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蛋糕香噴噴
-
2 # 老李2019
誰打敗仗誰就發達簡直就是一個笑話理論,如果按這樣說以前春秋諸侯爭霸時期統一的應該不是秦,而是其他戰敗諸侯,如果按照這樣說戰敗富有,那以前匈奴單于就會比漢朝更富有,但事實是什麼戰敗國肯定不比戰勝國。
但很多人看到今天德國和日本已戰敗但他們卻很富有,其實這個跟今天最後他們戰敗一點關係沒有,首先我們看日本和德國他們為什麼能發動戰爭,本身他們能去打別人說明他們在軍事包括各方面都很強才會去打別人,一個弱小的人是不會主動去挑戰別人的,打仗看的是國力,軍隊科技先程序度,還有一個國家的信仰精神等,雖然德國和日本是東西兩個不同的國家,雖然崛起的方式不一樣,但有一樣就是他們都很認真,他們做事都非常精益求精,所以因為他們的做事風格和信仰相同而才使自己國家發生的變化,而戰爭他們之所以敗是因為對他國的地形和天氣情況不熟悉,挑戰的國家太多,殺的人太多,所以反抗的人越多永遠都殺不完,最後把自己給耗死了,德國和日本打仗本來一個一個國家打的時候,沒有一個國家能打贏,而最後同時挑戰太多,耗費自己國力太多導致了失敗,雖然他們戰敗了,但是他們的精神還在,戰爭年代由於沒有約束好自己野心,把自己的優勢放在了侵犯別人上面,但戰後受到約束使之不能戰爭,但一個民族的野心必須得到釋放才符合性情,所以不能打仗那就把那種做事認真的精神放在了發展經濟上,所以德國和日本經濟好壞跟其戰敗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本身的做事精益求精和精神才是他們的財富,這跟一個家族的影響力是一樣的,一個透過打拼成功的人無論今天財富有沒有了,明天依然能夠東山再起,這跟他是否失敗成功沒有關係,而是他本身的精神和思維模式有關係,所以說德國和日本的富有跟戰敗有關係那就是一個笑話,看事不能看結果,而要全方位的看。
-
3 # 歷山耕夫569
四十年內兩次被群毆。還能不老實嗎?
何況二戰後基本是亡國狀態了。再加上投降書當中明確規定不得有軍隊,不得有重武器等。如此條件下,已經是心灰意冷,只好埋頭髮展經濟。
這就好比一個普通商販一樣,只求每天有錢賺,無需考慮社會地位和學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然後在擴大經營,由倒賣轉變為研發和再生產。其經濟發展速度,每年都是成倍或幾倍增長。
看似不起眼的小打小鬧,卻醞釀著鉅額收益。都說日本經濟比德國強,我看未必如此。只是日本仍然持有一顆暴發戶心態。自以為經濟很發達。其結局是多次被主子剪了羊毛。
而德國則不同,用韜光養晦,深藏不露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從其政府對國民待遇上,就不難看出該國的富有。
-
4 # 豬曉俠
謝邀!錯了!戰敗的國家德國和日本曾經被打成一片廢墟,饑民無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戰後,美國對德國和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革,剷除了法西斯主義,並且開展大規模的經濟援助——馬歇爾計劃,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從此一飛沖天,最終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
5 # 大秦鐵鷹劍士
打敗仗的結果通常是割地賠款,因此沒有那個國家願意打敗仗。二戰後的德國、日本能快速恢復經濟併成為發達國家,並不是因為他們打了敗仗,而是因為他們都接受了美國的援助,加上他們國家自身工業基礎良好,因此恢復得快,發展得更快。如果德國與日本如同清朝一樣,戰敗後就割土賠款,那麼現在的德國與日本是無法成為發達國家的。
一、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二戰過後美國與蘇聯的矛盾開始上升,最終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兩個陣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區域性戰爭還是比較多,比如北韓戰爭、越南戰爭,雙方的對抗集中在政治經濟領域,故稱之為冷戰。美國為為對抗蘇聯,自然希望自己的小夥伴們比較強大,從1947年開始美國對西歐國家進行了經濟援助,旨在恢復西歐國家的基礎設施,恢復各國的經濟水平,避免蘇聯的滲透。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共投入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可以說美國對西歐國家的投入很無私了。德國政府共接受了美國14.48億美元的援助,這為西德恢復基礎設施,恢復經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日本雖然沒有享受到馬歇爾計劃,但是美國對其減免了債務與處罰,且在北韓戰爭時向日本訂購了36億美元的軍火,幫助日本恢復了經濟。
二、德國與日本的工業基礎
德國與日本都是工業基礎十分發達的國家,兩國國民文化素質較高,在恢復經濟的時候不缺人才。儘管工業設施在戰爭中大部分被摧毀,但是技術人員並沒有大量戰死,有了美國的經濟援助,德國與日本兩國的技術人才可以很快恢復工業設施,並投入生產。錢離開了人只是廢紙,有了人錢就有了無窮力量,而人才則能充分發揮錢的力量。
最後一點,德國與日本都十分重視教育,戰後就開始普通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培養技術人才。日本投降後第二週,所有孩子就開始上學,並頒佈了《教育基本法》,大力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培養國民的技術知識,日本在教育的投入上佔到GDP的4%~17%左右,擁有大學文化的人群比列為45%。德國對教育的投入就更不用說了,約佔GDP的5.1%以上,國內大學數量多,教學水平高,德華人技術水平和工匠精神為世界所公認。
