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鴻1129843716

    曾看過侯寶林先生介紹,比如在廟會要說相聲,為了讓人們圍過來,用手把白沙灑在地上寫字(字寫得特好)。一邊寫一邊唱太平歌詞,這樣圍上來的人多了,才開始說相聲。

    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少有在廟會集市說相聲的,也沒有必要。

    更不能拿來衡量會不會說相聲。當然雅俗共賞您喜歡俗的可去找有唱太平歌詞的地方聽相聲。但不應強制別人都與你一樣不喜歡高雅的相聲。

  • 2 # 閒白社

    相聲的來源這個課題很大,侯寶林和別人合寫了一本《相聲溯源》來專門探討。太平歌詞不是相聲的起源,而是相聲演員的一門必備的基本功,寶字輩以上的相聲演員全都學過,從馬季開始,由於時代的原因,馬季以說新相聲為主,所以不擅長唱太平歌詞,其他同輩的也有樣學樣,所以從文字輩開始便不再要求相聲演員必須掌握太平歌詞這門基本功了。

    郭德綱強調太平歌詞並沒有錯,他說的是傳統相聲,馬季之前相聲演員說的相聲。

    馬季作為相聲大師這一點無可厚非,是因為他傳統相聲也說的了,更因為他創作能力特別強,這一點是別人無法比的。而且馬季的創作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姜昆傳統相聲功底很差,新相聲也只有早期的一些段子,基本上是在馬季的幫助下創作的。中期的姜昆太依賴相聲作者梁左。兩人合作期間也有好作品問世。但是當梁左去世後,姜昆幾乎就沒有新作品問世了,姜昆自己的創作能力也是值得懷疑。

    既然提到馬季,馬季所提倡的新相聲作者是“兩條腿走路”,即又能創作,又能表演。

    早期的姜昆,有優秀的師父幫助,有優秀的搭檔配合,是及格的。後期時候,全靠自己了,就捉衿見肘,基本功不夠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也可能是曲協主席的身份讓他無暇創作,但是沒怎麼說過新段子這是有目共睹的。

    郭德綱提倡太平歌詞,是隔開馬季姜昆這一支在某個歷史時期做過貢獻的相聲流派,對傳統相聲的一個迴歸。

    不會太平歌詞也可以做相聲演員,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太平歌詞是傳統相聲裡獨有的一門基本功。

    不光是太平歌詞,郭德綱之所以是傳統的,還有很多,傳統相聲的基本功有十三門。簡單歸結是說學逗唱四門,作為唱的太平歌詞只是被拎出來的出頭羊。太平歌詞何辜!

  • 3 # 孤鴻1129843716

    曾看過侯寶林先生介紹,比如在廟會要說相聲,為了讓人們圍過來,用手把白沙灑在地上寫字(字寫得特好)。一邊寫一邊唱太平歌詞,這樣圍上來的人多了,才開始說相聲。

    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少有在廟會集市說相聲的,也沒有必要。

    更不能拿來衡量會不會說相聲。當然雅俗共賞您喜歡俗的可去找有唱太平歌詞的地方聽相聲。但不應強制別人都與你一樣不喜歡高雅的相聲。

  • 4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在抓培養相聲演員,壯大相聲隊伍的工作。總的看來,還是令人欣慰的。在這方面,不能不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小組會刊曾載文介紹情況:

    1950年7月,北京相聲改進小組以北京相聲大會的名義赴津演出,因為對觀眾負責,把十幾個藝術不夠純熟的兒童留在北京,成立短期講習班。經過三個月時間,每人除學會新相聲三五段外,還學習了相當初小三年的國語和算術,使他們認識到新社會的藝人是受人重視的,用不著再為掙錢而去伺候官僚和買辦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培養的相聲演員,從傳統的師承關係來看,絕大多數屬於第七代,如今大都藝有所成,息影舞臺。而他們之後的第八代,也已蜚聲曲壇,成為相聲界的中流砥柱。

    回顧四十多年來,培養相聲演員大致採取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以團帶班,即專業曲藝團體舉辦演員培訓班。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北京市曲藝團曾舉辦過學員訓練班,師資力量雄厚,又注意選材,加以學員悉心學藝,成果頗豐。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就是當年學員中的佼佼者。

    二是拜師學藝,摒棄了傳統師徒關係中的某些封建因素,建立起團結和睦、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係。

