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劉備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英雄。
說劉備是英雄,許多人可能難以接受。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首先,劉備並非只會跑,只會哭,他還會別的。其次,在那個時代,會跑會哭也不丟人,並不能證明這人就窩囊,就不 是英雄。劉備會跑,曹操就不會跑?曹操狼狽逃竄的記錄也不在少數。劉備會哭,曹操就不會哭?曹操號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絕書。怎麼就沒有人說曹操窩囊?可見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跑,要看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為什麼哭。為朋友的情誼而哭,就哭得不丟人。劉備的跑和哭,就多半是這種情況。
當然,相對曹操而言,劉備要跑得多一點,哭得多一點,因為他更弱小。劉備出道的時候,除了兩個忠心耿耿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他沒有自己的軍隊,或者說雖然有,也很可憐。劉備初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中山王國(在今河北省定縣)的兩個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多與之金財”,讓他招兵買馬。但劉備參加討伐黃巾的戰爭,最後也只得了個“安喜尉”的官職。安喜尉就是安喜縣(故治在今河北省定縣東)的縣尉,是個副縣 級的公安局局長,可見人馬不多。所以劉備經常要向別人借兵。他那兩員大將關羽和張飛也等於是光桿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劉備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好不容易有那麼一兩塊地盤很快又會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從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戰,劉備可謂半生顛沛流離。《三國演義》講,有一次,劉備曾在酒後悲憤地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這話雖然是演義,卻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裡話。
劉備還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功。什麼“溫酒斬華雄”,什麼“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幫他打的。實際上,赤壁之戰前,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討他的時候,他認為曹操正在和袁紹作戰,不會來打他。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見麾旌,便棄眾而走),哪裡像個英雄?當然,劉備也不是一次勝仗都沒打過,史書上也有“數有戰功”的記錄,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實上,諸侯混戰的時候,沒有一個軍閥是被他消滅的,劉備的戰功實在乏善可陳。
這樣的人當然也不會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說:“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這話是袁術對呂布說的,見於《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和《後漢書•呂布傳》。還有一件事情也能說明問題。據《後漢 書•孔融傳》,孔融任北海相的時候,被黃巾軍包圍,無可奈何,派太史慈向當時官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援。劉備驚訝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馬上派出三千救兵。這段話在《三國志•太史慈傳》裡,是“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演義》也這麼說。但我以為,《後漢書》的“驚曰”比《三國志》的“斂容答曰”要準確,而且“驚”的背後是“喜”,即“驚喜”。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劉備確實沒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要啥沒啥的劉某人,一個到處求人的劉玄德,所到之處卻備受歡迎和款待。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曹操,曹操讓他做豫州牧,表他為左將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傾心敬重”。袁紹和曹操是當時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的,只有一個袁術。
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受此待遇呢?
解釋只有一個,就是袁紹、曹操,還有陶謙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說過“劉備,吾儔也”(劉備,是我的對手啊!)看來,曹操是把劉備當成了自己的對手,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總結“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
《三國志•陳登傳》說,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曾經和劉表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說到陳登。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陳元龍(陳登字元龍)架子大,不講禮貌。鄙人到下邳見元龍,元龍半天不和鄙人說話,然後自己去睡大床,讓我睡小床。 劉備說,足下素有國士之名,可惜並無國士之實。現在天下大亂,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麼樣呢?“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這正是元龍所不齒的,他為什麼要和足下說話?這也就是碰上元龍了,還算客氣。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樓,讓足下睡在地上,還說什麼大床小床!這就是辛棄疾詞“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出典。
《三國演義》讀多了,總認為劉備是個忍氣吞聲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實際上,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當然,由於勢力小處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笑傲江湖”。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鬥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少語言),不動聲色(喜怒不形於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的“英雄”,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先是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當了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安喜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打沒了。後來因為和黃巾軍打仗“力戰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正縣級的高唐令(其間丟官一次),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去投靠公孫瓚。碰巧陶謙病故,託他代理徐州,卻又被呂布驅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後,又投靠過袁紹和劉表。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物件,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他甚至短時間地依附過呂布。《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當時呂布的部下也看出劉備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便對呂布說,劉備“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可惜呂布不聽,後來果然死在劉備手上。但是,換一個立場,所謂“反覆難養”,不正說明劉備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會長時間地甘居人下嗎?
