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陳雜談

    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比較看重“依法治國”,鼓勵文化多元化發展,經濟施行全國統一貨幣,為後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漢朝,尤其是漢武帝之後,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以秦朝為模板,添加了自身的儒家特色,文化上比較侷限,全力發展儒家思想,經濟穩步發展。

  • 2 # 窮人愛詩詞

    雖然有"漢承秦制"之說,但兩朝迥異,有諸多不同之處:

    1、秦朝以法家之學治天下,很大程度上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後以暴政而亡,而漢統治者吸取了教訓,起初是以道家治天下,再後來才奉行儒教。

    2、從政治角度上看,秦朝的地方官制為郡縣制,而漢朝則是實行封建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地方政治體制,這是極不相同的地方。

    3、秦以商鞅為首,焚書坑儒,而漢主張無為而治實為道家思想,其目的在於恢復經濟生產。漢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黃金之路。為當時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歷史以來的第一個盟世一一文景之治,形成了具有統一特色的漢文化。如司馬遷撰寫的巜史記》為中國史學的建樹達到了輝煌成就。這也是秦漢的重要區別。

  • 3 # 西安老許

    秦朝和漢朝都屬於高度集權的時期。

    秦始皇以法家為思想文化,對法制高度重視,獎罰分明,強調以法治國,確不重視道德教育。道德標準不夠。

    秦國也是第一個大統一朝代。

    漢朝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文化,漢王朝重視思想。道德,文化的發展,漢武帝以後更以儒家籠聚人心,繼續沿用依法治國。

    總之,秦~漢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秦朝短短15年,雖然短暫。但是給予後來的漢朝,從封建社會統治~各種典章制度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陸川導演拍攝的《王的盛宴》裡就有一幕,秦~子嬰在被劉邦抓住時,說的一句話,雖然秦亡了,但是秦統一的思想不能亡。

  • 4 # 朱八戒CC

    秦朝法治天下,以暴力統一天下,以暴力施政安幫,最終在暴政中走向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漢朝吸取秦朝教訓,以道家思想,以儒家的德治仁心治理天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開通絲綢之路,文景之治,帶來了漢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兩千年的輝煌史冊。

  • 5 # 史海尋蹤

    世事難預料,各個時期的形勢環境都有所變化,秦漢兩朝的管理方式社會形態亦有不同之處:

    一、治理態度的不同。秦時的管理思想就是“崇尚暴力”,無論從制度,對內對外均無懷柔一說,不服就用暴力鎮壓。秦時不需要個人有思想有價值觀,只需遵從法律。

    而漢時在此方面則“溫柔”的多,增加了一些變通,允許不同的思想形態存在,亦廢除了秦時的一些嚴刑峻法,甚至在景帝時期廢除肉刑。對外敵匈奴,打不過時以“和親”解決。

    二、經濟上,秦是純粹的“以農為本”,抑商禁旅,把人限制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而漢時經“文景之治”,商人勢力蓬勃發展,至武帝時有所打壓,後再度崛起,這也促進了商品流通,社會繁榮。另外相比秦時,漢更加重視民生,採用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喘息,因此漢朝的經濟狀況是高於秦朝的。這一點從人口可以看出,漢初人口一千多萬,至漢宣帝極盛時,全華人口達到六千萬。

    三、國家制度上,秦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漢則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漢行分封制也是為了獎勵功臣照顧親屬,但也埋下了隱患,景帝時期因此爆發七王之亂。後漢武帝施行“推恩制”,允許各地封王可以自行再分配,以大化小,又在全國設立十三個監察區設刺史,達到監視的目的。對於開疆拓土,秦漢均持積極態度,秦時趙佗徵嶺南之地,漢時更近一步,將西域、北韓、交趾均納入勢力範圍,粗算秦盛時國土340萬平方公里,而漢極盛時達600萬平方公里。

    四、再說說思想文化方面。秦時沿用商鞅法制,對儒術是排斥的,對於秦代,是以嚴刑峻法對不同的聲音強行壓制,以維護統治,作為秦人,最重要且唯一的事就是守法。而到了漢代,開國到文景之治時,因此前長期戰亂,多用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對於思想控制相對寬鬆。到了漢武帝時,認為有必要加強掌控,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方式“教化”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秦和漢對於思想文化的控制,前者為暴力壓制,後者為“洗腦”為無形之中。