    三是業餘演員自學成材,然後加入專業相聲隊伍,著名笑星馬季、姜昆就是這樣。

    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建立北方曲藝學校,設有相聲專業,使相聲人才的培養進入了新的階段。在該校執教的有著名相聲演員劉文亨、寇庚儒等。他們吸取傳統的口傳心授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建立起全新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課;文化基礎課;曲藝和相關文學藝術課程;相聲專業課。

    作為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新中國成立以來培養的相聲演員具有如下特點:

    一、堅實的藝術功力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趙振鐸和李金斗。趙振鐸出身藝術世家,從小與“撂地”作藝的相聲名家多有接觸,受到薰陶。1947年,又正式拜王長友為師,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功底。新中國成立初期曾參加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悉心鑽研相聲藝術。透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練就過硬的嘴皮子的功夫。吐字清晰,節奏鮮明,語調親切,尤其擅說“貫口”,發音準確,不倒字,洋洋灑灑,流暢優美,真正達到了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的境界。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對他的藝術功力也深為讚許。李金斗拜趙振鐸為師,又得王長友的真傳。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功力深厚,“說”、“學”、“逗”、“唱”,都有較高的水平。特別是模擬能力強,善於狀類萬物,模擬方言、市聲。刻畫各種人物形象,一舉手,一投足,一張一弛,一動一靜,常常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李文華。李文華在藝術上自成一派,素以冷麵滑稽著稱。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善捅“蔫哏”。所謂冷麵滑稽,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一智一愚的“愚”;二是形於外的繃著;三是關鍵時刻閃光的機智。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語言的運用,常常以獨具匠心、“各”味十足的話語炸響“包袱”。如《詩歌與愛情》中的一段:

    甲 其實,你說生活中能沒愛情嗎?

    乙 不能。

    甲 為什麼不能?

    乙 因為……沒愛情……多沒勁呀!

    …………

    甲 漢代樂府民歌《上邪》,為了表達生死不渝的愛,詩中呼天為誓:除非山可成平地,江水可枯竭,冬天雷打震耳,夏天大雪紛飛,天地合在一起,才能把我和我的那個她分開。

    乙 嘿!這愛多瓷實啊!

    甲 宋代詩人李之儀寫的《卜算子》詞,那是愛情的美麗詩篇。

    乙 您給念一念。

    甲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聽一聽,“我住長江頭”,長江頭在什麼地方?

    乙 哎喲,北源在可可西里山,南源在唐古拉山哪。

    甲 “君住長江尾”,長江尾在什麼地方?

    乙 在上海入東海,那是浦江口哇。

    甲 “日日思君不見君”……

    乙 “共飲長江水。”

    甲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乙 唉!

    甲 嘆什麼氣呀?

    乙 敢情宋朝那時候就有兩地生活的呀。

    “多沒勁呀”、“多瓷實啊”、“兩地生活”,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用語,恰切而又巧妙地運用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就會平淡中顯神奇,產生妙不可言的藝術魅力。

    三、兼通創作和表演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馬季、姜昆、常寶華、夏雨田等。舊時代的相聲藝人為生活環境所迫,識文認字者少,授徒傳藝全憑口傳心授,自己動手寫曲本有困難。進入新的時代,情況有所改觀。有的既是演員,又是作家,為相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馬季、姜昆是相聲界的多產作家。馬季曾選三十餘篇精品結集出版,題為《馬季相聲選》。代表作品有《找舅舅》、《畫像》、《登山英雄贊》、《英雄小八路》、《新〈桃花源記〉》、《友誼頌》、《海燕》、《多層飯店》、《夢遊紐士頓》、《煙》、《酒》、《舞臺風雷》、《白骨精現形記》、《詩情畫意》、《禮儀之邦》等。姜昆前期與李文華合作,後期多與梁左合作。代表作品有《如此照相》、《迎春花開》、《紅色園丁》、《我與乘客》、《鼻子的故事》、《美》、《一買一賣》、《如此要求》、《男子漢宣言》、《虎口遐想》、《特大新聞》、《電梯奇遇》、《著急》等。常寶華的創作以質高著稱,不時推出出類拔萃的傑作。代表作品有《昨天》、《帽子工廠》、《狗頭軍師張》、《“四人幫”辦報》、《我》、《比童年》、《名不副實》等。夏雨田的創作別具一格。代表作品有《詩歌朗誦會》、《無限青春》、《女隊長》、《公社鴨郎》、《女排七十八號》、《農老九翻身記》、《茶涼茶熱》、《球迷逸事》、《災而不難》等。

