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濱哥談娛樂
項梁和項羽是兄弟,即使殷通不號召項梁反秦,也會跟隨哥哥項羽反秦的,當時秦二世的時候,民不了生,怨聲載道各路英雄起義,陳勝起義,自立為楚王,項羽同時起義和自己的弟弟,一起在楚懷王手下,當時都不是真心的,還有劉邦稱為沛公,只是為了舉起起義的大旗,殷通並沒有多大的能力,和項羽、劉邦比更是沒有可比之處,殺殷通只是為了在以後的統一之路少一個絆腳石,就像開始劉邦攻打背叛自己的雍齒,還是藉助的項梁的兵力。
項梁被秦朝的大將章邯所殺,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項羽主動請纓出擊秦國,但是楚懷王怕項羽弒殺,就讓劉邦去伐秦,當時楚懷王說,誰先攻入秦朝國度咸陽,就封誰為王,由於項羽被楚懷王派去救援趙國而被劉邦捷足先登,項羽把這個責任推卸給了楚懷王,當時,項羽的手下說劉邦有帝王之氣,要趁早攻之,於是項羽用四十萬大軍去攻打二十萬劉邦,劉邦為了保護自己,主動獻上咸陽,這裡面還有一個“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外沛公,”劉邦逃走。
最後,劉邦打敗項羽,漢軍把楚君圍在垓下,項羽知道自己已經四面楚歌,就率領軍事突圍,被劉邦的大將灌嬰斬殺,灌嬰一直輔佐劉邦以及劉邦的兒子,可以說勞苦功高,而且十分的衷心,項羽被殺,劉邦統一天下,說自己是善於用人,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蕭何保證糧道暢通;韓信指揮百萬雄兵,屢戰屢勝!
-
3 # 祗樹
項梁夥同侄子項羽殺殷通一事,有諸多疑點,比如說:殷通好心勸項梁反秦,項梁為何暗中囑咐項羽,將殷通殺死?
項羽殺殷通一事之前,還有另外一件值得尋味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到會稽,一行人浩浩蕩蕩好不壯觀!所到之處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爭相觀看秦始皇東巡的盛大場面,這其中就有項羽、項梁叔侄二人。
正當眾人觀得起勁的時候,項羽冷不丁蹦出一句話:
“彼可取而代也。”嗯,這句話是說給項梁聽的,意思是:三叔,秦始皇這麼大的場面,您以後也可以享用啊!言外之意,秦始皇算什麼?三叔您也可以當皇帝。
這種話在當時,是要被坑殺的。
因此,項羽此話一出,當即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項梁則趕緊捂住項羽的嘴,一邊向周圍人打哈哈,一邊對項羽輕聲罵道:
“毋妄言,族矣!”你個小兔崽子,不想活啦?就算你不想活,咱們項氏一族還有一大家子呢!
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項羽的這番話,被當時在場的某個人記下。當此人慾拿這句話去報告會稽太守時,恰逢秦始皇駕崩,天下縞素,也輪不到管這些“莫須有”的雞皮蒜末小事情。
秦始皇的喪禮搞完,秦二世繼位,陳涉吳廣於大澤鄉起義。
於是,秦二世派兵鎮壓起義,併發出通告,要求所有太守在境內查處“可疑分子”。如果哪裡再次發生起義,就拿太守是問。
項梁心中倍兒清楚,這個茶,不好喝,可是又不能不去。
想來想去,項梁還是決定赴了太守這個約。臨行之前,項梁做了兩件事:一是令項氏一族藏匿起來;二是讓項羽帶上刀劍,必要時候幹特孃的。
公元前209年7月,項梁帶著項羽來到了會稽太守府。項梁自入府面見太守殷通,項羽因為年紀小、資格不夠,在太守府外邊等候。
兩人寒暄了一陣之後,殷通丟擲一句話: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此話一出,項梁一身冷汗!
儘管項梁早有心理準備,沒想到殷通如此開門見山。殷通明面上是拉攏項梁一起造反,可是聯絡前因後果便知,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殷通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說:“陳涉吳廣起義之後,烏江以西都起兵造反啦!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就被人所制。我想發兵,讓你和桓楚跟著我幹!”
項梁非常清楚,他和項羽都是“六國餘孽”,從來都不被秦國的統治階層(包括殷通)看不起。殷通拉著他一起造反,可能嗎?
而且,桓楚是誰?那不是項羽的朋友嗎?他可也說過造反的話呀!
