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古泉

    劉備用人不當,當負主要責任,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眾所周知,當年劉封和關羽率兵出征,關羽在麥走麥城之際,曾經像昏暈至極的劉封發出了求救訊號,而劉封卻無動於衷假裝沒看到,因此導致關羽被擒!但如果劉封如果帶兵營救,便不會導致關羽被殺。雖然說有可能丟失荊州之地,但也不至於白白損失一大將!但他卻非常過分的做出來了此舉,假裝沒看到害死了關羽,最終他的下場就是被劉備下令自盡而亡,正是當年劉備看錯了劉封,才導致間接地害死了悍將關羽!

  • 2 # 西索的蘋果

    前面關於夷陵之戰的回答,提到了一點“大意失荊州”的事情。現在再來展開下當時的前因後果。最早的時候,西川和漢中是一體的。西川太守劉焉和張魯的母親也有點搞不清楚的關係。於是,張魯就因為這個乾爹到漢中去上任。當時漢中太守是蘇固。因為當時天下大亂,有槍就是草頭王。劉焉就動腦筋想獨立。但是蘇固是親朝廷派。由於蘇固的原因,劉焉一直想把漢中搞到手。於是張魯上任以後,慢慢壯大勢力,最後把蘇固幹掉了。然後張魯又燒燬了和朝廷的棧道,斷絕來往。這下西川,漢中徹底獨立。劉焉和張魯由漢臣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我們說,劉焉在世的時候,大家相安無事。等劉焉去世以後,劉璋繼位,和張魯矛盾越來越大。以至於劉璋殺了張魯的全家。這下,劉璋張魯徹底決裂。本來雙方都是無能之輩,誰都吃不掉誰。偏偏曹操插了進來。於是張魯深思熟慮以後,決定投降曹操。在這之前,劉璋知道曹操要進攻張魯以後,就邀請劉備入川,抵禦漢中的張魯。按照劉璋的算盤,劉備取得漢中以後,可以幫他守住益州的門戶。劉備猛將如雲,自己兵精糧足。絕對可以是一對好基友。但是劉備顯然另有目的,漢中還沒拿下,先把劉璋拿下了(具體過程就不說了)。等一切平定以後,劉備集團就準備取漢中了。這時候出現主戰派和主和派兩種聲音。主和派認為,張魯已經被曹操平定,目前鎮守漢中的是夏侯淵和張郃。而曹操之所以按兵不動,是等劉備上鉤以後自己以逸待勞。主戰派則認為(主要以法正為首),漢中必須要打。一則漢中是益州門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二則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我們主動討伐,有道義上的優勢。三則由於第一點,漢中可以作為益州將來北上的據點,如果要平定曹操,漢中遲早要打。晚打不如趁曹操立足未穩,先打了再說。結果大家也知道,黃忠定軍斬夏侯。曹操損兵折將,最後退出漢中。為什麼要介紹劉備入川及漢中之戰。因為這和後來關羽失荊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備取得西川以後,就在研究攻打漢中的事情。孫權就派使者向劉備討要荊州。當時荊州是被孫曹劉瓜分的,因此應該說是討要荊州幾個郡。但是劉備的尿性大家都懂得。到手的東西豈有還出來?而孫權也不含糊,在討要無果的情況下,直接派太守去上任了。此時劉備集團荊州守將是關羽。結果太守被關羽給趕了出來,還說了些難聽的話。於是孫權就火了,準備武力佔據荊州。劉備集團為避免腹背受敵,不得不做出妥協,把長沙,桂陽兩郡交還給孫權。雖然最後劉備佔據益州,漢中及荊州的一小部分,也歸還了幾個郡給孫權。但是荊州對孫權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孫權也一直想著把那幾個郡給要回來。之前,關於是否要去討要荊州,孫權這裡也是各有各的看法。但是魯肅認為,必須要去討。第一,當年劉備入川前立有字據,說自己取得西川之後,立即歸還荊州。因此,自己去討是天經地義。第二,劉備也不是好鳥,如果東吳這裡一直對荊州不聞不問,那麼反而會引起劉備的懷疑。以後就算我們要武力取得,也不會那麼容易。第三,欠債還錢理所應當,何況白紙黑字的。我向你討要是客氣。你如果不給,那麼以後別怪我翻臉無情。

