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
2 # 神經浩浩君
孩子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對孩子是什麼樣的態度,家庭環境都將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可觀性。從小培養獨立,不僅僅是生活獨立,還有思想,精神獨立。讓孩子多玩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積木這樣的益智類玩具,家人從旁輔助,培養一個性格特點,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的,需要你們自身長期影響,造就孩子的獨立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主要來源於你們自身和周圍環境。
-
3 # 青音約
要讓一個孩子更堅強,更獨立,也許要先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的內心足夠強大。如果一個孩子成長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保證,沒有安全感,常常處在憂心忡忡中,那也就很難堅強獨立;又或者這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和信任,也許他就壓抑了自己的各種心理需求。因為長期從親人那裡“得不到”,所以表現出“無所求”。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即使完好地成長,心裡也是很多抱怨和恨。例如王朔,幼兒園開始寄宿,對內心傷害很大,成年以後做電視節目還會抱怨父母的狠心。很多基本需求沒有滿足的孩子,有的出現心身疾病,有的憤世嫉俗,有的傷害自己。過早訓練孩子堅強獨立的結果可能是,讓孩子“假”獨立,真孤僻。
不過一直給孩子過著春暖花開的生活,孩子也無法堅強獨立。挫折讓孩子堅強,適當的分離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很多心理學家建議按照孩子年齡特點來給孩子適當的挫折。基本上一週歲以內的孩子是無條件寵愛的,孩子需要什麼就及時提供給他。但其實也可以稍微延遲滿足一下,比如餵奶的時候,有時故意柔聲說“馬上來”,卻不是立刻滿足,也許對孩子來說這是恰當的。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探索這個世界,踉踉蹌蹌行走中常常會破壞一些東西,如果比較危險,也許我們要用嚴肅的臉孔來警告他,這樣爸媽生氣了,甚至拍打一下小手。當三歲以後孩子進入俄狄浦斯期,爸爸開始多多介入到母子之間,幫助母子分離,孩子上幼兒園需要克服分離焦慮。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階段必須經歷的正常挫折,每一種挫折同時也帶給孩子更多成長。當孩子年齡越大,允許孩子自己拿主意,孩子犯的錯也越多。這時孩子會越來越獨立和堅強。父母做“六十分媽媽”而不是“完美媽媽”,孩子可以成長得更多。
-
4 # 侯媽家庭教育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取得成功,但是很多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重視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其實家庭教育決定孩子性格的養成。由於許多父母沒有學習過育兒方面的知識,不知道怎樣去培養孩子,造成孩子有各方面的問題。那麼怎樣教育才能培養更堅強更獨立的孩子呢?
1. 父母對於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拿主意,不要幫孩子作決定,對於孩子的決定父母要給予正面的暗示,鼓勵孩子作決定,讓孩子養成自己拿主意的習慣,培養孩子的主見性。
2.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能幹,不要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3.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批評和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多對孩子作正面的評價,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4. 孩子遇到困難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讓孩子學會思考。
5. 父母對於孩子的事情不能什麼都管,要適當地放手,相信孩子自己,否則會讓孩子失去活潑顯得呆板。
-
5 # 程小Yao
1 大人放手,孩子動手。
要給孩子鍛鍊動手能力的機會,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她做不好,可以等她做完以後,家長再做一次。一些生活能力的培養要及早開始,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
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意願去做一些事情,家長就可以開始培養他的日常生活能力了。比如自己吃飯,換衣服,穿脫鞋子。也許剛開始他會把衣服穿反,鞋子穿反,如果他自己不覺得彆扭,家長不必糾正,時間久了,孩子會透過觀察和自身體會,進行自我糾正。並且不會對自我勞動產生反感。
2 培養孩子勞動的興趣。孩子天生好動,愛模仿。家長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鼓勵孩子參與進來,言傳身教,一步步做示範,並在他做的過程中和完成以後進行讚揚,孩子會非常興奮,並願意繼續幫助家長去做家務事,培養孩子在無意識模仿中,變成有意識的自覺行為。
