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頭媽媽和大頭兒子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想到了一位同事。因為工作太忙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少,總覺得虧欠孩子,每次帶孩子出門都會買一堆回家。有些是孩子央求買的,有些是同事覺得孩子會喜歡。不知道你家的是什麼情況。孩子每天都需要買玩具時,家人肯定有嬌縱的嫌疑。我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也會為了買玩具耍潑。我們一般這樣處理:

    1)家人統一戰線,不買就堅決不買,不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決定不買,立即把孩子帶離現場,不給孩子就地撒潑的機會,也不要試圖講道理。用吃的或是有趣的遊戲方式轉移孩子注意力。

    2)跟孩子約定好一個月或是半個月可以買一個玩具。超出約定,孩子用自個零花錢支付。

    3)整理舊玩具,鼓勵孩子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或是跳蚤市場售賣玩具。

  • 2 # 發現爸爸

    從孩子對待玩具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點和階段發展特點。例如孩子在2-5歲之間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階段,並不會太主動並且樂意地將玩具分享給同伴。

    根據孩子對待玩具的不同態度,父母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特別是在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階段。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中國式好人”:他們似乎分不清家裡人和外人,有時候對外人還比家裡人更好,凡事謙讓、不計較;這樣的好人,即便遇到得寸進尺的白眼狼也往往選擇“沉默是金”。

    當家裡有這麼一位“好人”的時候,我們總會因為他的盲目順從和委曲求全而深感窩火,一旦我們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利益底線,這位好人反而會譴責自己的家人苛刻、涼薄、狹隘、不講情義。

    這樣的“中國式好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好而得到敬重,反而成為了與最親密的家人之間形成矛盾的源頭。

    這樣的“中國式好人”,其實是典型的“自我”沒有得到健康發展的一類人。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童年的成長缺陷,而導致日後的缺乏自主意識、丟失自我。

    這樣的成長缺陷,一般是由於父母在孩子在“自我”敏感期犯了這些錯:

    1、過度強調“大讓小”,過早灌輸“分享”的理念

    在很多家庭裡,老大總是要面臨的一個窘境是“你是哥哥,要懂得讓著弟弟和妹妹,要懂事!”、“你是姐姐,你就不會多幫著爸爸和媽媽分擔些,不會多護著弟弟和妹妹嗎?”

    但是,這個時候的“老大”因為處於自我意識成長期,他們會自發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支配周圍的人和事,一旦父母忽略了孩子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過度強調“大讓小”、“要懂事”、“要分享”,就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重要、讓著別人是自己本分要做的。

    2、貼標籤、苛責教訓

    有些家長,一旦遇到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原因都會直接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不懂事”等標籤,既忽視了孩子對自己東西的正常維護權利,更是忽視了孩子眼中的委屈、傷害了孩子。

    家長上述的兩種做法,對於解決孩子所謂的“自私”並沒有好處,反而,只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判斷,導致孩子長大之後,也無法對現實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準確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獨、消沉、患得患失。

    在3歲之前的孩子,我們不應該盲目打擊孩子的“自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出於自我意識發展的頂峰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強烈地保護自己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的東西”,他並不懂得將自己的玩具給其他人玩,過後玩具還是會還給自己的。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願意將玩具分享給玩得很好的小夥伴,那是因為孩子當前與小夥伴的玩耍,都是處於各自對物體的擺弄和擬作,他們更多的是對玩具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同伴感興趣,所以,即便是玩得很好的小夥伴也不見得就可以獲取孩子芳心,使得孩子願意跟他分享玩具。

    孩子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要充分發展自我意識,不能丟失自己、對自己不確定。所以,面對孩子的階段性“自私”,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階段性的“自私”

    如果遇到孩子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父母不應該強制或者是從孩子手裡將東西硬搶下來,可以向孩子的同伴解釋清楚:“不好意思,這是他最喜歡的玩具,他有權利保護好自己心愛的東西,你看能不能玩其他的玩具。”

    如果遇到孩子的東西被其他同伴硬搶,這時候父母可以不插手,但是事後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確定自己不願意將玩具給對方玩,對方沒有禮貌地硬搶的話,你是可以問他要回來的。你可以堅持要拿回本屬於你的東西,實在不行就找他的爸爸媽媽、或者你的爸爸媽媽幫助你。”

    保護好孩子的自我意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讓孩子學會正確維護自我權益的方法。

    2、合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4歲左右,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例如告訴孩子我們將玩具分享給我們的小夥伴,事後玩具還是會還回來的,這對於自己並沒有損失,反而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得更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遇到孩子喜歡其他小夥伴的玩具時,可以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同伴交換玩耍,享受共享的喜悅。

    3、幫助孩子建立“他人”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做出分享的榜樣。例如將自己喜歡的食物分給家人吃,跟還是說:“爸爸媽媽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自己喜歡的人,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喜歡的人可以和自己一樣吃到好吃的東西,並且感到非常開心和滿足。”

    或者是在平時購物的時候,孩子買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是喜歡的玩具,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不如我們也給弟弟選一份玩具吧,你和弟弟都能擁有喜歡的東西,這樣是雙倍的快樂哦;而且,他能收到你為他挑選的禮物一定很開心,因為你愛他。”

  • 3 # 七寸憂傷

    很多家長看到標題會感到疑惑,難道連玩玩具都需要爸爸媽媽來教嗎?很多家長買了玩具後會直接丟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琢磨。那麼你究竟給孩子玩玩具是為了什麼?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教導孩子玩玩具,讓他學習與玩耍並行。

    1.舊物新玩

    孩子玩玩具的方法非常多,其中舊物新玩就是一個不錯的點子。舊玩具換一種方式玩就有了新價值,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這麼做不僅能讓孩子養成珍惜物品的好習慣,還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發揮他的想象力。其實比起以前的玩具,當然是現在的玩具更有科技感。另外,想要讓孩子珍惜玩具的話,不妨陪孩子一起觀看《玩具總動員》這部電影。

    2.尊重孩子的玩法

    如果我們把玩玩具看做是孩子的工作,那麼玩具就是孩子的工具。雖然從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玩的遊戲往往是很不真實,沒什麼意思。但在孩子眼中,玩具卻是他們珍貴的夥伴。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來玩玩具。要知道,玩玩具是孩子抒發感情和構建的一個渠道,也是奠定人格取向的一個重要指標哦~

    3.共享玩具

     當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家長可以趁此機會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對待同伴的禮儀,珍惜別人的玩具和守信用等等美德。同樣的,我們還可以教育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和朋友一起共享玩具。

    4.動手做玩具

    其實除了現成的玩具,家長也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動手做玩具。在製作玩具的過程中還能夠培養孩子創作的的能力,同時,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對於增進親子關係也是有幫助的。

    除了專門購買組裝的玩具,其實家裡也有很多日常用具可以利用。空的瓶子、罐子和紙盒等都可以。對孩子來說,這些自己親自制作的玩具更加珍貴,自己也會更珍惜。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很多寶媽都遇到了是否該讓寶寶識字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覺得應該尊重寶寶的意願,不能強迫他識字。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遊戲和故事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有些寶媽應該和我一樣平常工作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爺爺奶奶帶孩子可能會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識字的情況,購買讀物沒人陪寶寶互動,寶寶的興致也不高。面對這種情況,給寶媽們推薦一個APP【貓小帥學漢字】,同類型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我就推薦這款呢?因為它課程全部免費哦!

    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

    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