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素說
-
2 # 雄鷹展翅長空
清朝(1644-1911)是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軍入關後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劃定了與俄國的邊界,將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納入了清帝國。清的征服奠定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領土基礎。到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力進入最強盛的時期,而此時的歐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並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此時歐洲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的地區,隨著新航路的開闢,領先於世界的歐洲殖民者紛紛對外掠奪擴張,東亞的清帝國也不能置身事外。1840年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歐洲殖民者以堅船利炮敲開清帝國的大門,以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至此清朝遏上了“兩千年未見之變局”。從此以後清政府領導者在歐美列強一系列的武力干涉及脅迫之下籤訂了多如牛毛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而且清朝的官場腐敗現象一直非常嚴重,國內的起義不斷;但清廷的統治卻一直搖搖晃晃的進入20世紀初後才垮臺。那為什麼清廷的統治為什麼能夠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堅持多年?西方列強對清廷的統治時間有何影響?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吧!
首先說說西方列強入侵對清廷統治的不利之處:
1,西方列強的入侵強迫清廷割地賠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丟失了大量的領土,極大的削弱了清政府的威信,激化國內的階級矛盾。
2,鴉片等有毒物品的進入,毒害民眾的身體健康,削弱了清軍戰鬥力及國力。
3,清末後期歐美列強紛紛在華劃分殖民地,清廷將對外賠償的款項轉嫁到下層民眾身上,使得國內階級矛盾加深;導致當時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當中。
當然列強入侵對清廷的統治在客觀上也有有利的一面:
1,在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之下,被打怕了的清朝統治者高呼“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朝進行了“洋務運動“,發展了近代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清政府在全國開始了工廠建設、更新裝備、船舶建設、乃至於有了電報傳輸。無論是在資訊管控、命令執行、能力聚集等方面,都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國家對於社會的管控力度更強了。
2,清朝被強迫與西方列強的經商貿易,發展了經濟,工商業經濟的利潤遠遠大於農業經濟,清朝的稅收反而收的更多。這種情況下,清朝的國庫財富年年大幅度增長。
3,列強入侵後,清廷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武器,湘軍、淮軍都擁有了大量熱武器——毛瑟槍、歐洲製造的大炮,這使得清廷軍事力量更強,在後來的鎮壓民眾過程中,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更加穩固了其統治地位:例如清軍在鎮壓“陝甘回亂“的過程中手持熱兵器擁有先進武器的清軍面對以冷兵器的叛軍經常以少勝多、以絕對優勢打垮對方。
4,歐美列強(除了欲對中國分疆列土的俄國日本之外)在當時入侵中國的目的無非是撈錢,一個統一、且對他們伏首聽命的清政府在客觀上對他們的撈錢體系有利,他們不希望清政府倒臺。所以英法美等殖民者在太平天國起義時幫助清廷鎮壓,在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時沒有徹底推翻清政府的打算:否則當時的中國全亂了會導致他們很難撈到更多的錢。
5,列強入侵後清廷統治者採取了一些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措施。同時清廷統治者在政治上採借簽了很多西方近代化的統治秩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清朝的近代化程序:例如清末的新政。
6,清末廢除了科舉制,開始引進西方的文化與教育,並在法律上借籤西方的那一套。在當時對清廷的統治在客觀上有利。
其實沒有歐洲列強入侵,清政府的統治也會維持很長的時間。
1,清朝對各民族的統治策略與手腕很高超:對蒙古採取宗教與聯姻;對漢人採取科舉取士;對西藏採取宗教;對西南邊疆改土歸流;對冥頑不化的準格爾斬盡殺絕。在統治秩序方面採取中原王朝成熟的政治體系,文化上接受漢文化。
