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散養的小雞

    去中心話小範圍是趨勢,大範圍呵呵。

    就拿支付領域來說,如果去中心話那就意味著央行(銀行)都是觀眾,你覺著可能麼?

  • 2 # 阿七精分啦

    去中心化商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顯然這又會帶來線上市場的一大波紅利,但與以往那些轟轟烈烈地商業模式不同的是,這次它來得悄無聲息。

    “去中心化”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很多年前Web2.0這個概念剛剛興起前就有了很多信奉者與實踐者。印象最深的是之前PC時代紅極一時的豆瓣網。但隨著豆瓣的落寞,“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彷彿被收藏在時代的角落中。直到張小龍帶著他的微信站在公眾面前,將“去中心化”作為他最核心的產品理念之一再一次推向外界。最近一次這幾個字再次被提起,則是在馬化騰的一次重要演講中,他透露騰訊將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以幫助商家從“二選一”的困境中走出來。

    可以這樣講,馬化騰的這次演講標誌著“去中心化”終於花熟蒂落——從互聯理想主義這顆參天大樹上結果,並從高空落到了硝煙四起的現實商業世界中。而承載它的沃土顯然是以微信為基礎,以連線為核心價值的騰訊大生態。這顆早已膨脹欲裂的果實在落地的同時向外噴灑出的種子得以讓每一個尋求價值突破的商家得以從中獲得新的商業紅利。這些種子就是微信孕育已久的小程式。

    從理想到現實,“去中心化”走過了十餘年的光景。在這十餘年中,中國的網際網路完成了兩次重大進化——

    1. 智慧手機成為大多數人身體的一部分,讓每個人擁有了與他人連線的物理介面與交換資訊的能力。

    這兩次重大進化,讓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地進入“去中心化”發展的快車道中。曾經互聯構建者的終極理想正在變成現實,現實世界中的商業規則也因此發生改變。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上面的內容可能講得有些抽象,下面我會努力用簡單清晰的方式來試圖讓大家明白什麼是“去中心化”以及它對於眼下商業時代的重要意義。

    如果你玩過網路遊戲,那麼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容易。在遊戲中我們一般都會擁有兩種視角模式:可以縱覽全域性的“上帝視角”以及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第一人稱視角”。

    正如我們在玩遊戲時的體驗一樣,我們更容易藉助“上帝視角”在眾多的選擇中尋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捷徑。所以在“上帝視角”的設計思維下,往往大家都會認為存在著一個大多數人都期待獲得的最佳路徑和最優入口。這個設計者規劃好的,人人必經的“最優入口”往往會成為某個網站或服務的流量中心。

    很重要的一點,藉助上面的這個論壇的例子,你應該明白的是,並不能簡單地說做個社群,或者只要內容來自使用者就是“去中心化”。因為不管內容來自於誰,你依然需要按照規劃好的路徑來創造和獲取資訊。道路不會因你而變,該交的“過路費”還得交。

    通常理解下的“中心”實際上指的就是在“上地視角”這樣的思維模式下,設計出的使用者必經的路口,即“流量分發中心”。內容是否來自使用者只是附加結果,不要受此干擾。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我們再看“去中心化”就更加容易。相比之下,“去中心化”則是指在似於遊戲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這樣的模式下,將設計焦點放在當前單個使用者身上,伴隨使用者的使用而提供服務的設計模式。

    當我們沉浸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的時候大腦的工作負擔是最輕的,因為大多數都是應激反應,而非理性與邏輯的判斷。所以設計者往往會根據我們“行進”的情況,讓我們需要的工具與服務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這種“唾手可得”的感覺可以讓我們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獲得現實世界中難以獲得的掌控感。

    在“第一人稱視角”中,每個使用者的所見所得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不僅僅因人而異,還會因時間、地點等眾多個性因素而異。當然,與遊戲這種極度突出沉浸式體驗不同的是,大家都會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方式最快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越過所有第三方直接與市場對話。

    所以聰明的你很可能會說,這不應該叫“去中心化”,應該叫“多中心化”才對。如果你能這麼想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真正在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質。人們之所以更習慣稱之為“去中心化”,只是在透過對比過往的模式進行描述而已。

