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淘沙

    古時候,有為數眾多的遊牧民族活躍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和現在依然存在的蒙古族,算是他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

    這些遊牧民族最終的結局也各不相同,匈奴、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透過不斷地西遷,逐漸在中原王朝的史書中失去蹤跡。鮮卑、女真等遊牧民族則逐漸南下進入中原腹地,最終被漢民族逐漸的融合。

    同樣是遊牧民族,為何最終會出現不同的結局?是這些遊牧民族自己的選擇決定的嗎?答案是:NO

    同樣活躍在北方的草原之上,遊牧民族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結局,是由於當時歷史環境的不同造成的。

    可以這麼說,如果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是任人宰割的綿羊,那麼北方的遊牧民族將會有一樣的結局,那就是入主中原。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將不復存在,古中國也會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一樣,被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入侵者統治。

    古埃及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先出現國家意識形態得文明,但是古埃及國的歷史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自王朝建立開始就不斷地面臨著人禍和天災。在古埃及長達三千年的歷史裡,統治過埃及全境的王朝就有三十一個,由此可見政權的興替是多麼頻繁。但是經過古埃及人的奮力抗爭,在這三千年裡,古埃及的文明依然傳承了下來。

    但是到了公元前30年,古埃及的好運氣也到頭了,古羅馬消滅了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埃及文明被羅馬文化所同化。在之後的年代裡,古埃及又陸續被阿拉伯征服、被奧斯曼征服,再被這些文明徵服的同時,古埃及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同化,古埃及的文明已經蕩然無存,最終古埃及的文字和語言,埃及人自己都不會寫不會說了。

    比較諷刺得是,拿破崙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面刻的內容是托勒密王朝一位皇帝登基時釋出的一份詔書。這份詔書用了三種語言書寫,分別是古埃及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草書和希臘文。通過後人不斷的努力,透過對上面希臘文的解讀,才最終破譯了上面的兩種文字。如果古中國也像古埃及一樣,今天拿給你一本三字經,的對你來說這就是一本天書,你根本就不認得書中的文字,這滋味你說多彆扭。

    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巴比倫處在在繁榮期的時候,兩河流域還出現了多座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城市。絢麗多彩的古巴比倫文化涵蓋了史詩、神話、醫學、曆法等。

    古巴比倫文明,就是兩河流域的人民反對異族入侵才出現的,但是最終也沒有逃脫異族入侵的命運。古巴比倫文化只持續了三百年,因為異族的入侵就徹底的沒落了。現在提到古巴比倫文化,人們的印象中就只有空中花園和漢謨拉比法典了。如果中國遭受了相同的命運,那麼今天如果有人提到了古中國,印象裡就只會記得古中國有古長城。

    古印度

    古印度應該是幾個文明古國中最慘的一個,印度本土文明其實只有五百多年,叫做哈拉帕文化。這個哈拉帕文化在中國大約是商朝的時候,就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突然就荒廢了,除了城市的遺址,就什麼也沒有留下,文字、典籍、青銅器等通通都沒有,還讓全世界對他存在的真實性產生了不小的疑問。

    後來的雅利安人、波斯人帶來的文明都屬於舶來品,孔雀王朝算是本土建立的,但是已經和最早的哈拉帕文化絲毫無關。如果古中國也有相同的命運,那麼現在提到古中國,就只能去河南二里頭看看夏朝宮殿的遺址了。

    正是由於秦漢兩朝的國力強盛,才會將匈奴逐出中原地區,迫使匈奴不得不西遷保命;司馬家愧對中華,導致了遊牧民族的大舉入侵,中原生靈塗炭,鮮卑最終入主中原;國力同樣無比強盛的隋唐,經過和突厥的不斷戰爭,最終將突厥從北方的草原上趕走;契丹和女真爭奪北方草原的統治權失敗,被迫向西遷移。

    匈奴

    據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人的後裔。在商湯滅夏之後,為了躲避商朝的迫害,夏朝有一部分人遷入了北方的草原生活。經過不斷兼併當地的山戎、葷粥等土著民族,最終發展成匈奴一族。

    在戰國的時候,匈奴就開始不斷地騷擾趙國的邊境,趙國還因此發展出了胡服騎射。到了秦朝掃六合一匡天下之後,秦朝派將軍蒙恬將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