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袁紹到底是袁紹,他也並非總是看不清問題。但這個評價,和前面的說法是矛盾的。一個“反覆難養”的人,難道可以說是“弘雅有信義”嗎?其實這要看對誰。對於投靠物件,劉備確實“反覆難養”;對於依靠物件,劉備就“弘雅有信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會甘居人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尋找機會,因此“反覆難養”。同樣,有英雄之志,就必須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其實,我們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就夠了:關羽和張飛,可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關羽甚至還來了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關羽、張飛,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則名為事之如兄,實際事之如君。可見維繫三人友誼的,就是英雄之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三個人“寢則同床”時,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應該說,劉備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遠遠不如。《三國志》裡陳壽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劉備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業也就較小。諸葛亮說“先帝每稱操為能”,也證明了劉備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強,自己比不上。事實上,劉備這輩子只怕一個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說過,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說劉備不是英雄嗎?當然不能。古人語“不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更不能以能力論英雄了
是。劉備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英雄。
說劉備是英雄,許多人可能難以接受。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首先,劉備並非只會跑,只會哭,他還會別的。其次,在那個時代,會跑會哭也不丟人,並不能證明這人就窩囊,就不 是英雄。劉備會跑,曹操就不會跑?曹操狼狽逃竄的記錄也不在少數。劉備會哭,曹操就不會哭?曹操號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絕書。怎麼就沒有人說曹操窩囊?可見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跑,要看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為什麼哭。為朋友的情誼而哭,就哭得不丟人。劉備的跑和哭,就多半是這種情況。
當然,相對曹操而言,劉備要跑得多一點,哭得多一點,因為他更弱小。劉備出道的時候,除了兩個忠心耿耿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他沒有自己的軍隊,或者說雖然有,也很可憐。劉備初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中山王國(在今河北省定縣)的兩個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多與之金財”,讓他招兵買馬。但劉備參加討伐黃巾的戰爭,最後也只得了個“安喜尉”的官職。安喜尉就是安喜縣(故治在今河北省定縣東)的縣尉,是個副縣 級的公安局局長,可見人馬不多。所以劉備經常要向別人借兵。他那兩員大將關羽和張飛也等於是光桿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劉備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好不容易有那麼一兩塊地盤很快又會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從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戰,劉備可謂半生顛沛流離。《三國演義》講,有一次,劉備曾在酒後悲憤地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這話雖然是演義,卻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裡話。
劉備還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功。什麼“溫酒斬華雄”,什麼“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幫他打的。實際上,赤壁之戰前,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討他的時候,他認為曹操正在和袁紹作戰,不會來打他。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見麾旌,便棄眾而走),哪裡像個英雄?當然,劉備也不是一次勝仗都沒打過,史書上也有“數有戰功”的記錄,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實上,諸侯混戰的時候,沒有一個軍閥是被他消滅的,劉備的戰功實在乏善可陳。
這樣的人當然也不會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說:“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這話是袁術對呂布說的,見於《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和《後漢書•呂布傳》。還有一件事情也能說明問題。據《後漢 書•孔融傳》,孔融任北海相的時候,被黃巾軍包圍,無可奈何,派太史慈向當時官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援。劉備驚訝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馬上派出三千救兵。這段話在《三國志•太史慈傳》裡,是“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演義》也這麼說。但我以為,《後漢書》的“驚曰”比《三國志》的“斂容答曰”要準確,而且“驚”的背後是“喜”,即“驚喜”。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劉備確實沒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要啥沒啥的劉某人,一個到處求人的劉玄德,所到之處卻備受歡迎和款待。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曹操,曹操讓他做豫州牧,表他為左將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傾心敬重”。袁紹和曹操是當時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的,只有一個袁術。
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受此待遇呢?
解釋只有一個,就是袁紹、曹操,還有陶謙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說過“劉備,吾儔也”(劉備,是我的對手啊!)看來,曹操是把劉備當成了自己的對手,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總結“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
《三國志•陳登傳》說,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曾經和劉表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說到陳登。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陳元龍(陳登字元龍)架子大,不講禮貌。鄙人到下邳見元龍,元龍半天不和鄙人說話,然後自己去睡大床,讓我睡小床。 劉備說,足下素有國士之名,可惜並無國士之實。現在天下大亂,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麼樣呢?“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這正是元龍所不齒的,他為什麼要和足下說話?這也就是碰上元龍了,還算客氣。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樓,讓足下睡在地上,還說什麼大床小床!這就是辛棄疾詞“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出典。
《三國演義》讀多了,總認為劉備是個忍氣吞聲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實際上,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當然,由於勢力小處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笑傲江湖”。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鬥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少語言),不動聲色(喜怒不形於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的“英雄”,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先是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當了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安喜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打沒了。後來因為和黃巾軍打仗“力戰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正縣級的高唐令(其間丟官一次),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去投靠公孫瓚。碰巧陶謙病故,託他代理徐州,卻又被呂布驅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後,又投靠過袁紹和劉表。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物件,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他甚至短時間地依附過呂布。《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當時呂布的部下也看出劉備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便對呂布說,劉備“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可惜呂布不聽,後來果然死在劉備手上。但是,換一個立場,所謂“反覆難養”,不正說明劉備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會長時間地甘居人下嗎?
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袁紹到底是袁紹,他也並非總是看不清問題。但這個評價,和前面的說法是矛盾的。一個“反覆難養”的人,難道可以說是“弘雅有信義”嗎?其實這要看對誰。對於投靠物件,劉備確實“反覆難養”;對於依靠物件,劉備就“弘雅有信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會甘居人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尋找機會,因此“反覆難養”。同樣,有英雄之志,就必須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其實,我們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就夠了:關羽和張飛,可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關羽甚至還來了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關羽、張飛,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則名為事之如兄,實際事之如君。可見維繫三人友誼的,就是英雄之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三個人“寢則同床”時,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應該說,劉備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遠遠不如。《三國志》裡陳壽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劉備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業也就較小。諸葛亮說“先帝每稱操為能”,也證明了劉備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強,自己比不上。事實上,劉備這輩子只怕一個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說過,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說劉備不是英雄嗎?當然不能。古人語“不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更不能以能力論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