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另眼觀天下事

    蘇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損失了400萬兵力,5千輛坦克,3千餘架戰機,數萬門火炮,丟掉了15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國土,4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工業區。

    德軍已打到了莫斯科城下,蘇聯才緊急動員,美英在最關鍵時刻,用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把蘇聯武裝起來,成功依託嚴寒和地形等,擋住了德國防軍的瘋狂進攻。

    西線盟軍諾曼底登陸戰成功,迫使德國法西斯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從而埋下了最終失敗的導火索,敲響了帝國滅亡的喪鐘。

    其實,由於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有力支援,自1944年初開始,東線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德國防軍由戰略進攻,變為積極防禦,蘇軍則實現了戰略進攻,開始收復被德軍佔領的國土,德國防軍開始了戰略撤退。

    1944年6月6日,盟軍成功在諾曼底登陸,從而開闢了第二戰場,從中可以看出,蘇聯戰略反攻在先,盟軍諾曼底登陸在後,說明此時在東線的作戰,戰略主動權已經易手,德軍已被迫後撤,形勢向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德國轉變,而且是不可逆的。

    由此,即使盟軍不發動西線諾曼底登陸,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軍也將最終打敗德軍,蘇聯最終戰勝德國,只是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還需要往後拖延較長3年時間,不可能在1945年5月以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而告終。

  • 2 # 戰武奇兵

    可以確定的是第三帝國依舊輸的很慘,而且不會太慢。講真的這根盟軍開不開譬歐洲戰場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東線的蘇軍會遭到的抵抗更為頑強一些,付出的代價和傷亡會更加慘重,而二戰勝利依舊不會來的太晚。依據個人推斷最多再推遲一年,因為有以下幾方面已然成為德軍致命的硬傷。

    第一點,德軍輸掉了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個人感覺這場戰役的轉折作用要比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更為重大(這裡沒有平安縣格勒各位親)。這一場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戰完全決定了德國失敗的命運,也正是從這一戰失敗後,希特勒的許多生活上的習慣開始“不再保持”。有資料顯示希特勒每天都喜歡聽一段輕音樂,而正是從庫爾斯克會戰失敗後希特勒便失去了這個習慣,包括他不喜歡看到枯萎的花等等。

    實際上在希特勒等著他新的“虎式”坦克還有古德里安與曼施坦音正在爭論該怎麼打的時候,蘇聯方面早就制定完成了作戰計劃。

    由於蘇軍制定了先防禦、後反攻的正確作戰計劃,使得此次會戰讓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軍械物資,德軍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和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被粉碎,從此德軍也正式開始了戰略撤退和防禦態勢,而這一敗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蘇聯在獲得戰場主動權後開始窮追猛打的反擊,並且持續不斷,德軍方面在空軍勉強還能應付的情況下也多虧了虎式豹式坦克的防禦作戰,這些坦克經常會以一擋十的殺傷蘇軍戰車並能從容的撤出戰場,唯一的缺點是可靠性太差,自己趴窩壞掉的比被蘇聯擊毀的都多。

    第二點,德國有限的資源儲備和工業生產能力,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的有色金屬以及一些重要資源就已經捉襟見肘,它和日本一樣不得不透過戰爭隨時在佔領國中掠奪。當時日本政府在國內發行了鉅額的公債,並進行嚴格的物資管制,幾乎把國內百姓掠奪一空,到戰爭後期,日本人連飯都吃不上,這一點第三帝國表示“俺也一樣”。所以在英國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又在蘇聯吃了敗仗,這種態勢就基本無法逆轉。

    最後一點,這就是盟軍在西線的照顧,自從不列顛空戰後,德國在西線的制空優勢全無,加之美軍參戰後實力大增,德國空軍已經根本無力應付盟軍的大轟炸,從漢堡到德雷斯頓,直至柏林,都遭受了盟軍飛機的戰略打擊。除了對城市的無差轟炸更有針對合成石油工廠,軍工企業的特殊照顧,盟軍的轟炸正在從根本上砍削德國本就孱弱的戰爭潛力,大轟炸造成了德國40多萬平民死亡,給德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被轟炸之後的德雷斯頓

    所以西線即便沒有盟軍登陸那麼戰略大轟炸也會讓德國進入完全的被動,不過從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可以看出來,德軍的抵抗意志還是非常頑強,所以僅依靠蘇聯從東線發起的全面進攻必然會遭受較大的傷亡。而德軍的抵抗必然會越來越無望,因為德軍方面在西線的轟炸下已經無力在研發或生產新的裝備,即便有那麼數量也會低的可憐,而蘇軍這面如果推遲一年那麼較大規模的IS-3重型坦克則會投入使用,這樣一來德國雖然戰敗的時間推遲了,但是輸的也會更慘。

    戰爭後期僅依靠裝備數量都足以完全碾壓末日的第三帝國正在閱兵的IS-3重型坦克,注意路旁是各盟軍的旗幟。
  • 3 # 不正經的軍棍

    1944年的局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德國已經是必敗無疑了,盟軍登不登陸都是一回事。

    德國在1944年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東西兩線基本都是潰敗的局面,盟軍登陸與否,都無法挽回敗局,關鍵就在於德國還能堅持多久。實際上,盟軍不登陸,德軍頂多再支撐半年。

