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挺胸的炫熊貓

    一樣也有機會出山。諸葛亮未出山只是在求一明主,一直“躬耕於南陽”也頗有些“待價而沽”的意思。與劉備身邊還有沒有其他謀士,謀士水平怎麼樣沒有關係。

    舉個例子,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得天下”。作為“鳳雛”的龐統,一樣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人才。連諸葛亮也評價龐統是“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臥龍與鳳雛,諸葛亮與龐統,各有所長,不分上下,也並無衝突。如遇一明主,得其所用,必定能夠“安得天下”。連龐統這樣的治世能臣都能被諸葛亮及劉備認可,徐庶也就不在話下了。

    三國亂世,英雄總是有用武之地的。

  • 2 # 衝不停67052955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以上是三國志諸葛亮傳,徐庶投奔劉備後馬上就推薦了諸葛亮。你問的問題是三國演義裡寫的,小說把徐庶寫的小氣了。劉備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的地位一直在徐庶的上邊。徐庶的離開是在當陽長板大敗之後。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 3 # 樑子詡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種型別的人身邊往往是同種型別的人居多,徐庶的眼界、謀略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身邊認識的人群自然也是同種型別,

    諸葛亮是徐庶好友,劉備能請動諸葛亮跟徐庶有直接關係,請諸葛亮的時間是在徐庶沒走之前,劉備屈居劉表的地盤,不僅不被重用反而常遭受打擊,諸葛亮與劉表有親戚關係,內心深知劉表難成大事故而隱居山上等待施展抱負的機會,時年已二十有八的年紀等來等去只能到了劉備,這期間劉備、徐庶、諸葛亮三人常喝茶下棋聊天,探討局勢與發展計劃,三人相處異常和諧默契。徐庶之所以走是因為曹操殺到劉表地盤,“請走”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是孝子自然不會把母親留下,在與劉備隨行踏船逃跑的那一刻言明緣由並答應劉備定不輔佐曹操,這才與劉備分離。話說回來,劉備帳下能人稀少,以劉備的雄心自然是求賢若渴,能人越多越高興,徐庶在與不在,諸葛亮必然是會請的!

  • 4 # 狼行天下

    我想會的,因為當時劉備創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對於人才的渴求可以說是最需要的,光靠一夥武將是打不了江山的,總得有幾個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來謀劃,而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在臥龍面前,徐庶充其量只是個小謀士,不足以擔當大任,徐庶自己也是這麼說的,所以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也是歷史的必然。

  • 5 # 致遠寧靜之翼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只從人物性格上便可得出結論,劉備必然會請諸葛亮出山,原因如下:

    其一,徐庶為人的個性分明,早年因為友人報仇,惹上官司後,依然寧死不屈,後被其友人救出,可以看出其平日為人忠厚!

    其二,徐庶投奔劉備,本就是因劉備漢室宗親,根正苗紅,符合徐庶匡扶漢室的大義,且作為謀士,發掘人才,輔佐主公,方為立身之本,此為忠義!

    其三,徐庶為救母投曹,流傳千古,成為孝道典範,這樣忠孝兩全的高人,又豈會因諸葛亮的大才超越自身,而放棄為主公謀求良才的機會,不的不說,古人的風骨還是非常不錯的!

  • 6 # 中華大仙ChungHwa

    有了徐庶,還需要諸葛亮嗎?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徐庶是人才,但不是相才!

    當時的劉備寄人籬下,在各股強大勢力的夾縫中苦苦掙扎,對未來非常迷惘,沒有藍圖,看不到希望,不知道如何才能夠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

    劉備當時急需的是一個能夠幫助他撥開眼前的迷霧,讓他看清前進道路的人;是一個能夠從長期發展的戰略高度給他指明方向、制定方略的人;是一個能夠讓他生存、壯大,進一步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人,而這個人只能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是“相才”,而徐庶在政治上的修為顯然要差很多。

    只有魯肅可以與諸葛亮媲美!

    縱觀三國,具有大戰略、大格局的傑出的政治家,我認為只有一人可以與諸葛亮比肩,那就是魯肅!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待天下有變”,伺機而動,逐鹿中原,興復漢室。雄才偉略,歎為觀止。

    然而,早在幾年之前,魯肅和孫權就有過一次相似的對話,堪稱“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在這次對話中,明確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方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同的是,魯肅提出的“三分天下”的主角是曹操、孫權、劉表,而諸葛亮提出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兩位政治家的主張是正確的。

    魯肅已經名草有主,所以劉備必須、也只能啟用諸葛亮!

    諸葛亮是必須出山的!

    諸葛亮是有著遠大抱負的政治家,他肯定是要出山幹一番事業的。

    他隱居隆中,只是在等待和尋找一位值得他盡心輔佐的明君,一位可以同他一起奮鬥、實現遠大理想的人,曹操、孫權不符合這個條件,這個人只能是劉備,因為劉備和他有著相同的理想:“興復漢室”!

    所以,不論是否有徐庶,劉備是肯定需要諸葛亮的,諸葛亮也必定會出山!

  • 7 # Jomman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這樣的人怎麼會甘於做一個隱士呢,而且諸葛亮希望自己能夠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將來出將入相,建功立業的。能幫助他完成這個願望的人,諸葛亮心中早有人選,這個人就是劉備。

    所以說諸葛亮也許是在等待一個機會,因為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顯然是不會主動出來找劉備的。太容易得到,也許會得不到重用,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也明白這一點。就曾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則可安天下”,水鏡先生並沒有說明他們是誰,一是增加神秘感,二是讓劉備自己找,這樣劉備才會珍惜、重用。

    那麼對於徐庶的離開,恰好給了劉備和諸葛亮機會,便有了後面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如果徐庶沒有離開,限於發展,劉備必然也會去找諸葛亮出山,而且諸葛亮與徐庶同為好友,他也會推薦諸葛亮,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徐庶知道諸葛亮的才華在他之上,單憑他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幫助劉備成就帝業的。並且在《魏略》記載中,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也是“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所以說徐庶沒有離開,諸葛亮出山只是時間問題。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在歷史上,徐庶還沒有離開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出山了。

    在《三國志》中沒有徐庶本人的傳記,但在諸葛亮傳中,卻有兩段關於徐庶的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從這段,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徐庶要走,才推薦諸葛亮。而是因為劉備對徐庶的器重,徐庶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建議劉備屈駕親自拜訪,這樣一連三次,諸葛亮才見劉備。這一過程,徐庶一直在劉備處。從歷史記載的“三顧茅廬”中看,徐庶和諸葛亮等荊州士人很有可能是在唱一出雙簧,一面們透過不同層面抬高諸葛亮身價,另一方面,在由徐庶將劉備引至諸葛亮茅廬,而且是三次才見,真得是前兩次沒遇見嗎,與其說是諸葛亮在考驗劉備,不如說是諸葛亮、徐庶等荊州士人考驗劉備。之後,劉備集團中,荊州勢力就成為了一股重要勢力。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雙方開始深入合作的時候,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於是就有了長坂坡兵敗。

    《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徐庶在劉備處還有過一段共事時間,直到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敗。當時,劉備軍民十餘萬向江陵方向逃跑,一天只能走十幾裡,而曹操精騎五千,一天三百餘里,大破劉備。劉備傷亡慘重,劉備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三百多人逃脫。徐庶母親、劉備的兩個女兒都在這一戰中被曹操俘獲。這時徐庶為了保全母親,不得已離開劉備,歸降曹操。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徐庶的出山是為諸葛亮出山做鋪墊或者造勢的,並不是因為離開才推薦諸葛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典的商業案例或者故事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