-
6 # 寰球視野新觀
德國日本成為發達國家,與他們在二戰中是否戰敗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看戰後的發展方式和路線,因為經歷過二戰的國家,除了美國蘇聯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破敗不堪。
由於美國對日本本土進行的,持續不斷的大轟炸,二戰之後的日本與大多數國家一樣,重要城市化為廢墟,輕重工業損失殆盡,人民流離失所。日本在二戰後的發展速度是十分驚人的,這與日本政府的決策有很大關係,同時也因為日本遇到了發展良機。
第一,重視教育。儘管戰後的日本窮困潦倒,但是仍舊咬緊牙關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讓所有的適齡孩子上學,這為日本日後經濟的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購買技術。日本資源嚴重不足,這就要求日本必須儘可能節省材料,用同樣的物資生產具有更高價值的東西,日本的科學技術比較落後,於是花高價錢從國際上購買別人的科研成果,利用專利技術進行高速發展。
第三,戰爭機遇,上世紀50年代,東亞爆發了另一場重要的戰爭,戰爭的主角分別是中國和美國,這場戰爭雖然美軍最終戰敗,但是日本作為戰時美國最重要的物資供給基地,給日本提供了經濟復甦的機會。
總得來說,教育是日本發展迅速的根本,21世紀初日本提出了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到了2017年,日本得到了17個,這種能力確實厲害。
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但凡是大力發展教育的國家,沒有一個發展落後的。
-
7 # 謀士說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既然能挑起世界大戰,說明國家很富裕,工業很發達,大國根基很牢固。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二戰時GDP歐洲排第一,世界排第二,僅次於美國。德國因為工業發達,綜合國力比英法要強。比如造車、造船、石油開採等技術先進。同時,德國還向其他國家輸送技術裝置和軍事武器,聚集財富,發展國內經濟。
日本的DGP在當時的亞洲,應該是排名第一。雖說他們的技術全部來自歐洲,但是從明治維新開始,工業機器已經開動,一直沒有停息。加上滿清政府時期的鉅額賠款和掠奪中國東三省的資源,足夠支援他們打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其次:德國和日本打了那麼多年,從其他國家掠奪那麼多資源。每次打下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資源就會被洗劫一空,尤其掠奪來的黃金、礦產、文物,都運回了國內。所以,透過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使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富有。
最後:德國和日本戰敗後,國家雖然遭到毀壞,但是戰後需要重建。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戰勝國向其貸款,並向這些國家進行工業裝置輸出。本國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對方的經濟,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不過德國和日本之所以,經濟恢復這麼快,主要還是工業基礎好。德國和日本都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國家發展起來自然很快。
-
8 # 理得心安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戰爭只是政治經濟矛盾解決的最殘酷形式,而解決的目的只是主動強制調整國際經濟秩序(被動調整的手段是經濟危機),所以當經濟秩序調整到對更多國家有利時,這種調整的手段就會停止。
德日在一戰、二戰前的崛起是有其合理性的。
比如,德國之前以康德為代表的新世紀大批哲學家,在哲學/教育等基礎領域裡,為日耳曼民族積累了大量的精神/文化積累和自信,所以借工業革命的浪潮,更能吃苦耐勞(相對英法)且自律更強(相對東歐民族)的日耳曼民族才能更團結的反覆崛起。
同樣,日本被開放門戶後,成為亞洲最早接受工業文明的國家,其可以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借侵略北韓中國的獲利、以及對國內民眾的封建式壓榨,也可以實現快速崛起。
二戰從政治經濟局勢上看,是這樣的快速崛起國家嚴重打亂了當時世界經濟格局及發展節奏,其自身高速發展帶來的結構不合理問題(軍工強+民生弱)被經濟危機損害更大,於是新舊帝國之間都有借戰爭重新劃分勢力調整秩序的需求。
當二戰結束,德日只能被迫接受新秩序安排後,對其生產能力的保護在冷戰的政治需求下成為比壓制其民族主義更重要的需求,所以,對德有馬歇爾計劃的柏林空運,對日有北韓戰爭軍需供給的大力扶持,這是德日戰敗後能在經濟上快速復甦的重要保障。
能從經濟等更多角度、更深層次的去看待國際問題,遠比單從國內、從政治角度去看,會豐富多彩和有趣的多。
回覆列表
利益需求,日本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後勤基地,也是後來封鎖和對抗中國的前沿陣地,美國對他原來是有大量的援助,而且監管放鬆太多。德國是對抗蘇聯的前沿,也是蘇聯和歐洲的戰略緩衝區,德國坦克都是適合在歐洲平原地區作戰的,部隊也是防禦為主,而且德國政府在戰後認錯積極,也最早放棄報復對手的決心,所以美國也是最早援助德國,而且作為急先鋒,美國也需要德國有基礎工業來進行支援初期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