    那麼,所有的背景介紹完以後,就要說說關羽攻打襄陽,樊城的事情。戰爭發生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關羽開始動起襄陽和樊城的主意。如果說,劉備對此毫不知情,肯定是說不通的。在之前的問答裡面也分析過,關羽進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說法。第一,作為大哥進位漢中王的賀禮;第二,為大哥在中原地區打造聲勢;第三,實現“隆中對”的第三步。隆中對的第三步便是從西川和荊州北上,平定曹操。當時,鎮守襄樊的是名將曹仁以及副將於禁龐德。由於地理原因,襄陽在漢水之南,樊城在漢水之北。而從江陵出兵的關羽,那麼襄陽是首當其衝。但是曹仁很聰明,利用地理優勢,一面死守樊城,一面向曹操求援。結果大家也是知道的。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如果不是司馬懿半路殺出,說不定歷史就要改寫。曹操在司馬懿的勸說下,拉攏孫權,要孫權偷襲荊州,抄關羽後路。因為之前魯肅死的時候,接任魯肅做大都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和關羽玩陰的,上任不久就稱病不出,由陸遜代為處理政事。而陸遜深知關羽性格,一番溜鬚拍馬以後,關羽便只留少量兵馬留守荊州,絕大部分被帶去攻打襄樊。再後來大家都知道,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麥城,被東吳擒殺。後來又有了陸遜的火燒連營,劉備白帝託孤。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下面就這場戰役分析下劉備集團的心態。本人還是認為,關羽發動戰爭是得到劉備的許可的,或者說按部就班的,意料之中的。但是關羽失利卻是意料之外的。根據歷史資料,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敗走麥城發生在同年十二月。也就是說,從鼎盛到衰敗,只有兩個月時間。而事發地距劉備根據地何止千里之遙(有人計算過,在一千公里以上。而古代行軍,一天不超過百里。更何況從西川的蜀道出來)。如果說,水淹七軍時候劉備能預料到敗走麥城,那麼劉備就不是人是神了。說到底,劉備集團壓根就沒想到孫權會出兵偷襲。事實上,如果沒有司馬懿,曹操也不會寫信給孫權,要求其出兵。也有人問,演義裡不是說關羽寫信去上庸求救,那麼劉封孟達為何按兵不動?這裡明顯是被演義迷惑了。按照正史記載,關羽的確修書給劉封孟達,原文為:“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這裡關羽向劉封、孟達寫信時是在他圍攻樊城、襄陽的時候,並非敗走麥城的時候。也就是說,關羽讓劉孟去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而確實,劉封孟達在建安二十四年剛剛攻取了上庸三郡,此時兵心不穩。如果貿然出兵,不僅配合不了關羽,有可能上庸三郡都要丟。至於演義中,孟達說關羽曾說劉封是螟蛉義子,不能立為繼承人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當然,劉封孟達的說法也只不過是推論,不能完全洗脫關羽遇害的責任。如果換一種說法,如果劉孟出兵,說不定襄樊早拿下了,哪裡有失荊州,走麥城的事。

    因此,總的來說,關羽發動的這場戰爭,劉備是知情的。但是孫權的出兵,劉備是沒有想到的。劉封孟達這個鍋也是甩不掉的。

  • 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從古流傳至今的老話說的好:長兄如父,作為磕頭拜把子的大哥,劉備自然肩負著對兩個弟弟進行教化的責任,但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兩個弟弟的影響並不大。兄弟聚在一起要幹大事,而要成大事就要心往一起想,萬事要站在高臺看得遠,看清楚之後才能決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是關羽、張飛大的目標與個個劉備是一樣的,奪回漢室,但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又經常忘記這個共同的目標,各行其是,按照自己的性子來。先說張飛,好酒誤事,喝醉之後就鞭打士卒,酒醉失徐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劉備對張飛失徐州也沒有什麼動作,丟就丟了吧。劉備雖然對張飛好酒微有言辭,但僅限說說而已。

    再說關羽,張飛是暴脾氣,關羽則是傲氣,這種傲不是一般的傲,已經到了剛愎自用的境界,眼裡除了我沒有其他人,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都不在話下,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回信:“馬孟起文武兼備,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傑,是英布、彭越一類的人物,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眾、卓爾不群。”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自恃英勇無敵的關羽逐步走上了不歸路。

    在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就特別擔心關羽的傲氣而影響荊州的守衛,但礙於主公劉備的面子不能深說,只能用話點播他,在處理與東吳的關係上,諸葛亮告知關羽仍然要以聯合為主,關羽當時也答應了,但是一到關鍵時候,傲氣又上來了,誰都擋不住。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還說了句:吾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樣孫權十分惱恨,為後續埋下了隱患。

    劉備是最知道自己兄弟是什麼脾氣秉性的,但是在整個“創業”的過程中,劉備都是以“義”字來化解所有的問題,對於兩位兄弟的缺點沒有進行很好的管理,只要是堅持義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好說,導致關羽傲就傲到底,張飛暴就暴到底,最終關羽因為“傲”被東吳獵殺,張飛因為“暴”被自己計程車卒殺害,恢復漢室的偉業從此進入了落日黃昏。

  • 4 # 清閒的書籤GM

    中國有句老話:關公面前耍大刀,意思是自不量力!荊州是東吳的大門,地理對東吳不言而喻,關羽就是東吳門前的一把刀,孫劉聯盟是一句空話,是劉備外交失策,借荊州不還,是劉備失信,威名顯赫的關羽,鎮守荊州,對孫權是一種威脅和恐嚇,是劉備失誤!這是關羽在孫權面前耍大刀,與諸葛亮《隆中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自相矛盾、背道而馳!

