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拾遺錄

    謝邀。因為南明政權先天不足,而且還後天補不足。同樣是南渡政權,偏安東南,東晉政權和南宋政權國祚都超過百年,而南明政權歷經“四帝一王”卻只堅持了不到四十年。主要是由於明朝在崇禎皇帝期間面臨內憂外患,國勢已處於“抽心一爛”的境地,留給南明政權的攤子著實太爛,再加上面對的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遠比東晉政權和北宋政權面臨的實力更加強勁,戰略更加長遠成熟,內外交困之下,南明國祚不長乃是情理之中。

    一是南明政權國勢糜爛至極,人心渙散,大勢不可挽回。南明政權承襲明朝政權的衣缽,在崇禎皇帝執政十七年間,國勢日漸糜爛,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經久不息,甚至愈演愈烈,外有遼東戰線後金政權攻城略地,建章立制,正處於急速上升期。在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明朝國勢早已處在“抽心一爛”的地步,大臣們與皇帝離心離德,面對國家危難,文臣仍忙於黨爭不肯為國分憂,甚至還有與李自成和後金政權暗通款曲之舉;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朝廷正失去對軍隊的有效控制。眾多文臣武將都抱著投奔新主的打算,缺乏與國共榮辱的信念。到了南明政權,這種打算拋棄舊朝投奔新朝的官員和將領猶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

    反觀東晉,西晉立國未久,主要是亡於“八王之亂”這樣的皇室內訌,這場為期數年的內亂打垮了西晉內部的實力,給了長期被打壓的“五胡”以可乘之機,但晉朝軍民人心尚未渙散,再加上當時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北方門閥支援東晉宗室司馬睿為帝,並爭取到了江南世族的支援,雖然內部不時出現紛爭,但大勢依然可控。

    而北宋滅亡有一定的偶然性,當時趙氏皇室威望仍然很高,臣心民心仍聚集在趙氏皇室旗下,加上內無大規模內亂,宋高宗趙構南渡後,可以很快地整頓軍備,很快出現了以“中興四將”為代表的優秀將領和以“岳家軍”為代表的強大軍隊有力地保證了南宋政權的維繫。

    二是南明正統皇位接班人難產,而南宋和東晉可以迅速集聚在趙構和司馬睿旗下。在李自成進攻北京前,崇禎皇帝沒有充分考慮到時局的艱難,沒有及時將太子朱慈烺送往留都南京以備不測,在城破前夕才將三個兒子送出城,但為時已晚。這就使得留在南京的群臣等不到法定接班人繼承大統,群臣各懷心思,提出福王潞王桂王等多個方案,沒法提出能統一人心的皇帝人選,後來即使推出了福王朱由崧為帝,也是無法服人心。假如太子朱慈烺能成功來到南京即位,其在法統上最正統,可以有效凝聚民心,團結抗清力量。反觀南宋,由於康王趙構是為數極少逃出生天的宋徽宗兒子,擁立其為皇帝在法統上無可爭議,可以較快地收攏力量,整頓軍備。 東晉立國之初的情形跟南宋類似,由於北方世族王氏和謝氏支援司馬睿,並沒有其它有力的宗室成員站出來挑戰司馬睿的地位,加上北方流民不斷南渡,對鞏固皇權大有裨益。

    三是南明面臨的對手清朝政權戰略更成熟,打算更長遠,實力更強勁。而東晉面臨的對手情況最為樂觀。自晉室南渡後,北方便陷入了空前的大分裂大混亂時期,先後誕生了由匈奴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個國家,這些政權或相互攻伐或相互繼承,短期內無暇攻取東晉,給了東晉政權喘息之機。即使是不可一世的前秦皇帝符堅率大軍南下,也因為戰略失誤和內部矛盾,在“淝水之戰”瓦解。直到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宋政權,北方仍處於混亂時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威脅東晉政權。

    金朝君臣最初只是打算在北宋身上大撈一筆,因內部意見不統一,甚至最初沒有長期佔據中原地區的打算,僅打算設立緩衝區,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在給了南宋君臣喘息整頓的時間之後,金朝君臣才統一思想大舉南下試圖征服南宋。但此時南宋政權已相對穩固,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初步形成了“中興四大名將”的軍事格局,湧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名將,能夠有效抵擋住金朝的軍事進攻。 在有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漢人文臣武將指點下的清朝政權打算更加長遠,其目的就是效仿金朝政權入主中原,不但馬上從盛京遷都北京,還極力籠絡歸降的漢族文臣武將,讓他們成為自己南下的前驅馬前卒,還趁南明君臣內訌之際,果斷南下趁勢消滅南明政權。這樣處在上升期又有成熟戰略長遠打算的對手實在是南明最不想遇到的。

