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句話不是沒道理,而是徹頭徹尾的胡說。一個王朝,滅亡自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個別人只能成為推動它勃興或者滅亡的推手,卻並不能阻礙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任何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壽數,不管是強大的漢唐還是被譏諷為闇弱的宋朝、腐朽的清朝皆是如此。這個事兒,往玄學說叫氣數,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套,叫量變引起質變。

    單單就清朝來說,我們知道它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太過落後,導致中華民族陷入水火之中,最後被人民所拋棄。而且,這種落後也正是從乾隆年間開始被逐步拉大的,但是,這個鍋乾隆能一個人背完嗎?

    當然不能。乾隆人家自己肯定也有話說:我把國土給你們弄得這麼大,還增加了幾倍的人口,你憑什麼賴我一個人?

    實際上,清朝的闇弱是從它的根兒上就起來的。明朝開始,中國就逐漸封閉了對外交流的大門。而清朝統治者起源於原始社會,直接也只能照搬明朝的制度。而作為外來戶,清朝統治者又必須比漢族皇帝更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一來二去,清朝就變成了一個飢餓的盛世。

    再說慈禧。說慈禧腦子不做主,對十一國宣戰也好,挪用軍費也好,都是她的問題,這個沒有爭議。但是,別忘了,滿清能從太平天國的泥潭裡拔出來,她也是有功勞的。她是將清朝從一個深淵裡拽出來,又踹進另一個深淵裡的人。

    因此,話說到最後,其實興亡哪裡是一個人的事?只不過我們習慣性的把問題簡化到一個人、一樁事上面而已罷了。

  • 2 # 活馬當作司馬懿

    某個關鍵節點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決策,或多或少會推進或拖延歷史的發展!

    清王朝到後期,無論政治體制、經濟模式、科技思想都僵化落後了,這才是根本的,即使換一個更強硬的人物當政,如果不改變上述3個硬體也是無可奈何的!

    很生動的打個比方:你的是10年前的大頭電腦,即使你電腦操作再牛逼,只要你不升級電腦配置,效率也是比不上一個普通人用新電腦的!

    關於題主的問題沒了誰誰誰,清朝就不會滅亡,是不成立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要儲存清王朝,最起碼也得君主立憲,肯定要大改的!不是換個人這麼簡單!

    我覺得吧,還是現在好,兩種社會制度的優勢都有,願祖國繁榮昌盛!

  • 3 # 關東書場

    最近,史學界有一種觀點,就是歷史人物在歷史面前其實是無能為力的,強大的人是因為趕上了好機遇,失敗的人是替前人背了鍋,一句話: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孩子生長在大山裡,一天他問自己的父親,“山的外面是什麼?父親答到,“山的外面還是山。我們走不出大山!”於是這個孩子放棄了走出大山的想法,在大山裡結婚,在大山裡生子。兒子長大後依然問了他同樣的問題“山的外面是什麼?”他還是用父親的答案告訴自己的兒子“山的外面還是山,我們走不出大山”於是,兒子也像自己一樣結婚,生子。等到孫子長大了也問了父親同樣的問題“山的那面是什麼?”兒子還是按照祖傳的方式來回答“山的那邊還是山,我們走不出大山”可是,這次孫子卻沒有相信。他背起行囊出發了,在翻越了無數大山,跨越了無數大河,歷盡千辛萬苦之後,他終於站在了海邊!原來山的那邊是大海,父親啊,爺爺啊你們本來早就可以站在這裡的啊!

    歷史人物和生長在大山裡的孩子一樣,生在什麼時代,面臨什麼樣的環境是無法選擇的,但是這也不是說他們註定就平庸一生,無所作為。因為歷史終究是人寫的,用愚公回答智叟的話來說就是“我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要子子孫孫一起努力,沒有移不走的王屋太行!

    可惜,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就是那個讓大清困死在大山裡的智叟!

    先說說乾隆這位“十全老人”,有人說乾隆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在他任期內中國的GDP世界第一,大清滅亡的鍋不能由他來背!

    的確,乾隆在位時,大清達到了全盛,軍事上,滅了準噶爾這個和大清死磕了三代皇帝的死敵,平定了回部的叛亂,雖是慘勝但也打贏了大小金川之戰。

    經濟上,由於新的農作物的傳入,人口大量增長,甚至超過歷代王朝首次突破一億。

    財政上,在乾隆四十二年的時候,整個國庫存銀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8182萬兩!