    但是在秦末漢出的時候,匈奴陸續擊敗東胡和月氏國,從東面的庫頁島一直到崑崙山都是匈奴的地盤,匈奴成為北方最強大的遊牧民族,此後匈奴就不斷地襲擾中原地區,意圖入主中原。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在漢武帝時期終於一舉打敗匈奴,將匈奴從漠南趕回了漠北。東漢時時期,東漢朝廷聯合鮮卑和丁零人,從東南北三個方面同時攻擊匈奴,一時之間匈奴損失慘重,最後被迫不斷地向西遷移,逐漸從中原的史書中消失。

    鮮卑

    匈奴從北方的草原向西遷移之後,北方的草原出現真空,發源於東胡的鮮卑族逐漸佔據了這片草原。但是草原上的鮮卑族並沒有像匈奴那樣發展強盛,而是經歷了短暫的統一之後,就開始分崩離析了。散落的鮮卑人開始分成一個個部落。

    此時的中原地區正處在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爆發,導致西晉的國力越來越衰弱。由於戰爭使得漢族地區人口減員嚴重。招募遊牧民族成為當時戰爭的新形勢,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結果。鮮卑部落趁此機會建立了很多的國家。最終鮮卑拓拔部統一了中國北方,開始入主中原,經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快速漢化,隨著隋朝的建立,鮮卑族逐漸融入到漢人中了。

    柔然

    柔然最早是鮮卑族的奴隸,在鮮卑四分五裂之後,就脫離了鮮卑族的控制,逐漸在漠北草原上發展壯大。

    發展壯大後的柔然一直夢想著能南下中原,不幸的是在南下的過程中碰到了老冤家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由於柔然在文化和生產力上均落後於北魏,所以在和北魏的爭鬥中一直處於劣勢,被北魏擋住了南下步伐的柔然竟然繞道祁連山,和吐谷渾、東晉結盟意圖擊敗北魏,但是都被北魏一一破解,同是鮮卑族的吐谷渾還和北魏結成了盟友。

    鬱悶的柔然只能始終待在漠北草原不能南下,不過隨著北魏的分裂,柔然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東魏和西魏為了打敗對方,都開始拉攏柔然,柔然從中嚐到了不少好處。但是好景不長,被柔然的貪婪惹惱的北周開始拉攏生活在阿爾泰山的突厥人。在突厥人的打擊之下,柔然最終亡國,柔然族也都逐漸融入到了突厥人中。

    突厥

    突厥人最初生活在阿爾泰山,是柔然族負責打鐵的奴隸。後來在北周的扶持之下,逐漸打敗柔然,霸佔了北方的草原。

    強大起來的突厥不在滿足於總是待在北方的草原上,開始走和匈奴一樣地路線——襲擾中原王朝的邊疆。經過唐太宗的三次征伐,東西突厥相繼亡國,突厥人被迫向西遷移。

    契丹

    契丹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與大家印象中不一樣的地方是,契丹早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就已經活躍在了北方的草原上。只不過一直依附於回紇,所以才默默無名。

    到了唐朝末年,回紇被黠戛斯汗國擊敗,契丹才從回紇的統治中解脫出來。在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之下,契丹所控制的疆域迅速增長,在五代十國時期契丹已經是北方草原上的強國。契丹在陸續消滅後唐、後晉以後,開始入主中原,並且將國號改為大遼,表明了統一中原的決心。但是由於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不得民心,最終不得以退出中原。此後契丹開始和北宋長期對峙,女真興起之後契丹被迫西遷。

    女真族

    女真族原本是生活在興安嶺一帶的漁民,在唐初的時候就開始被稱為女真。契丹強大起來之後,開始臣服於契丹,後來因為不滿契丹的殘暴統治,開始起兵對抗契丹,最終迫使契丹西遷。

    強盛的女真強大起來之後,消滅中原地區的政權北宋,佔據了中原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入主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南宋王朝隔江對峙。此後蒙古族開始興起,最終打敗了女真人,在中原地區的女真人開始被漢族逐漸融合。

    總結

    所以,我們從歷史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北方的遊牧民族初心都是要入主中原,但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經過不斷地抗爭,使得大部分的遊牧民族打消了入主中原的想法,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向西遷徙。中國的文化才沒有像其他三大大文明古國一樣被打斷程序,最終得以流傳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蚵殼厝建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