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驅逐艦並不能毀天滅地呀?另外“驅逐艦”這個翻譯是怎麼來的呢?從英語轉譯來的嗎?
7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因為他省略了一個定語,最初名字是叫“魚雷艇摧毀者”(torpedo boats destroyer)

    1866年,英華人懷特黑德(whitehead,直意意思是白頭)發明的使用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白頭魚雷出現,這種對水線下攻擊模式,利用液體的不可壓縮性可以對戰艦造成的極大破壞效果。促使了魚雷艇的出現,在1878年俄-土戰爭中,土耳其的“Intibah”號成為第一個犧牲者。早期白頭魚雷,射程很短只有幾百米

    為了應對這種威脅,各國海軍開始研發一個新的艦種,“獵魚雷艇”(torpedo boats destroyer),直譯為魚雷艇摧毀者,普遍排水量100噸左右,高速靈活,裝備小口徑速射炮(一般37-57毫米),負責在大艦隊外圍攔截魚雷艇,阻止其發射魚雷。

    到1893年,第一艘現代意義的驅逐艦,英國皇家海軍的“Havock”級誕生,該艦排水量240噸,比之前的“獵魚雷艇”們都要大一倍以上,最大速度27節,遠比“前輩”們的20-22節速度快的多。武器更是裝備了一門12磅炮(76.2毫米)和3門6磅炮(57毫米),並且有3個白頭魚雷發射管。可以說是既能打“獵魚雷艇”和“魚雷艇”們,還能搶他們地位活幹。同時,英國海軍嫌torpedo boats destroyer實在太長了,而且不準確,將其壓縮成destroyer,也就成了現在的驅逐艦。第一艘現代驅逐艦Havock

    之後,驅逐艦大型化的趨勢一發不可收拾,其高速靈活的特性,逐漸不僅能炮擊和魚雷戰,還要拉煙霧掩護撤退,反潛護航,防空掩護,前沿偵察等一系列任務,基本上所有輔助的活都要去幹。驅逐艦的噸位越來越大,排水量也越來越高。在二戰後,大炮鉅艦時代落幕後,驅逐艦更是鹹魚翻身,成為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種。像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其實是驅逐艦的變種-驅逐領艦,擁有艦隊指揮功能,可以指揮驅逐艦編隊的大型驅逐艦,驅逐領艦實際上取代巡洋艦。

  • 2 # 軍武資料庫

    這是因為海軍的不同艦種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漸漸形成的特定名字。

    我們目前通用的船隻型別的名字主要來自於大清朝,在大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將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船隻種類的名字定下來了,至於後來出現的航空母艦則是直接借用的日本名詞。

    在驅逐艦的在大清朝就是驅趕逐之的意思。

    從驅逐艦等一系列的名字就都是當時的大臣劉坤一所起。在《海軍部編制表》中開始使用的。

    最早的驅逐艦存在的目的就是在艦隊中擔任警戒、驅趕對方的雷擊艦接近主力艦隊錨地,而當時驅逐艦的英文名字就叫做“Torpedo Boats Destroyer”(TBD),當時大清海軍驅逐艦有 海龍、海青、海犀、海華、龍瑞、建康、同安、豫章和海湍九艘。

    為何要驅趕魚雷船進入錨地呢?主要是因為早年間的魚雷射程很近,基本上都是需要在艦隊停止前進的時候對停泊的船隻發射。

    而艦隊停船後,TBD則開始大量在錨地外圍執行搜尋巡邏任務——很有些像牧羊犬吧,因此大清起名驅逐艦似乎很有道理。

    主要的職責是為了消滅海面上對主力艦有威脅的魚雷船(雷擊艦)。而當時各國海軍都是這樣使用TBD的。

    隨著海軍的發展,這種帶著魚雷和艦炮的快速軍艦的用途越來越多,上面艦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在海洋中就擔任起了多面手的角色。如果不光光打魚雷船的話那麼名字中的“Torpedo Boats”就顯得很累贅了,於是在一戰期間TBD的TB就被去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Destroyer。其活動範圍也不僅僅是在錨地活動而是大範圍的與主力艦隊一起行動了。

    英文的名字改變後,中文的名字就一直沒改,依舊叫做驅逐艦,基本上就持續到了現在。

    不過驅逐艦本身的武器、任務、外觀和功能卻在200多年曆程裡面不斷的演變,一直演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成為了一個海軍的主力,當年驅逐艦所守護的戰列艦、巡洋艦就慢慢的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 3 # 武器史研究

    這主要和魚雷(torpedo)的發展有關。

    1875年進行測試的“白頭魚雷”

