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
2 # 梁萬龍
我認為各個歷史朝代壽命的長短不是土地實現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問題,而是由人們對奴隸主階級或封建地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反抗力強弱所決定的。奴隸階級或農民階級對奴隸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反抗意識和反抗能力越強,它的朝壽命就越短,當然強大國家民族對弱小國家民族的侵略和掠奪也是一個道理,強大國家民族統治和壓迫弱小國家民族的時間長短,一切都由弱小國家民族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能力的強弱所決定。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一、秦漢以前的王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應該看到無論是夏、商、周實行的分封制,還是秦漢以後的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龔斷,都不是決定一個王朝壽命長短的唯一因素。
淺析一個王朝壽命之長短,部分的決定於土地分配是否公平。但政治與經濟利益上的配置是否恰當?各階層的利益是否能被照顧到?是否能夠維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這幾個方面也是決定王朝命運的重要因素!
秦漢以前,因為地曠人稀,所以土地兼併還沒有那樣利害。以周朝為例:在逐級分封的制度下,天子統治諸侯,諸侯統治大夫,大夫再向下統治,一直到最底層為止。
這個時期還不是中央集權制,實行的是以宗法、禮樂逐級制約的鬆散統治方式。因此權力是分散的,周天子雖號稱為天下共主,但卻並不能輕易干涉各國內部的事物。
這樣現實是東周時期,儘管各個強大的諸侯國先爭霸、後兼併,但土地卻都在諸侯們手中。且因土地兼併不突出,因而人地矛盾也不明顯,故諸侯們的統治很少受到來自農民的挑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大換血。
因而諸侯們並無必要終結周天子名義上“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因此周朝才會保有那名不符實的800年統治!至於夏、商兩朝的情況,雖與周朝有區別,但大體上都是奴隸社會,依靠的也都是土地分封,奴隸遭受最深重的剝削,平民相對奴隸而言要自由一些,他們被強迫參軍保衛奴隸主政權。在這個時期,無論是奴隸還是平民都無法推翻舊有的統治秩序。
二、秦漢以後的王朝
秦漢以後的王朝壽命短的原因,與土地兼併激烈固然有關。但卻並非決定因素——儘管自陳勝、吳廣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秦朝暴政的農民起義,以後的起義風暴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從末斷絕。但大多都做了原統治階層內部或是與其有勾連的野心家們,改朝換代的工具——諸如:李唐取代楊隋之類,即是其中一例。
秦漢以後決定王朝壽命的因素有三個:
①、人禍,王朝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分配是否恰當,能否維持平衡與穩定?如果能,則這個王朝就能渡過危機,從而延遲敗亡的時間。如果不能,則將因部矛盾激化而加速王朝的敗亡——比如秦朝就是由於趙高的亂政,打破了原有的統治階層內部的平衡,致使朝局發生動盪,無法形成合力。更兼統治策略失當,引發了天下大亂而滅亡。
②、天災,天災對於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的傳統封建王朝來說,是最為致命的打擊。因為天災必然引發饑荒,而饑荒又將引發混亂,混亂則將導致原有的統治秩序失衡,進而引暴王朝內部埋藏已久的各種隱患。最終暴亂四起無法抑制,進而導致王朝的滅亡——明朝就是一個因天災,引發了無可抑制的混亂和人心背離,最終內外隱患一齊迸發,導致王朝滅亡的明證。
③、外患,外患是導致封建王朝壽命短的另一因素。儘管歷史上的某些封建王朝因為君主昏庸、奸佞當道而埋下隱患甚至發生了危機,但是隻要統治階層內部不亂,且沒有由於天災引發的無序與混亂,則基本上都是可控的——比如北宋王朝,它沒有被農民起義推翻,但卻倒在了金軍的鐵蹄下。而南宋王朝也是因內部腐朽、朝廷昏暗且君主又不振作,最終被元軍滅亡。
4、腐朽與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也是導致王朝滅亡的因素之一——比如清朝,當世界已經進入近代了,而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卻依然故我,繼續頑強地保留著封建專制,拒絕進步與改良。致使那時的清朝因為腐敗與僵化,變得猶如一潭沒有水源補給的死水,只剩下了變髒、變臭,王朝的統治也因此滑到了下坡路!