    諾曼底登陸對於二戰歐洲戰場來說,並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盟軍登陸之時,蘇軍就已經大舉反攻了。1944年,一整年蘇軍沒幹別的事,就是在把被德國佔領的土地收復回來。

    1944年的10次斯大林突擊,得到的結果是德軍被趕出了蘇聯,這個時候戰火已經離開蘇聯境內。蘇軍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向波蘭德國一線推進了,勝利已經不是個有多大懸念的問題了。

    相比較東線,西線德軍和盟軍的戰鬥其實就是小兒科,東線動輒百萬人參戰,殘酷程度西線無法比。

    諾曼底登陸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蘇聯,但是支援力度並不大。德軍的被調動一部分,但是德軍主力,依舊在東線和蘇軍鏖戰。東線戰場蘇軍步步緊逼,德軍根本就抽不出太多兵力去支援西線。

    二戰後期,尤其1944年,蘇聯的武器裝備產量基本已經瘋了,整個戰爭期間,T34產量達到了6萬多輛,坦克總數達到了13萬輛,蘇軍單純從武器兵力的優勢上,就可以解決對德國的戰爭。

    如果盟軍沒在諾曼底登陸,蘇軍在針對德國本土的戰鬥就會變成二戰中最殘酷的戰鬥,結束戰爭,起碼增加半年時間。

  • 4 # 榮華之武器堂

    如果盟軍不發起諾曼底登陸,那麼蘇軍最有可能在1946-1947年左右完全佔領大部分歐洲,而這實際上恰恰是美英最不想看到的。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英的確給了蘇聯援助,然而在在緊張的1941和1942年,總是以種種藉口不肯開闢第二戰場,援助也是象徵性的,甚至於PQ-18船隊損失較大後幾個月沒有提供援助。大量的援助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勝利結束之後才開始的

    正是因為看到蘇聯從1944年開始的全線反攻,而且考慮到一旦德國失敗,脆弱的盟國關係必將結束,歐洲勢力範圍如何劃分擺上議事日程,盟軍才加快了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步伐。而早在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戰役之前,蘇軍在當年3月透過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已經越出國門進入了羅馬尼亞境內。

    從蘇軍1944年十大突擊表現來看,此時的蘇軍在經歷過最初的失敗後已經完全成長起來,他們連續實施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線從第聶伯河、維斯瓦河、奧得河一直向西,直到柏林。蘇軍在這一系列進攻戰役中,顯示了其戰役指揮的日臻成熟。而德軍儘管依靠某些久經戰陣的精英,不斷取得令人瞠目結舌的戰術勝利,但在戰役層次上已陷入無計可施的被動境地,在蘇軍強大的進攻面前只能節節敗退。

    如果盟軍依然按兵不動,按照蘇軍1944年的作戰實力,1945年是關鍵一年,而兩個方向上的作戰至關重要,一個是東普魯士方向,另一個就是維斯瓦河-奧得河方向。如果蘇軍在這兩個方向。如果一切順利,可能1946年就可以完全擊敗德國,佔領整個歐洲(當然除了英國)。

  • 5 # 麥田軍事觀察

    如果盟軍不登陸的話,也許蘇軍只是拖幾個月時間,因為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就喪失了對蘇軍進行戰略反攻的可能性,蘇軍隨後開始一連串的進攻,德軍完全是隻有招架之力。

    到了1944年6月的時候,德軍對於蘇軍來說更多的是麻煩,而不是威脅,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軍已經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只能進行一些戰役性反擊,戰略進攻已經完全無力。

    在這種背景之下,蘇軍解決德軍實際上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盟軍不登陸的話,會讓德軍從西線抽調一些部隊,但是規模不會很大,對戰局的影響不是很高,也許柏林戰役會推遲一個月到兩個月,但是柏林的淪陷是不可避免的。

    德國根本就沒有翻盤的機會,英美也不可能放棄登陸的計劃,滅掉德國才是第一要務。

  • 6 # 瑤紫雲

    最多不超過半年,大概1945年10月可以攻克柏林,蘇軍在1943年就佔據上風,天才曼斯坦因都認為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的消滅的德軍是整個西方的9倍,沒西方支援,蘇聯也是秋風掃落葉。

  • 7 # 探測衛星A

    只要不發起諾曼底登陸,只做最大程度牽制德軍的行動,並照樣全力轟炸德國城市與軍工,則東線一樣能贏,可能納粹德國能多延長1年左右的時間。

  • 8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第一,蘇聯在1942年與1943年迫切需要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緩解東線壓力,但盟軍寧可在北非、義大利登陸也不願意在法國登陸 這造成蘇聯損失巨大。

    第二,到了1945年蘇聯已經壓著德國打,大軍不僅收復失地而且向德國本土逼近,此時即使盟軍不發動諾曼底登陸,蘇聯軍隊也會在1945年攻入德國本土,甚至攻克柏林的時間不會有多少變化,只是蘇聯損失更大一些。

    第三,盟軍在1944年不能再拖了,否則整個歐洲都是蘇聯的,要知道蘇聯軍隊攻入其他國家立即扶植親蘇政權,盟軍不在法國登陸意味著德國、法國都是蘇聯的小夥伴,英國徹底被邊緣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葉仙嫁接的蟹爪蘭已經成活了,最近掉葉片,請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