  • 6 # 一生修行者

    作為我們歷史上有名的兩個王朝,一個是短命王朝的代表,另一個是長壽王朝的代表,千百年來,無數的學者和歷史愛好者都在研究或分析它們的不同,以便找出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下來,我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人常說:漢承秦制。可是,如果你把漢的各種規章制度和秦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漢對秦的各項制度的繼承並不是無條件的繼承,而是進行全面深思後的修正,具體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治國理念。秦朝以法家之學治天下,很大程度上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後以暴政而亡,而漢統治者吸取了教訓,起初是以道家治天下,奉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使得短期間內社會經濟快速恢復穩定,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強大了,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治國的理念一直在跟著現實的發展不斷的修正,不像秦,一百多年基本不變,從而僵化,落後於形勢的發展。

    二、治國機構。秦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漢初時,為了獎勵功臣照顧親屬以及為了藩王拱衛京師,實行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但也埋下了隱患,景帝時期因此爆發七王之亂。後漢武帝施行“推恩制”,允許各地封王可以自行再分配,以大化小,削弱諸侯的勢力。又在全國設立十三個監察區設刺史,達到監視的目的。另外,從各方面加強皇帝的威嚴。從而使大權牢牢的掌握在中央。

    三、國家權力。和秦朝相比,在權力的分配上,特別是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皇權和相權分配上,漢朝由秦的“宰相代辦制”轉為了漢的“宰相負責制”。開始從“主事”走向“主臣”,在拋棄事務主義及文牘主義的過程中,透過“主臣”,建設健全的官僚團隊,達到“百姓親附”。漢相以其獨特的政治作用,在皇權與臣權的制衡中,成為了君臣之間的聯接點,不但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而且,奠定了帝國發展的制度基石。

    四、皇位繼承。在身後事和儲君的安排上,秦始皇是在沙丘突然暴斃,還沒來得及交代身後事。所以導致兄弟相殘,國破家亡的悲劇。有鑑於此,漢代的皇帝都是在老皇帝登基不久就被立為太子,有效的杜絕了其他皇子對皇位的覬覦,並且讓太子留守京中,來避免不測事件的發生。漢武帝更是有關於呂后專政,透過一場“殺母留子”的殘忍,但比較英明的做法,明確交代了身後事,鞏固了大漢王權,為他兒子劉弗陵順利登基和掌權排除了當年困擾他自己多年的外戚干政的隱患。

    五、經濟政策。經濟上,秦是純粹的“以農為本”,抑商禁旅,把人限制在一定的範圍。而漢時經“文景之治”,商人勢力蓬勃發展,至武帝時有所打壓,後再度崛起,這也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社會的繁榮。特別是鹽鐵官營更是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增加了國家的收入,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相比秦時,漢更加重視民生,採用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喘息,因此漢朝的經濟狀況是高於秦朝的。

    六、思想文化。秦時沿用商鞅法制,對儒術是排斥的,秦代是以嚴刑峻法對不同的聲音強行壓制,以維護統治,作為秦人,最重要且唯一的事就是守法。而到了漢代,開國到文景之治時,因此前長期戰亂,多用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對於思想控制相對寬鬆。到了漢武帝時,認為有必要加強掌控,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方式“教化”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秦和漢對於思想文化的控制,前者為暴力壓制,後者為“洗腦”為無形之中

    七、人才發現。秦時,國家選拔人才,往往評的是官員,特別是皇帝的喜好,到了漢朝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特別是漢武帝確立察舉制度,為人才的選拔確立了明確的來源和準則制度,為大規模的把人才充實到統治機構提供了保證。使得國家的治理更為科學有效。

    八、軍隊建設。漢為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軍隊,並置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兵役制度 秦朝沿襲戰國時的郡縣兵役制,漢朝除實行徵兵制外,還實行募兵制,明顯更為靈活高效,而又相互制約,利於皇帝的管控。

    透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漢的統治者和秦相比,在治國的時候,明顯靈活的多,也更為盡心,對於治國的各種政策法令總是不斷的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修正,也正是這種修正,讓漢帝國獲得獲得了超長的生命力,成為中國史書上的輝煌一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預防嬰兒感冒,需要準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