幼兒期自理能力是獨立性培養的重要時段,要儘早開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獨立意識。
在成年人看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而言,確是很好的鍛鍊。家長要在生活中慢慢幫助孩子去培養獨立自主的好習慣。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孩子學會獨立,從當下開始。
回覆列表
孩子從母體剝離出來後就已經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做法,思考問題的角度也都是與成人不一樣。這時如果家長能夠多鼓勵支援孩子發展自己的意識,將來必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若在此時,家長若過多的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採取包辦代替的做法時,必然會造成孩子思想意識上過度的依賴而完全的失去自我。
要想讓孩子更堅強獨立的話,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鼓勵孩子“不聽話”
很多家長都會不停的告訴孩子,你要聽話,要聽爸爸話,要聽媽媽的話,要聽家長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等等。所有強調的中心都是讓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誰最受益呢,當然是管理者!父母、老師。因為他們不用費太多的心思,照顧上會輕鬆很多。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就會嚴重阻礙了孩子獨立思維的發展,阻礙他們創新,阻礙他們大膽的嘗試,對事物他們沒有新的體驗,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長曾經的經驗嫁接到了孩子們的思想中,所以在未來面對人、事、物時會越來越多去依賴父母,而不去自己體驗、創新、嘗試。
有些不聽話的孩子,是源於他們的成長和成熟帶來的獨立思考,這樣的不聽話是值得鼓勵的。這些不聽話的孩子,雖然在管理上難度大,會有意外的一些傷害,挫敗。但這些不聽話的孩子都有著極強的自我獨立意識,他們會分辨大人所說的話,他們會思考一個事情具體的做法,會分析有哪些途徑可以完成目標,也願意去嘗試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所以做為家長,不要總要求孩子聽話,要適當的鼓勵孩子的不聽話行為。這是對他們獨立思想的肯定,積極勇敢行為的鼓勵。失敗時,也不要過多的責備,要給予正確的方法引導幫助他們,在失敗中教會他們總結經驗,鼓勵他們再次起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面對事物時都會更加獨立堅強勇敢。
二、樂意為孩子收拾殘局
很多家長因為知道孩子不聽話必然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出來,為家長增加工作量。
為了減少麻煩,家長都會阻止孩子去嘗試他們那幼稚的想法和行為,即便哭鬧也會堅決阻止。沒有嘗試就沒有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成長,慢慢孩子的積極勇敢嘗新的行為和做法都會變的遲鈍甚至消失。
所以家長在不是很危險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陪孩子們去嘗新,允許他們試錯,為他們積累更多的經驗。面對孩子的殘局也不要抱怨,批評、責怪。
像這樣的話不要說:“叫你不聽話,看看給媽媽造成多大的麻煩”
“不聽話的後果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同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傷害,目的同是把他們變成一個聽話的傀儡。
三、做孩子的軍師而不是替身
家長經常會看到孩子笨拙的行為而忍不住的挺身而出,快速的幫孩子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將結果直接給到孩子。孩子面對這樣的結果,並沒有興奮,高興的情緒相反會感到沮喪鬱悶。
因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就這樣被家長消滅掉了。同時,他們感受到家長對他們深深的否定,增加了他們自我評價低的情緒,這就會造成孩子自信不足,做事缺乏積極性,喜歡拖拉磨蹭因為這樣家長就會主動來做,平時也會比較懶散等一些不良性格。
作為家長,雖然孩子想法可能稚嫩,做法可能不靈活,還有些笨拙,家長都不要以替身的方式出現,家長可以多為孩子引導,協助,幫扶他們來完成某項任務,讓孩子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透過每一件事來告訴孩子:經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是可以達到最終結果的,雖然有困難但爸爸媽媽是支援你的,只管放心大膽的去做,遇到任何難題,家長都會隨時來支援的。
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增強孩子面對挫折還能勇敢前行的能力,慢慢的孩子就會在生活中面對各種問題都會變的更加獨立、堅強、勇敢和自信。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專案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