    我沒有用“網路圖”去表達,是因為我覺得它不足以體現出第一視角下“身邊”的感覺。“網”本身也是需要有連線成本的,但“去中心化”則體現的是對資訊中介成本極其強大的削減能力。借上面的圖中,來看下“去中心化”表現出的

    當然還有很多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你能夠將這幅圖印在腦海裡,那麼相信你會收穫屬於你自己的“去中心化”最優策略。

    這裡首先說明一下,我並不是指未來所有的服務都要按照“去中心化”的模式去走,而是希望你能夠透過下面的文字瞭解傳統“上帝視角”這種設計模式在發展中產生的弊端,以此加深對“去中心化”的理解,最終能夠結合自己的業務實際的情況來進行策略上的判斷。畢竟,完全的“去中心化”的平臺是不存在的。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一切都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越是競爭激烈的領域越是如此。“去中心化”形成的過程也同樣如此,一步步地讓越來越多的互聯從業者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心思,從簡單地設計“網站資訊地圖”到努力抽象並勾勒出最接近的“使用者心智地圖”。

    如果某個線上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就意味著這個市場中的資訊提供者就越多,資訊容量就越大,對於使用者而言挑選出有效資訊的成本就越高。

    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時,給所有人提供一個一樣的推薦列表就夠了,比如雅虎。不過後來還是被Google用一個搜素框趕下神壇。因為Google讓每個人都能在“第一人稱視角”下更有效地直達自己的目標。

    同樣的事情也正發生在淘寶、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上。前幾年電商的高速發展讓平臺篩選資訊的成本越來越高,分攤到商家頭上就是居高不下的推廣成本。這樣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電商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購物節,因空間位置不夠用了,就得從時間上找位置。但問題又來了,購物節這樣的時間視窗雖然帶來的額外的關注度與流量,但依然受困與現有電商導流模式,給平臺帶來更大的分發壓力,商家也要想辦法及時消化分攤到自己頭上的高價流量成本。

    來自傳統平臺官方的“造地”的速度越來越趕不上商家增長的速度。傳統模式下的“流量中心”不夠用了,“過路費”高到讓商家賺不到錢。

    所以,單純地開個網店就能創富的時代很快就成為過去。現在則更多是線上下商業保本的基礎上藉助線上來整合供應鏈與物流通道來提升庫存週轉率,或者乾脆明確地將線上投入作為擴充套件新客的市場推廣費,然後再引導成線下老客戶提升附加值。

    當今天貓與京東之間的競爭對商家造成的“二選一”困境,背後就是這個原因。馬雲所說的“傳統電商已死”背後的原因也是這意思。

    記住,“去中心化”的本質並不是說消滅中心,而是從使用者的“第一人稱視角”這個設計思路出發,形成多中心的局面。眼下,我們要做的是把腦海中的傳統地圖更新為使用者的心智地圖,為自己的產品服務尋找出“陪伴”的價值。

    成就個體,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的服務成為使用者“超級裝備包”中的常駐成員。所以下一步,你需要用“去中心化”的思維去打造一款你自己的小程式。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以產品經理、運營為核心的學習、交流、分享平臺,集媒體、培訓、社群為一體,全方位服務產品人和運營人,成立8年舉辦線上+期,線+場,產品經理大會、運營大會20+場,覆蓋北上廣深杭成都等15個城市,在行業有較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平臺聚集了眾多BAT美團京東滴滴360小米網易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產品總監和運營總監,他們在這裡與你一起成長。

  • 3 # 交易的秘密

    每個人理解不同,會有不同答案。

    事實上對於未來,你會依據別人的權威而選擇相信,還是基於自己獨立思考的邏輯而相信自己?如果是因為別人的權威,你就相信了,那恭喜你成為人家手中的軟柿子,啥時被欺負,不好說。

    而中心化正是基於權威,集約化而成!在未來資料化時代,萬物互聯時代,中心化集約化,將淡出,人人都是節點,也是平臺的生態將建立。人人是社會,社會是人人的大理念。

    商業化也將基於這種生態而全新改變。工廠生產出的產品,無需再透過層層代理商,而是直接面向消費者。大規模化定單,將變成按資料需求,按個性化定製小批次進行生產。

    依據此生態,工廠流水線,機器,將變得更加智慧化,資料化,定製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輝夜姬和嫦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