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飛機旅行,舷窗外藍天白雲心曠神怡,大地上燈火闌珊美輪美奐。你正在欣賞著眼前的美景,突然一個急劇顛簸,飛機像一艘驚濤駭浪中的船,搖擺不定。這是大多數乘坐飛機的人都經常遇到的情景。那麼這麼大的飛機,為什麼會在天空顛簸呢?
飛機一般在萬米以下的對流層中飛行,對流層的特點是垂直風速度大,而水平風速度小,由於空氣對流原因,飛機會出現顛簸現象。一般來說,空氣對流主要是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01
受地形地貌的影響
在山區、高原、沙漠地區飛行,地形使空氣受到阻力,造成空氣垂直運動。
02
由於太Sunny的照射
使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空氣下降補充,形成空氣對流而引起顛簸,中午飛行尤為明顯。
03
高空急流、遄流
湍流是受地球自轉和季風的影響,由冷轉熱、或由熱轉冷的季節,冷熱空氣相遇,相互摩擦而形成的。它的流動方向、速度都未知多變。
這些不穩定氣流的範圍有大有小,方向和速度也各不相同。當飛機進入與機體尺度相近的亂流渦旋時,飛機的各部位就會受到不同方向和速度的氣流影響,原有的空氣動力和力矩的平衡被破壞,從而產生不規則的運動。飛機由一個渦旋進入另一個渦旋,就會引起振動。當飛機的自然振動週期與亂流脈動週期相當時,飛機顛簸就會變得十分強烈。
亂流中存在的垂直陣性氣流和水平陣性氣流都可造成飛機顛簸,垂直氣流的作用比水平氣流要大。根據亂流的成因,可以分為:熱力亂流,動力亂流,清空亂流和航跡亂流。
熱力亂流
主要是因地表增熱造成氣溫的水平分佈不均勻而引起,常出現在對流層的低層,低緯度地區常見,多發生在夏季的中午和午後。
動力亂流
是指地表附近空氣運動受到阻礙和風的空間分佈有明顯切變造成的亂流,多見於高緯度大陸,在山地上空飛行時,動力亂流造成的顛簸比較常見。
晴空亂流
又叫高空亂流,造成晴空顛簸。晴空顛簸是航班飛行中的常見事故,是高空顛簸形成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們重點說說晴空顛簸:
關於晴空顛簸的形成,目前人們所公認的是切變不穩定理論。通常,把空氣的水平運動稱之為風,把相鄰(上下或左右)兩部分空氣間的風向或風速有顯著差異的現象稱之為“風切變”。當飛機駛入風切變區域時就會受到顛簸或失去控制,造成嚴重後果。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空中“風怪”。
這種切變不穩定理論認為,在層結穩定的大氣中,當風速存在垂直切變時,會產生一種重力波。當風速足夠大且切變的振幅隨時間增大到某一臨界值時,這種具有風速垂直切變環境的重力波發生切變不穩定,致使波的振幅隨著時間增長,當振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完整的波形受到破壞,波形破碎,導致平均運動動能向湍能轉化,從破碎的波形中不斷分裂出各種尺度的湍渦,氣流由層流狀態轉化為湍流狀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晴空湍流。
“在高空急流附近常有強風切變,故常有晴空亂流出現。強風切變也可以出現在其他特定區域,根據計算和飛機報告,當水平風的垂直切變每百米達到每秒一兩米,水平切變達到每百公里為每秒五六米時,常有晴空亂流出現。”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黃儀方教授這樣說道。
面對晴空顛簸,航空界也比較無奈。據相關航空專家介紹,幾十年來,飛行員一直使用機載雷達避讓經常伴有湍流的雨和雷暴,然而卻沒有辦法兼測到在晴空時出現的變幻不定的氣流——飛機上的雷達無法檢測出它的大小和位置。
在任何高度飛機顛簸都可能發生,造成顛簸的原因很複雜,除了可以預見的顛簸,晴空顛簸是最常見、最危險的。由於缺乏雲團等可見的天氣現象,飛行機組很難提前發現並對顛簸區加以避讓。當出現嚴重的無預兆顛簸時,在氣流的干擾下,飛機會出現急速上升或下降。
當然我們的飛行員對於顛簸也並非一無所知,在飛行計劃中有航路點附近的顛簸指數,這是用一個數字來預報該區域的顛簸強度,飛行機組人員會提前利用這些報告做好相關準備。對於不可預測的顛簸,機組人員會第一時間透過廣播提醒客艙的旅客,並且進行相關的減速等動作,當顛簸過強或持續時間較長時,飛行員也會透過改變飛行高度以及改變飛行航路這些方法來進入穩定區域。乘客則需留意坐椅上方“繫好安全帶”的提示燈,燈亮時,務必繫好安全帶,避免意外發生。
飛機的航道跟我們平時的地面道路原理是一樣的,飛機在空中並不能天馬行空隨意抄近道。一般來說,航道寬度是20公里,高度是10公里左右。那麼不同的高度就代表著不同的道路質量,飛得越低和雲層越近,受到氣流衝擊的機率就越大,反之飛得越高平穩度也越高。
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作為旅客,在飛行的全過程中,我們務必聽從機組人員的安排。面對顛簸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座位上坐好,並繫好安全帶固定住自己。如果當時離開了座位,應當抓緊附近牢固的東西來固定自己,避免受到傷害。
乘坐飛機旅行,舷窗外藍天白雲心曠神怡,大地上燈火闌珊美輪美奐。你正在欣賞著眼前的美景,突然一個急劇顛簸,飛機像一艘驚濤駭浪中的船,搖擺不定。這是大多數乘坐飛機的人都經常遇到的情景。那麼這麼大的飛機,為什麼會在天空顛簸呢?