    當魚雷發展至19世紀60年代時,開始出現了依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自行魚雷,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英華人羅伯特·懷特黑德在1866年研製成功的“白頭魚雷”(Whitehead torpedo),這其實也使“魚雷”真正意義上和“水雷”出現區別。在此之前,各國還多使用撐杆雷進行攻擊,也就是在船首架設一根長杆,然後在杆上懸掛水雷,透過船舶自身向對方運動,進行抵近攻擊。

    1893年進行試射的Mark III型“白頭魚雷”

    早期“白頭魚雷”雖射程只有約640米,速度也僅有7節左右,發射後還較易受風浪影響發生偏離,但這種能在水線下主動發起攻擊,並造成巨大破壞的武器,很快就受到各國海軍重視。其中,英國海軍在1876年完成首艘以“白頭魚雷”作為主武器的艦艇,命名為“閃電”號(HMS Lightning);另在次年爆發的“俄土戰爭”中,俄方就用“白頭魚雷”擊沉了奧斯曼土耳其的“Intibah”號軍艦,這也使的魚雷越發受到重視。

    1894年投入使用的第一艘驅逐艦“Havock”號,隸屬英國皇家海軍

    為應對這種“魚雷艇”的威脅,也就出現了專門進行護航、獵殺“魚雷艇”的炮艇,其被稱為“捕手”(catchers)。之後,擁有更遠續航能力、適航性更好的“捕手”(也可理解為擴充版),就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s),直譯可稱為“魚雷艇毀滅者”,其中的“destroyers”也就成為了之後的“驅逐艦”。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其實從名稱中,也能看出驅逐艦在早期的任務、地位是相對“次要”的,當時海戰還是由戰列艦(Battleship)主導的。不過,隨著戰列艦退役,驅逐艦任務擴充,其本身含義也不再侷限於早期的“魚雷艇毀滅者”。

    至於“驅逐艦”這一中文翻譯,則是參考自日本的“駆逐艦”翻譯,有資料顯示,中國早期對“驅逐艦”的稱呼為“快雷船”。

  • 4 # 區域拒止

    驅逐艦其實算是歷史比較短的一種艦種。最開始驅逐艦是為了保護艦隊中重要目標不被地方魚雷艇攻擊而設計的。魚雷艇因為自身小巧,航速快又可以釋放威力巨大的魚雷從而威脅到火力強大防護完善的巡洋艦和戰列艦。而護衛艦又因為航程小,火力弱,自身噸位小等等原因不能有效的遠距離長時間護衛艦隊。

    (中國海軍925號魚雷艇)

    針對魚雷艇這種艦船靈活走位飄逸,射程近威力大的威脅,驅逐艦這種擁有一定適航性能能夠長時間遠距離伴隨艦隊的艦船誕生了,意圖就是驅逐敵方的魚雷艇。

    (義大利仿製的德國S魚雷艇)

    一開始驅逐艦的翻譯應該是Torpedo(魚雷) Boat (船)Destoryer(驅逐者)後來為了方便就乾脆只剩下了Deatoryer。到現在美華人乾脆直接縮寫成DD。日本人也用DD表明驅逐艦,不過喜歡多給一個字母表示驅逐艦功能的側重。例如日本DDH就是直升機驅逐艦的意思,不過日本人的直升機驅逐艦已經兩萬多噸了,所以日本人也只是為了法律上的方便。

    (日本22DDH“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在之前,各個艦種之間有著相對嚴格的噸位區分。按照其火炮口徑以及航速航程都能夠相對精確的將艦船的種類推測出來。不過由於現在技術的發展。艦船間的任務接線開始變得模糊,之前需要一個編隊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一條船就可以勝任。

    得益於自動化和電子技術的不斷髮展,驅逐艦已經可以做到大面積區域防空,對空對海目標搜尋,戰場情報彙總處理,對潛艇搜尋和攻擊,作戰指揮等等任務。英文單詞destoryer不僅僅是毀滅者的意思,也有驅逐者的意思。不過現在的驅逐艦任務多樣化,噸位大型化是必然的趨勢。之後海軍序列裡最有可能的是隻有高效能驅逐艦和價格相對便宜的護衛艦兩種直接作戰艦船,巡洋艦等艦種可能會完全成為歷史。

    (中國055型DDG CG圖)

  • 5 # 老麥16622982

    這個你只能怪那些傻逼的翻譯了,什麼都不懂,偏偏要自以為是的用中文中華麗的辭藻進行翻譯,以便顯示自己的水品牛逼,最明顯的就是把西方長翅膀的蜥蜴翻譯成龍,簡直就是傻逼中的戰鬥機

  • 6 # 維英語

    翻譯是文科生,不要用艦艇設計的理學精確性要求他們,文科生的情懷跟理科生的思維,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樣雞同鴨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怎麼玩好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