    如果,這麼看乾隆的業績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王朝是個家族企業,比財富傳承更重要的是家風(國策)的傳承。

    乾隆沒有繼承父親的勤儉,在位期間多次南巡,修建大量離宮別苑,回京後又大興土木,興建三山五園,花費甚多。為了彌補虧空讓商人捐錢,賣官鬻爵,造成吏治腐敗。這直接導致了乾隆末年的白蓮教大起義,最終掏空了國庫。怪不得慈禧一遇到別人反對她花錢,就拿乾隆爺說事。在以勤儉著稱的清代帝王中,乾隆絕對是個另類。

    也沒有學習祖父的開放(至少康熙本人對西洋科技還是接受的),而是成了奢靡享樂的始作俑者,閉關鎖國政策的強化者。如果說,康熙,雍正的時候,中國和西方的接觸是傳教士級的,那乾隆時期已經達到了使團級,馬嘎爾尼的代表團帶來的絕對是西方最頂尖的科技成果。這如果換成康熙會視而不見?能感受不到威脅?況且印度已經淪為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這一切乾隆不是不知道,在乾隆給駐藏大臣的詔書裡,已經明確表示了對英國的憂慮,和海患的擔憂。但是乾隆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至少《孫子兵法》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肯定是沒做到。這一切與其說是自大不如說是權謀。乾隆的政策就是愚民。“看亦可,不看亦可”我們啥都有,沒啥稀罕的。潛臺詞就是還是別看了,因為看了就露餡了。

    乾隆是大清發展的分水嶺,因為在他在位期間,法國大革命爆發,美國獨立戰爭打響,英國工業革命完成。

    我們沒有苛求乾隆,要求他立憲治國,推動中國開展工業革命。只要求他,傳統上,學習父祖的勤儉;創新上,開眼看世界,別太保守。這些在他的年代,他的位子上都不難完成。

    如果這一切都做了,根據蝴蝶效應,到道光,咸豐朝肯定就不會那麼困難,甚至新的生產力已經孕育,李鴻章,張之洞就可以跨過洋務運動討論君主立憲了。當然,這一切如果都發生,甲午海戰也就不會戰敗,孫中山也不會鬧革命,讓他做個內閣總理,大清還是大清。

    至於,慈禧太后,有些電視劇甚至把她拍成了女政治家。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別的事我不舉,單說庚子國變,這件事,純粹就是自取其辱。連個東洋小國都打不過的大清,竟然打雞血一樣向十一個世界強國宣戰,注意不是人家向我們而是我們向人家宣戰!原因也不是什麼國家利益,而是慈禧在囚禁了光緒後,洋人在輿論上對她很不友好,這讓我們的皇太后很沒面子。再加上一群覬覦皇位的滿清皇族的慫恿,慈禧為了掙回面子,包住位子,決定幹翻地球!

    這個荒唐的決定,直接導致了“東南互保”協議的誕生,地方督撫大員,跟滿清朝廷事實上的決裂。李鴻章直接回復“此偽詔也,粵不奉詔”。張之洞四處聯絡,南方各省預案“如太后皇帝不測,擁李鴻章出任大總統,支撐危局”。

    好在,歷史有給了慈禧太后一個機會,喪權賠款之後,列強同意她回京再當太后。

    按理說,此時人心盡失,應當假期尾巴做人,起碼做做樣子,可是我們的太后迴鑾時的排場,可不像打了敗仗,倒像是曾祖父乾隆南巡歸來。這一切可不是瞎掰,是有照片為證的。

    戊戌年的變法,康梁確有胡搞的嫌疑,大家認識上也很難一下子就提高,但經過庚子國變之後,所有人都認為“不改不行了”,基層老百姓都開始拉著朝廷的車往前走了。可是我們的太后呢,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搞了個“預備立憲”,五年的超長待機,大家的忍耐力已經到了極限。挺不住的時候大家都在安撫對方“再等等看,再等等看!”結果等來了個換湯不換藥的“皇族內閣”。

    大清這下徹底涼了,孫大炮看來只能靠你了!

    據此,我們不難理解,為啥清帝退位了,攝政王載灃如釋重負一般的說“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為他才是真正的背鍋俠,這個鍋由乾隆鑄造,慈禧打磨,幾百道工序製成,載灃真的背不動!

    後記:

    其實翻看歷史看看,古今中外那個王朝變革是不面臨阻力?誰的改革是輕鬆的?

    康熙削藩,爆發三藩之亂,雍正攤丁入畝,政敵明槍暗箭。彼得一世變法,俄羅斯人連鬍子都不想剪。腓特烈二世,說普魯士民族,“惰性十足”“只有用鞭子抽才會往前走”。

    他們面臨的局面比乾隆複雜?遇到的困難比慈禧多?

    最後用一句話來收束我這篇文章,和讀者共享:“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約步槍的子彈是5.56口徑而不是其他尺寸嗎?為什麼?這個尺寸有什麼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