    四、具有較高的文化理論水平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牛群。牛群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解放軍部隊,受到良好的薰陶,不論颱風和氣質,都帶有明顯的書卷氣,但,像古語說的那樣,“學然後知不足”,孜孜不倦地攀登文化理論高峰。曾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專業進修;1993年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全身心地投入學海之中。可以預期,他將成為才氣、功力、學識、修養四者兼備的新型的相聲藝術家。

  • 5 # 閒白社

    相聲的來源這個課題很大,侯寶林和別人合寫了一本《相聲溯源》來專門探討。太平歌詞不是相聲的起源,而是相聲演員的一門必備的基本功,寶字輩以上的相聲演員全都學過,從馬季開始,由於時代的原因,馬季以說新相聲為主,所以不擅長唱太平歌詞,其他同輩的也有樣學樣,所以從文字輩開始便不再要求相聲演員必須掌握太平歌詞這門基本功了。

    郭德綱強調太平歌詞並沒有錯,他說的是傳統相聲,馬季之前相聲演員說的相聲。

    馬季作為相聲大師這一點無可厚非,是因為他傳統相聲也說的了,更因為他創作能力特別強,這一點是別人無法比的。而且馬季的創作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姜昆傳統相聲功底很差,新相聲也只有早期的一些段子,基本上是在馬季的幫助下創作的。中期的姜昆太依賴相聲作者梁左。兩人合作期間也有好作品問世。但是當梁左去世後,姜昆幾乎就沒有新作品問世了,姜昆自己的創作能力也是值得懷疑。

    既然提到馬季,馬季所提倡的新相聲作者是“兩條腿走路”,即又能創作,又能表演。

    早期的姜昆,有優秀的師父幫助,有優秀的搭檔配合,是及格的。後期時候,全靠自己了,就捉衿見肘,基本功不夠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也可能是曲協主席的身份讓他無暇創作,但是沒怎麼說過新段子這是有目共睹的。

    郭德綱提倡太平歌詞,是隔開馬季姜昆這一支在某個歷史時期做過貢獻的相聲流派,對傳統相聲的一個迴歸。

    不會太平歌詞也可以做相聲演員,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太平歌詞是傳統相聲裡獨有的一門基本功。

    不光是太平歌詞,郭德綱之所以是傳統的,還有很多,傳統相聲的基本功有十三門。簡單歸結是說學逗唱四門,作為唱的太平歌詞只是被拎出來的出頭羊。太平歌詞何辜!

  • 6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在抓培養相聲演員,壯大相聲隊伍的工作。總的看來,還是令人欣慰的。在這方面,不能不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小組會刊曾載文介紹情況:

    1950年7月,北京相聲改進小組以北京相聲大會的名義赴津演出,因為對觀眾負責,把十幾個藝術不夠純熟的兒童留在北京,成立短期講習班。經過三個月時間,每人除學會新相聲三五段外,還學習了相當初小三年的國語和算術,使他們認識到新社會的藝人是受人重視的,用不著再為掙錢而去伺候官僚和買辦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培養的相聲演員,從傳統的師承關係來看,絕大多數屬於第七代,如今大都藝有所成,息影舞臺。而他們之後的第八代,也已蜚聲曲壇,成為相聲界的中流砥柱。

    回顧四十多年來,培養相聲演員大致採取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以團帶班,即專業曲藝團體舉辦演員培訓班。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北京市曲藝團曾舉辦過學員訓練班,師資力量雄厚,又注意選材,加以學員悉心學藝,成果頗豐。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就是當年學員中的佼佼者。

    二是拜師學藝,摒棄了傳統師徒關係中的某些封建因素,建立起團結和睦、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係。

    三是業餘演員自學成材,然後加入專業相聲隊伍,著名笑星馬季、姜昆就是這樣。

    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建立北方曲藝學校,設有相聲專業,使相聲人才的培養進入了新的階段。在該校執教的有著名相聲演員劉文亨、寇庚儒等。他們吸取傳統的口傳心授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建立起全新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課;文化基礎課;曲藝和相關文學藝術課程;相聲專業課。

    作為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新中國成立以來培養的相聲演員具有如下特點:

