗號。當然,以上的記載可能是後期經過文官們修改後形成的文字,反映了皇太極繼位後官方的態度和立場。皇太極不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他是在與其兄弟爭權鬥爭中稱汗的。從這個角度看,皇太極的危機感更強。文官們解釋的“皇太極”的意思,是為了附會所謂“天意預定”而編造的,存在多處謬誤。“皇太極”,蒙古語,確實是從漢語“皇太子”演變而來的。但對皇太極而言,他的這一名字,並不意味著其他含義。當時對他的即位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從皇太極繼位的過程來看,使其登上汗位的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實力和才能。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大貝勒代善父子三人的支援,順利登上了汗位。

    崇德八年八月,淑勒汗皇太極突然逝世。其後,透過一番宮廷權力鬥爭,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當為輔政。目前難以看到順治元年(1644年)的滿文件。我們從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中看到順治帝的蒙古文名號依然是“汗”,可以想象其對應的滿文號也必然是“汗”。有些蒙古文檔案也寫“合罕”,和太祖、太宗朝的情況沒有區別

    從太祖努爾哈赤,經過太宗、世祖,到1644年入關定都北京為止,滿洲人成功實現了幾次國家政權的升級。從1587年開始努爾哈赤正式成為滿洲部的一個貝勒,到1607年,努爾哈赤獲得汗號,擊敗政敵,統一了部落內部的權力。再至1616年,努爾哈赤成為女真諸部的大汗。之後,蒙古本部察哈爾的滅亡和漠南各部的歸附為“大清”國的建立提供了必備條件和關鍵要素。此時的“大清”國以盛京為首都,“寬溫仁聖”汗已經是滿蒙漢三族共同的統治者了。1644年入關定都北京後,“大清”國汗登基成為“大國”之汗或皇帝。這表明以政治上統一、文化上多元為重要特色的清朝體制已基本形成。但是,正因擁有上述入關前的經歷,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程序遠沒有到此結束,而是通過蒙古及其勢力繼續延展到其他內陸地區。

    清朝前期的君王其實一直都是以大汗自居的,外界一直都將其成為大清可汗,只是到後期,人們習慣稱之為皇上。

  • 4 # 評古說今

    古代遊牧民族像柔然、鮮卑、突厥、回紇、匈奴等以遊走放牧為生的民族,最初稱當時的部落首領為 大單于;北魏強大興起以後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衰落大單于的稱號也漸漸的淡化。後來柔然的首領自封可汗,可汗這個稱謂就被北方遊牧民族延用。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率領一些大將東征西討,使得唐朝周圍的遊牧民族和西域諸國向唐朝稱臣,奉唐朝為天朝上國並年年上供。公元646年,唐太宗親自到靈武(今寧夏靈武)接北方各部落的首領使者,被各部落尊為“天可汗”。他們還特意修了一條“參天可汗道”,方便往來,加強聯絡。這個稱號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眾所周知,從秦始皇開始,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而“可汗”則是北方遊牧民族君主的稱呼。唐太宗身為中原的皇帝,又被尊為“天可汗”,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範圍,不僅僅是中原內地的農耕區,也包括周邊廣大的遊牧世界。

    唐朝和周邊民族還有一種常見的關係—冊封,意思是中國皇帝授予周邊民族首領一個封號,這既等於承認這個首領對這個地區的獨立支配權,同時也等於在中國皇帝和這個首領之間結成了君臣關係。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回紇。突厥衰落之後,回紇酋長骨力裴羅建立了龐大的回紇汗國,史書上說把以前匈奴的土地都佔據了。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從此,回紇可汗由唐朝冊封就成為定製。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起全國政權並開始向外擴張,收腹了周邊遊牧民族並根據唐朝的方法安撫冊封他們的首領為可汗。周邊遊牧民族稱清朝為大清可汗。

  • 5 # 雨沐青峰

    “可汗”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對其首領的稱呼,等同於漢語裡的“國王”,像回紇、突厥、女真等都是如此,後來的蒙古也沿用了這一稱呼。而“天可汗”就是天下共主的意思,也就是全天下的領袖。在公元630年,西域和北部邊疆各族的首領來到長安,請求尊奉唐太宗為各族共同的首領,也就是“天可汗”。

  • 6 # HuiNanHistory

    唐朝皇帝獲得“天可汗”的稱號,始於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四年(630),李世民擊敗東突厥汗國的頡利可汗。隨後西北諸蕃皆請李世民上尊號為“天可汗”。自此以後,唐朝在冊封、行文於西北諸蕃時,李世民就以“皇帝‧天可汗”的雙重身份釋出諭令。

    那麼,“天可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稱號到底來自於哪種語言呢?

    “天可汗”的稱號,來自於突厥語的Tängri Qaghan。

    在阿爾泰語系中,普遍以tängri(突厥語)、tngri(蒙古語)來代指天,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騰格里”。

    一些突厥、回鶻的可汗也擁有“天可汗”的稱號。例如,回鶻的登裡可汗移地健就是一位“天可汗”。、

    登裡,其實就是突厥語的Tängri。只是在漢譯時,唐朝官員刻意迴避了它的真實含義,以免公開降低唐朝皇帝的權威。

    最後說一下清朝的情況:

    後金至清朝初年,蒙古人一般稱清朝皇帝為“大清國汗”(daičing ulus-un qaγan)。

    或者按照清朝皇帝的年號稱呼,如稱皇太極是“徹辰汗”(Sečen qaγan)。其中,徹辰的意思是聰睿,對應於皇太極的年號“天聰”。

    入關以後,蒙古人逐漸改稱清朝皇帝為“聖主”(boγda eǰen),這也是他們稱呼自己的始祖成吉思汗的尊號。

    至於西域回部的情況又是另一回事,一般稱清朝皇帝是“秦可汗”(Khāqān-i Chīn)。

    總而言之,這些有別於傳統中原王朝的稱號,證明了唐朝和清朝在經營邊疆方面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的著名攝影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