飛機一般在萬米以下的對流層中飛行,對流層的特點是垂直風速度大,而水平風速度小,由於空氣對流原因,飛機會出現顛簸現象。一般來說,空氣對流主要是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01
受地形地貌的影響
在山區、高原、沙漠地區飛行,地形使空氣受到阻力,造成空氣垂直運動。
02
由於太Sunny的照射
使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空氣下降補充,形成空氣對流而引起顛簸,中午飛行尤為明顯。
03
高空急流、遄流
湍流是受地球自轉和季風的影響,由冷轉熱、或由熱轉冷的季節,冷熱空氣相遇,相互摩擦而形成的。它的流動方向、速度都未知多變。
這些不穩定氣流的範圍有大有小,方向和速度也各不相同。當飛機進入與機體尺度相近的亂流渦旋時,飛機的各部位就會受到不同方向和速度的氣流影響,原有的空氣動力和力矩的平衡被破壞,從而產生不規則的運動。飛機由一個渦旋進入另一個渦旋,就會引起振動。當飛機的自然振動週期與亂流脈動週期相當時,飛機顛簸就會變得十分強烈。
亂流中存在的垂直陣性氣流和水平陣性氣流都可造成飛機顛簸,垂直氣流的作用比水平氣流要大。根據亂流的成因,可以分為:熱力亂流,動力亂流,清空亂流和航跡亂流。
01
熱力亂流
主要是因地表增熱造成氣溫的水平分佈不均勻而引起,常出現在對流層的低層,低緯度地區常見,多發生在夏季的中午和午後。
02
動力亂流
是指地表附近空氣運動受到阻礙和風的空間分佈有明顯切變造成的亂流,多見於高緯度大陸,在山地上空飛行時,動力亂流造成的顛簸比較常見。
03
晴空亂流
又叫高空亂流,造成晴空顛簸。晴空顛簸是航班飛行中的常見事故,是高空顛簸形成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們重點說說晴空顛簸:
關於晴空顛簸的形成,目前人們所公認的是切變不穩定理論。通常,把空氣的水平運動稱之為風,把相鄰(上下或左右)兩部分空氣間的風向或風速有顯著差異的現象稱之為“風切變”。當飛機駛入風切變區域時就會受到顛簸或失去控制,造成嚴重後果。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空中“風怪”。
這種切變不穩定理論認為,在層結穩定的大氣中,當風速存在垂直切變時,會產生一種重力波。當風速足夠大且切變的振幅隨時間增大到某一臨界值時,這種具有風速垂直切變環境的重力波發生切變不穩定,致使波的振幅隨著時間增長,當振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完整的波形受到破壞,波形破碎,導致平均運動動能向湍能轉化,從破碎的波形中不斷分裂出各種尺度的湍渦,氣流由層流狀態轉化為湍流狀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晴空湍流。
“在高空急流附近常有強風切變,故常有晴空亂流出現。強風切變也可以出現在其他特定區域,根據計算和飛機報告,當水平風的垂直切變每百米達到每秒一兩米,水平切變達到每百公里為每秒五六米時,常有晴空亂流出現。”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黃儀方教授這樣說道。
面對晴空顛簸,航空界也比較無奈。據相關航空專家介紹,幾十年來,飛行員一直使用機載雷達避讓經常伴有湍流的雨和雷暴,然而卻沒有辦法兼測到在晴空時出現的變幻不定的氣流——飛機上的雷達無法檢測出它的大小和位置。
在任何高度飛機顛簸都可能發生,造成顛簸的原因很複雜,除了可以預見的顛簸,晴空顛簸是最常見、最危險的。由於缺乏雲團等可見的天氣現象,飛行機組很難提前發現並對顛簸區加以避讓。當出現嚴重的無預兆顛簸時,在氣流的干擾下,飛機會出現急速上升或下降。
當然我們的飛行員對於顛簸也並非一無所知,在飛行計劃中有航路點附近的顛簸指數,這是用一個數字來預報該區域的顛簸強度,飛行機組人員會提前利用這些報告做好相關準備。對於不可預測的顛簸,機組人員會第一時間透過廣播提醒客艙的旅客,並且進行相關的減速等動作,當顛簸過強或持續時間較長時,飛行員也會透過改變飛行高度以及改變飛行航路這些方法來進入穩定區域。乘客則需留意坐椅上方“繫好安全帶”的提示燈,燈亮時,務必繫好安全帶,避免意外發生。
飛機的航道跟我們平時的地面道路原理是一樣的,飛機在空中並不能天馬行空隨意抄近道。一般來說,航道寬度是20公里,高度是10公里左右。那麼不同的高度就代表著不同的道路質量,飛得越低和雲層越近,受到氣流衝擊的機率就越大,反之飛得越高平穩度也越高。
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作為旅客,在飛行的全過程中,我們務必聽從機組人員的安排。面對顛簸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座位上坐好,並繫好安全帶固定住自己。如果當時離開了座位,應當抓緊附近牢固的東西來固定自己,避免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