    一、堅實的藝術功力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趙振鐸和李金斗。趙振鐸出身藝術世家,從小與“撂地”作藝的相聲名家多有接觸,受到薰陶。1947年,又正式拜王長友為師,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功底。新中國成立初期曾參加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悉心鑽研相聲藝術。透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練就過硬的嘴皮子的功夫。吐字清晰,節奏鮮明,語調親切,尤其擅說“貫口”,發音準確,不倒字,洋洋灑灑,流暢優美,真正達到了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的境界。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對他的藝術功力也深為讚許。李金斗拜趙振鐸為師,又得王長友的真傳。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功力深厚,“說”、“學”、“逗”、“唱”,都有較高的水平。特別是模擬能力強,善於狀類萬物,模擬方言、市聲。刻畫各種人物形象,一舉手,一投足,一張一弛,一動一靜,常常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李文華。李文華在藝術上自成一派,素以冷麵滑稽著稱。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善捅“蔫哏”。所謂冷麵滑稽,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一智一愚的“愚”;二是形於外的繃著;三是關鍵時刻閃光的機智。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語言的運用,常常以獨具匠心、“各”味十足的話語炸響“包袱”。如《詩歌與愛情》中的一段:

    甲 其實,你說生活中能沒愛情嗎?

    乙 不能。

    甲 為什麼不能?

    乙 因為……沒愛情……多沒勁呀!

    …………

    甲 漢代樂府民歌《上邪》,為了表達生死不渝的愛,詩中呼天為誓:除非山可成平地,江水可枯竭,冬天雷打震耳,夏天大雪紛飛,天地合在一起,才能把我和我的那個她分開。

    乙 嘿!這愛多瓷實啊!

    甲 宋代詩人李之儀寫的《卜算子》詞,那是愛情的美麗詩篇。

    乙 您給念一念。

    甲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聽一聽,“我住長江頭”,長江頭在什麼地方?

    乙 哎喲,北源在可可西里山,南源在唐古拉山哪。

    甲 “君住長江尾”,長江尾在什麼地方?

    乙 在上海入東海,那是浦江口哇。

    甲 “日日思君不見君”……

    乙 “共飲長江水。”

    甲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乙 唉!

    甲 嘆什麼氣呀?

    乙 敢情宋朝那時候就有兩地生活的呀。

    “多沒勁呀”、“多瓷實啊”、“兩地生活”,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用語,恰切而又巧妙地運用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就會平淡中顯神奇,產生妙不可言的藝術魅力。

    三、兼通創作和表演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馬季、姜昆、常寶華、夏雨田等。舊時代的相聲藝人為生活環境所迫,識文認字者少,授徒傳藝全憑口傳心授,自己動手寫曲本有困難。進入新的時代,情況有所改觀。有的既是演員,又是作家,為相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馬季、姜昆是相聲界的多產作家。馬季曾選三十餘篇精品結集出版,題為《馬季相聲選》。代表作品有《找舅舅》、《畫像》、《登山英雄贊》、《英雄小八路》、《新〈桃花源記〉》、《友誼頌》、《海燕》、《多層飯店》、《夢遊紐士頓》、《煙》、《酒》、《舞臺風雷》、《白骨精現形記》、《詩情畫意》、《禮儀之邦》等。姜昆前期與李文華合作,後期多與梁左合作。代表作品有《如此照相》、《迎春花開》、《紅色園丁》、《我與乘客》、《鼻子的故事》、《美》、《一買一賣》、《如此要求》、《男子漢宣言》、《虎口遐想》、《特大新聞》、《電梯奇遇》、《著急》等。常寶華的創作以質高著稱,不時推出出類拔萃的傑作。代表作品有《昨天》、《帽子工廠》、《狗頭軍師張》、《“四人幫”辦報》、《我》、《比童年》、《名不副實》等。夏雨田的創作別具一格。代表作品有《詩歌朗誦會》、《無限青春》、《女隊長》、《公社鴨郎》、《女排七十八號》、《農老九翻身記》、《茶涼茶熱》、《球迷逸事》、《災而不難》等。

    四、具有較高的文化理論水平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可以舉出牛群。牛群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解放軍部隊,受到良好的薰陶,不論颱風和氣質,都帶有明顯的書卷氣,但,像古語說的那樣,“學然後知不足”,孜孜不倦地攀登文化理論高峰。曾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專業進修;1993年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全身心地投入學海之中。可以預期,他將成為才氣、功力、學識、修養四者兼備的新型的相聲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我見過最美的姑娘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