想到這裡,項梁連忙起座,對殷通說道:
“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項羽)知之耳。”桓楚那傢伙不知道逃哪兒了,除了我大侄子項羽之外,沒人知道他藏在哪裡。
殷通便讓項梁去找項羽。於是,項梁起身,疾跑到太守府外面,將急的團團轉的項羽拽入太守府,邊走邊交待項羽:“把劍準備好。”
安置好項羽之後,項梁再次面見殷通。
此時的殷通,仍然沒有發覺事情已經在起變化。雖然太守府裡蹲著數百名刀斧手,他們都沒有阻止這位21歲的青年,帶著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站在太守的門前。
有項羽在門外守著,項梁心中多了幾分底氣。
不大一會兒,項梁再次走出屋子,將項羽叫到屋裡。此時的屋子裡,除了太守殷通、項梁叔侄,還有幾名殷通的手下,他們持劍而立,站在殷通身旁。殷通見項羽進了屋子,便開始問他關於桓楚的話題。
最緊張的人,莫過於項梁。他一邊觀察室外的動靜,一邊觀察殷通和他的幾個手下,還要替項羽打圓場。
接下來就是項羽斬殺殷通的名場面,看《史記》如何描述:
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沒過多久,項梁就暗示項羽:“可以動手了!”於是,項羽拔劍奔向殷通,一刀剁下他的腦袋;然後把殷通的腦袋和印綬扔給項梁,項梁得到這兩個物件,就能指揮會稽府的人了。
屋裡的人親眼目睹了太守之死後,當即表示臣服。而屋外的人並不知情,知道屋裡有變化,紛紛殺了過來。項羽一點都不含糊,提刀殺出屋子,連續斬殺了近百人之後,才停了下來。此時,太守府的人都趴在地上,徹底臣服了項梁。
項梁和項羽謀殺殷通,得到了什麼呢?
項羽烏江自刎之前,不是說,江東子弟八千人,無一人東還嗎?這八千江東子弟,就是殺了殷通之後,以“印綬”為令,聚集起來的楚兵精銳。
不難想象,殷通那天本來是想殺死項梁,卻被項梁反殺。
-
4 # 手把吳鉤
項梁殺郡守有這麼幾個考慮:
1.反秦是自己的事業,不容有失。我考察過殷通,殷通是秦郡守卻想著反秦,這是事君不忠;自己都不知道桓楚在哪還妄想用桓楚帶兵,這是盲目自信;分人權力這種事還與之商量,這是馭下無術;我不能為他所用還要跟我商量,這是識人不明。在他手下反秦很可能失敗,這種選擇有悖我的目標,要排除。
2.若不同意,自己難免有性命之虞。舉大計是大事,大事要密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成害。反秦可是滅族的大罪,跟我商量這個事是絕密的,若是同意還好,若不同意,恐怕殷通會當時就殺了我。這種選擇危害極大,也要排除。
3.做事要名正言順。現在造反都是打得“楚”的旗號,自己家又世代為楚將。殷通造反不知道打什麼旗號,若是不打“楚”的旗號,自己絕對不能跟他一起。這個做事的旗號很重要,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從後文看不少人是衝著“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才投奔項梁的。殷通若是打楚的旗號,他打得著嗎?
4.昭告天下,表明立場。就跟翻牆頭先把書包扔過去一樣,做事的態度要堅決,你們誰攔也不好使,郡守都殺了,我非反不可,想跟著乾的趕緊來吧。並且殺郡守、縣令起義是標準做法。
於是殺殷通就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了。與其等著我拒絕殷通被他殺掉,不如我先殺掉他反秦。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殷通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而項梁則是為了復楚大業殫精竭慮,準備了多年的人,就連結交殷通也是為復楚做準備。
現在陳勝吳廣起義了,造反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這個時候有出頭鳥陳勝在前面抗著,自己只需要在會稽,吳郡振臂一呼,帶著一幫子弟兵安心復楚,高築牆,廣積糧就完事。
偏偏這時候出來一個殷通,殷通是會稽郡太守,他能調動的力量自然要比項梁要大得多,現在殷通要拉著項梁起義,項梁失去一把手的位置不說,從此還得受制於人,更關鍵的是殷通可不是什麼楚人,起義就是投機,和復楚沒半毛錢關係。
況且當時的情況對項梁其實不利,要是同意了,那就如同守仁君上文所說,徹底把命運交給其它人。
要是不同意,殷通很有可能為了保證自己安全把項梁叔侄二人給暗中做掉。
殷通有句話說的好,先下手製人,後下手製於人。現在項梁很明顯是制於人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殺了殷通,順便拿著這顆秦國太守的頭顱做投名狀,鼓舞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