鴉片戰爭以後,外患雖日漸深重,但清朝統治階層卻仍在以消極態勢面對改良的呼喚。即便是進行了洋務運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改良依然不能觸碰封建皇權。這一點從清未新政中,清室貴胄的政治表述中,即可窺其一斑——最終頑固不化的清朝因為失去了人心的支援,無可避免地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
4 # 欲雲談史論今
土地屬性與王朝壽命的長短,其實並非直接相關。更加直接相關也許是另兩大制度:分封制與郡縣制。
周代以前,夏、商二朝還處在部落聯盟或方國聯盟狀態。周人建國以後,創立了分封制。也就是說,在秦朝以前,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央集權程度都還沒有後世那麼高。也就是說,先秦時代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存在一定的互相制衡,彼此之間的矛盾也需要較長時間才會累積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導致改朝換代事件的發生。
以周代為例,分封制下週王室與各諸侯國其實都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正是因為分封制下,周王室無法有效調動各諸侯國,導致王室實力每況愈下,才導致了西周的覆滅。進入東周後周王室雖然還存在,可在絕大多數時期都不過一個傀儡,根本無法管轄各諸侯國。這樣的前提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產生尖銳衝突的可能性極小。既然如此,雙方長期共存的可能性也就提升了。
可秦以後,郡縣制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郡縣制下,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中央集權程度提升後,中央政權制定任何一項政策,能在全國得到執行的程度也越高。但任何一項政策,有其利必有其弊。因此,很多政策短期看來,對國家發展較為有利。可長遠執行過後,其負面效應逐步顯現;如果不能及時糾正,負面效應很快就會佔據主導地位。
典型的案例,就是土地私有化政策。
西周時期,土地是公有制。限於生產力水平,當時農民耕作必須延續集體生產模式。因此,周人創立了藉田制。藉田制在現代學者看來,就是農村公社生產模式。在藉田制下,土地平均分配,人人都一起勞動,彼此平等相待、互幫互助,讓整個周王國顯得較為和諧。但因為藉田制的公社屬性不鼓勵競爭,造成周王國土地生產效率大大降低,最終影響到了周王室的財政收入。最終,從西周晚期開始,周王室被迫開始了土地私有化程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鐵器的普及,土地生產力大幅提高,土地私有化程序也隨之大大加快——秦國商鞅變法後,就將土地徹底私有化到個人。
土地私有化,短期來看,大大提升了土地生產效率。秦國最終能戰勝六國,成功統一天下,土地私有化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然而,土地私有化政策鼓勵自由競爭,卻引發了土地兼併。所以,到了漢朝以後就出現了地主富可敵國、貧困者則無立錐之地的現象。整個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造成了社會的極端不穩定。在中央集權程度極高的社會里,底層民眾的呼聲往往被忽略,最終這種社會不穩定因素被極端放大,發展成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
表現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的結束往往是因為太多農民失去了土地無以為生,被迫走投無路而造反;農民動亂將舊朝代的社會秩序徹底打亂,又推動了另一個新王朝的誕生。可是,造成社會動盪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化嗎?真正原因,恐怕還是無序競爭下的土地過度兼併而引發的貧富差距過大吧?
回覆列表
答案很簡單,和土地私有公有沒有一毛錢關係。
完全是因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社會發展到了這一步,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發展到了這一步。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是人類文明發展必然的結果。
我們先來說夏商周為什麼長壽?夏商周?什麼社會?奴隸社會!而且是奴隸社會的晚期,也就是說到了周朝時期,人類文明的發展,思想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就像猿人進化成人,不是因為什麼制度政策,只不過剛好該進化了而已,到了周朝,剛剛好,人類也該進化了,最明顯的就是思想文明!所以在那個時期才會出現諸子百家!出現人類文明中最璀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商鞅、鬼谷子等等,隨便一個千年難遇的人才在那個時代居然同時出現!正是因為奴隸社會已經不能適應人類的發展,也就是說該進化到封建社會了。文化思想引領社會發展,這是必然結果。
而到了封建社會,經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大進化,整個人類的大腦進化了,自由了,解放了,到了封建社會,朝代更迭快也正是因為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罷了。
封建社會進行了兩千多年同樣敗給了發展,到了現代,在未來的人看來又會是不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