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小書蟲

    中庸之道是孔子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中庸合稱是始於孔子,“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比如名字,蔣中正),“庸”有平常,常道,用的意思。

    後人發揮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僅僅認為“中庸”是一種美德,而且還是道德修養個處理事務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大意是萬事萬物都有兩端,兩方面,不偏不倚,言語,行動要追求適中,調和,適度,不要偏向任何極端,追求對立兩段的統一和中和。(也有點毛澤東兩點論的意思)。

    北宋著名思想家程顥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說,“道之至者,人不可違也,則中庸而已”!

    後人不明白中庸之道的意思,很多人把中庸之道誤認為封建落後的思想,其實中庸之道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一種很有價值,很有指導意義的思想。

  • 2 # 張永科38

    眾所周知,巜論語》《中庸》巜大學》過去曾為仕人必修之課。三者之中又首取巜中庸》。過去在討論中很多人認為,在做人方面,中庸就是叫你做老好人誰都不得罪。在做事方面始終當中間派。當尖子衝在前面風險太大。做尾巴老當落後分子挨批評。就當中間派最好,出了問題也不要緊,法不責眾嗎。以上這些說法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但這並不是中庸思想的本質。《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叟離也,可離,非道也。天命,就是天道之變化,也就是自然和社會是變化的。率性之謂道,就是跟隨自然和社會的變化是必須遵守的法則。道也者不可須叟離,人們做事一刻也不能離開這個法則。北宋程顥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他一語道破中庸思想之真蒂。我的理解是:中庸思想的宗旨就是告訴人們,做事要符合實際,要符合客觀發展的規律,即不能左也不能右,這就是中庸之道。過去常說左傾思想右傾思想,超出了現實,不切合實際盲目冒險就是左傾。落後於形勢跟不上自然變化和社會變化的步伐老當尾巴就是右傾。緊隨時代的脈波,與時俱進這就是中庸之道。

  • 3 # 奇堯最棒

    儒家經典《中庸》說:“‘’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就可以達到,那就是永保內心的安靜、忌急功近利、永不驕不躁、不大喜亦不大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體現在做人做事方面,若論將“極高明而道中庸”活學活用者,唯晚清名臣左宗棠用到了極致,他在江蘇無錫梅園題字:“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坐,向寬處行。”意為:人應胸懷遠大抱負、志向,卻只要求中等緣分,而只享下等福足矣;人只有站得高,方可看得遠,可真正行動,卻要不顯山露水低調而為,無論做什麼事都應留有餘地,寬容、謙和應世,實際上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學,這句話還包涵著無論人處於什麼現狀中,都應境界高遠而立足於現實,體現了超越境界與現實態度的統一。

    中庸之道即為人處世之道,人們很容易認為中庸就是明哲保身、圓滑世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不是消極避世、畏首畏尾、而是指不劍走偏鋒而將心態調適到平和之處。人生像大海,處處有風浪,時時有阻力,中庸教人不去正面較量,拼個你死我活,而是積極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終勝利。現實生活中,事事計較、處處摩拳,無論是誰,哪怕你壯志凌雲、勇猛無比、聰明絕頂、也會壯志未酬而身先死。中庸所標註的境界就是恰好的境界,萬事都不必太滿,不偏不倚,做到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介於兩個極端之間有條不紊的位置,正是恰到好處而已。

  • 4 # 老黃0071

    11342

    文化問答達人

    6490

    文化問答達人

    26665

    文化問答達人

    關於中庸。中庸之道的思想對人有益還是有害首先取決於人們對中庸的理解。若果認為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好好先生,那當然有害;認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有益也無大害;可是如果認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則,那麼中庸之道講的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當然百益而無一害。

    還得從中庸二字說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麼?鄭玄指中和,中間。朱熹和他的老師程頤也都認為不偏之謂中。他們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間上和事理上的中間。“庸”鄭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兩端取中間。程朱認為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庸或為平常也。那麼他們倆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變不易無過無不及之道。他們三儘管說法各有不同,但都是從認識論方法論來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們客觀全面地仔細閱讀《中庸》原文,會發現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論認識論,更是道德倫,本體論。

    子思無疑是《中庸》這部經書作者的最正確的人選,他當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繼承祖父偉大的事業,闡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說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給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論一種精細地解說,為祖父的學說從本體論角度尋找哲學依據。

    眾所周知,孔子罕言性與命等。子貢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子路也曾問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沒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於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於不回答。孔子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的坦誠務實精神,一方面應該是他的為學治政的理念:天道遠人道邇,經世致用。對於自己不懂的就說不懂,對於一時搞不清的就闕疑待查,對於那些純理論的東西,暫時可放一邊,不語怪力亂神。

    《中庸》說什麼?說性,說天道,說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齊家治國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聖賢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稟賦叫性,遵從本性自身發展叫道,按照道的規律而修養叫教!什麼叫天道什麼叫人道?誠者,天知道;誠之者,人之道!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鮮明的主題。《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誠”!“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之未發叫中。”這是《中庸》第一章對“中”的解釋,應該說是對“中庸”中的“中”最貼切的解釋。後面的執中、折衷、時中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它的解說和闡釋。第一章的“中”是什麼意思?顯然它不是指空間和事理上的“中間”,而是指“心中”,相對於身外而言。具體到這一句,它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對的。《尚書·盤庚》最早提高“中”:“各設中於乃心”,中,指的是以全域性為重的內在於心的是非判斷標準,內心的標準和評價。那麼中庸是什麼意思?那隻能是“心之用”“心之準則”。中庸就是修心養性之功用,修心養性之準則。或者說中庸就是“用中”,重視修心養性,重視道德修養,重視修身。

    那什麼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這個道是什麼?誠,真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誠之道。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切,“誠”字當頭,又貫徹始終。誠者,物之終始! 天性是至誠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內心情感是變化萬千好惡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樣的,化情為性就得修心養性,就得加強道德修養,就得誠意正心修身,這是“成己”,還得“成物”,成就別人,教化別人,一切貴在“誠”。故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天性本真誠,按真誠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讓所有人都真誠,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獨”的作用。其實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確提出修身,第二段強調的是時時修身處處修身,哪怕獨處。第三段,為什麼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們的內心情感不真誠,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合真誠的道德規範,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符合社會通行的道德規範,也就是克己復禮。一旦我們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內心真誠,言行一致,那麼“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從第二章到十九章,是從多角度說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難性,艱鉅性長期性。從第二十節後,才大談特談為什麼修身為什麼貴誠。“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則道立”。修道貴誠,“誠則明,明則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謂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天地之道,可一語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總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規範情感修心養性,加強道德修養,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原則:真誠!

    創建於2018.3

    創建於2018.7.11編輯

    創建於2018.7.18編輯

    創建於2018.10.21編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M快樂練兵3比1GK戰隊,網友吐槽“GK優勢不用慌,打野花開幫您忙”,對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