    政治上勾心鬥角,軍事各自為戰,再加上大批文臣武將投靠滿清,助紂為虐,這就使得南明面臨比東晉和南宋更艱難的局面,由此造成了“南明輓歌”。

  • 2 # 張傑談史

    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南明的老大是誰,這個問題一直就沒能解決。本來弘光政權,這個在南京立足的小政權,對整個南明還算有一些影響力的,畢竟弘光是神宗孫子,朱常洵的庶長子。但是他1646年就死了。死了之後,我們看看南明的歷史,經常性的幾個皇帝並列。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就沒解決,只能是各自為戰,最後被清軍漸次消滅掉,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誰為老大這個問題,也說明了南明內部的黨爭之嚴重。如此嚴重的黨爭,只能導致無止境的內耗,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打仗不能出全力,戰略方向為何不知道,如何和大順大西餘部打交道不知道,這樣的南明如何是好,能堅持十多年,已經是上天恩賜了。

    反觀南宋,趙構雖然評價現在看來有分歧,但是當時他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東晉也是。所以他們的帝位繼承都很正常,沒有爭議和分歧。再加上內部雖然有矛盾,卻不如南明如此,所以還有得救。

  • 3 # 小院之觀

    南明歷史,就是一部內鬥的歷史,滅亡的原因,自然也是因為內鬥。

    內鬥相當精彩,主要有三個方面。

    朝堂之上,大臣的內鬥。

    從留都南京得到崇禎殉國,三位皇子落入敵手的訊息後,馬上就開始了內鬥。

    主要是史可法、馬士英和東林黨的內鬥,內鬥的原因是擁立哪位藩王即位。

    最後,史可法和東林黨內定的擁立桂王方案被推翻,馬士英和四鎮總兵擁立了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馬士英成為定策元勳、首功之臣,史可法被拋棄,東林黨失勢。

    弘光朝短短一年,卻匪夷所思地發生了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大臣們的精力,都消耗在內鬥中。

    面對清軍卻無力抵抗,清兵到處,聞風而降,弘光帝出逃不久被捕獲,弘光朝滅亡。

    政權與政權的內鬥。

    弘光滅亡後,出現了多個並立的政權,同時期先有唐王朱聿鍵稱隆武帝,魯王朱以海稱監國,兩個政權不說共同抗清,反而自相攻伐,爭奪正統,最終都被清朝所滅。

    隨後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政權,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卻又在廣州建立紹武政權,兩個政權又是誰也不服誰,互相攻打。

    隨著紹武帝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南明終於只剩下了永曆一個皇帝。因為這時候,有實力稱帝和敢於稱帝的宗室,都被捕殺得差不多了。

    軍閥與軍閥的內鬥。

    明末的武將,已經逐漸演變成了軍閥,擁兵自重,甚至可以拒不奉詔。到了南明,這種趨勢愈演愈烈,誰有兵,誰的兵力多,誰就是事實上的老大。江北四鎮總兵擁立福王朱由崧,就是具體的表現。

    軍閥最看重的是自己利益,他們必須儲存實力,伺機不斷擴張,爭取撈到最大好處。

    江北四鎮彼此不服,興平伯高傑先是企圖吞併靖南伯黃得功,沒有得逞,不久他自己就被手下總兵許定國所殺。

    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看馬士英不順眼,興兵討伐,馬士英調四鎮兵力佈防抵擋,長江防線空虛,清軍乘機南下,黃得功戰死,劉良佐、劉澤清降清,左良玉病死,他兒子率軍降清,這就是明末的軍閥。

    隆武朝的大軍閥是鄭芝龍,同樣擁兵自重,隆武帝算是個有才幹的皇帝,卻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最後鄭芝龍主動降清,隆武帝殉國。

    永曆朝的形勢一度出現兩次轉機。

    永曆元年(1647年),大西軍餘部加入明軍,出擊抗清,加上江西提督金聲桓、廣東提督李成棟、大同總兵姜鑲、延安營參將王永強等先後反正,南明一度恢復了半壁江山。

    可惜,彼此間還是內鬥不止,互不支援,互相打擊,僅僅一年,全部被撲滅。

    第二次是孫可望、李定國的大西軍加入。

    李定國連戰連捷,擊斃清軍兩王,聲勢大振,眼看形勢大好。

    孫可望坐不住了,在背後捅刀子,鄭成功也為了自己利益消極應付,導致李定國孤軍作戰,終於難成大事。

    從皇帝到大臣再到武將,面對的是亡國滅種的威脅,卻不思團結,內鬥不止,這樣的政權,當然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關於南明這段歷史,小院有專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輸給了國安,為什麼許多人不能接受?發表各種不利於恆大的言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