2,清朝的皇帝很勤政,縱觀清一代只有明君與庸君、而沒有昏君。清朝的皇室教育與繼承人的選拔很成功,皇帝的兒子從6歲開始就接受單獨的教育,每天早晨按時起床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從文習武,直至成年,所以清朝的皇帝都很勤政。選拔太子並不是以立長為定,而是根據能力來定:立嫡不立長,在眾多的皇子當中選拔最有才能的人繼承皇位。清朝的中前期出了一大批明君: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他們的統治時間幾乎佔了清朝的半壁河山。
至乾隆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幾大頑疾:外戚專政、門閥政治、以及地方割據、太監專權、權臣當道而權傾朝野的現象、邊患,在清一朝無一發生。
3,清朝實現了大一統,明末清初從國外引進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加上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使得清朝人口激增,在乾隆後期達到3.5億人口。清朝的國力比中國任何封建王朝都會強。
4,清廷的學習與自我革新能力是比較強的,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後來的新政。以及建立後來的新軍。
5,清朝的武力不弱,清朝開初統治者在馬上立國、後面以武力一統華夏。至後期仍然收回了新疆,中法戰爭中陸戰並不吃虧。進入近代以後清軍雖然打不過歐美列強和近代化的日本,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和對付周邊的鄰國尼泊爾、北韓等國還是綽綽有餘的。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歐美列強入侵,清朝的統治同樣會持續近三百年的時間,甚至會更長。
回覆列表
那麼為什麼清朝能在內亂之下活這麼長時間呢?或者換句話說吧,要知道在別的朝代國內矛盾的爆發,往往很快就會被農民起義所摧毀。
清朝能夠這麼長壽其實還真得感謝西方列強的敲打。是西方列強們的入侵,讓大清王朝得於延長了數十年的壽命。在公元1800年左右,清朝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激烈,已經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接著公元1851-1864年又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加上當時國內災荒嚴重,這些是大清王朝亡國的徵兆。也就是這個時候,西方列強進來了,大清王朝遇到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最大沖擊,也正是列強們的衝擊所帶來的震動,成功的將國內的矛盾轉移到了外部。
如果當時沒有列強的入侵,清朝也不會捲入全球經濟市場,自然是沒有機會可以引進玉米、土豆、番薯這些高產農作物,那麼清朝所面臨的災荒問題就沒辦法得到緩解,緩解不了災荒問題,那麼矛盾就會更加的激化,那麼太平天國、捻軍等等勢力還是會持續下去,“民以食為天”,飢餓的問題解決不了,那麼起義作亂的事情就會一件接著一件,如此下去大清王朝的形勢就會變得非常的糟糕,更有可能回到想五代十國那般的割據場面。
列強的入侵緩解了清朝的財政壓力其次,大清王朝雖然遭遇了幾千年來最大的外族(列強)入侵,但這些西方列強們都遠離清朝本土,在那個時代,列強們都暫時沒有辦法,如此遠距離的投放足夠的兵力來徹底的征服清朝這隻沉睡的獅子;再加上西方列強之間相互的利益摩擦和相互制約。這也給了大清王朝一段喘息的時間,給了清朝學習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洋務運動,成功的化解了內部矛盾,晚清又一次煥發了朝氣,只是可惜這朝氣也只是曇花一現。
並且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之下,清朝所受到的最大虧損其實也就是割地賠款,並沒有亡國的危險。列強們那些不平等條約,其實反過來看的話,這些條約在某種角度上也促進了清朝的貿易和人員的流動,增加了清朝的經濟收入,緩解了清朝的財政壓力。
反過來想列強的入侵一切都是為了利益,如果清政府什麼都給不出,列強們什麼也得不到又有誰願意呢?自是會想著辦法改變清朝小農經濟的現狀,其實就像養豬一樣,總得把豬給養肥了才能有肉吃是一個道理的。
最後我在舉一個例子,公元1876年到1879年,清朝發生了丁戊奇荒。清朝賑災不力,屍橫遍野,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但是百姓們都不反抗,反而寧願活活餓死,也不願意接受西方傳教士的救濟,清朝的官員四處造謠說洋人是魔鬼,餓死是小,如果受他們的救濟死後會被判下十八層地獄。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可在那個時候就因為這樣荒謬的謠言,老百姓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意受到洋人的救濟,將所有的一切都推向了洋鬼子的原因,轉移了矛盾,這為千瘡百孔的清朝也起到了一定的續命作用。
所以我說如果不是列強的入侵、敲打,大清早亡了。如果不是列強轉移了矛盾,太平天國運動就算最後失敗了,誰能保證沒有下一個起義運動?該爆發還是會爆發,如果大清已王朝經沒有洋人的幫助,很明顯太平天國運動都搞不定,何況接二連三的起義。可以說沒有西方列強,清王朝的國運也不過兩百年左右,早在矛盾爆發之時早已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