  • 5 # 逍遙1906

    當然有錯。首先是行政性的錯誤,稱王后封關羽前將軍,領襄陽太守,假節,督都荊州事。(襄陽那時還在曹操那邊,曹仁是襄陽太守)這道封官令就是關羽的催命符,關羽對馬超,黃忠等降將極其反感,開始不想接前將軍印,後經費詩做工作才勉強接受。關羽對假節,督都荊州事非常滿意,大權在握立即將原與自己同級別的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太守傅仕仁納為麾下,並打壓刁難二人,多次宣揚要斬二人首級。為傅仕仁叛,糜芳降埋下了禍根。費詩還帶了劉備的另一道催命符:就教關羽起荊州之兵奪取襄陽的教令!關羽對自己虛位襄陽太守也很看重,更高估了自己的戰力,認為自己一起兵取襄陽如探饢取物,毫不猶豫起兵襄陽,終造成了轟轟烈烈的長達七個月的襄樊之戰,不但荊州丟失,自己也敗亡。

    二是軍事上的錯誤。關羽出兵襄樊,劉備任命的臨沮守將是左將軍馬超,離荊州不到五百里的上庸太守是孟達。按理馬超,孟達是拱衛荊州的強援,但馬超剛涉彭漾諜反案後安置臨沮的,有發配看管之嫌,馬超也心知肚明,因此馬超在關羽襄樊之戰至敗亡的半年多,沒有劉備的命令始終按兵不動,就連伏殺關羽的地方離臨沮只有二十里,他也可以無動於衷。孟達是上庸太守,可劉備又派他的乾兒子劉封去監軍,劉封一到上庸就盡奪孟達兵馬儀仗,兩人勢同水火,關羽失敗,向孟達求救,劉村想,孟達各種勸阻,終於沒有出援。

  • 6 # 追逐那一步之遙

    我認為,關羽的死,是自尋死路,是自殺,也是向漢室和心懷漢室的仁人志士表明自己赤膽忠心的舉動,是證明自己是大漢壽亭侯身份的舉動。

    我們先看關羽兵敗的戰役-樊城之戰。這場戰役是關羽單方面發起,發起的時間與劉備晉位漢中王都為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24年。彼時,劉備剛剛擊敗“漢賊”曹操,聲威日盛,而關羽自黃巾平亂起就是赤膽漢心,與荀彧一樣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點,一是表達對劉備稱王稱霸的不滿。劉備自起兵之日起,所打的旗號就是“興復漢室”,當時獻帝尚在,仍是天下之主,而劉備名義上表朝廷、實則自封漢中王,心態膨脹已不把漢室朝廷放在心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關羽是在降曹時被朝廷封為“漢壽亭侯”,關羽一直十分看重(軍旗包括——漢壽亭侯),從內心裡並不讚許大哥劉備稱王稱霸的做法。劉備稱王后指派費詩帶著委任狀來到荊州,關羽是何等語氣“漢中王封我何爵?”,關羽本為候爵,王爵也無法封侯爵其他爵位;

    二是表明自己的立場。因為對劉備稱王的不滿、對江東孫氏集團的鄙視(虎女焉能嫁犬子、孫劉聯盟鷹派)加上仇視中原曹家,對三大勢力的不滿,導致向來以名正言順朝廷所封的漢壽亭侯必須要有所動作,因此在這個時候就不得發動這場表明立場的政治戰役。

    實際上關羽對於江東孫氏是否會偷襲荊州應該是有考慮的,要不然為何一定要鬧的“內憂外患”。關羽歷來親人傑,以他縱貫天下30年難道看不出來打交道的呂蒙、陸遜何許人也?所以關羽對戰爭的走向從發動之日起就抱著必死之心,以自己的死來成就自己報效朝廷的理想,所以劉備不應對關羽之死負責,而關羽死後劉備所發動的伐吳之戰也是先稱帝后伐吳。

    關羽死後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而關羽則成為忠義的代言人,最終名流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供水符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