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趣樂園
-
2 # 不世商鞅
最早的照相機是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華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職)1846年帶進中國的。當時中國已經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的一些先進機器和技術開始傳入中國。中國開放的地區開始有外華人辦的照相館。我就知道這麼多,沒有找到紫禁城用照相機的史料。
-
3 # 歷史課課代表
照相這門技術實際上是在清朝同治末年時期從廣州地區傳入中國的,但是照相傳入作為皇宮大內的紫禁城,已經是清朝光緒中期了,紫禁城內最先接觸照相機並且接受拍照的人是光緒年間赫赫有名的珍妃,珍妃也是的大清皇族中最早接受照相技術並且第一個拍照的皇室貴族。
歷史上曾明確記載了珍妃因為拍照而觸怒慈禧太后並被杖責的事情,但是非常諷刺的是,素來以因循守舊著稱的慈禧太后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瘋狂的迷戀上了拍照,慈禧不僅拍照,還玩起了所謂的cosplay,慈禧太后也是清朝統治者中繼雍正皇帝之後第二個玩起cospaly的統治者。清朝皇室人物中,留存至今的照片以慈禧太后的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人們可以透過留存至今的慈禧太后的照片瞭解晚年慈禧的部分生活和狀態。
珍妃與照相機入宮:光緒皇帝最為寵愛的珍妃雖然出身於滿洲鑲紅旗,但是她卻並非出自一個傳統的滿洲貴族人家,反而珍妃生活的家族是一個觀念開放並且有著一定眼界的家族,珍妃自幼與伯父生活在廣州地區,這裡不僅是中國近代最先開放的地區,同時也是一切新鮮事物流入中國的源頭。幼年的珍妃生活在這裡,使得本就天性活潑的她早早就接受了很多新鮮事物。這也是後來珍妃或的光緒皇帝寵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珍妃入宮時,已經是光緒十五年,照相技術在此時早已經已傳入中國多年,雖然這門技術在中國當時的大城市中並非稀奇之舉,但是在當時人觀念之中,人們仍然頑固的認為:照相會攝人魂魄,使人折壽。傳聞珍妃卻偏偏迷上了照相,她託人買來照相機,在皇宮內,“不拘姿勢,任意裝束”地拍照。她不僅自己照,還給別人照,還教太監照。她把照相作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珍妃甚至還穿上光緒的龍袍拍照,這件事情還被隆裕皇后揪住不放並告知了慈禧太后,此時的慈禧太后剛剛撤簾歸政,本就對光緒皇帝不滿,正好借打壓珍妃來 打擊光緒皇帝,珍妃因為拍照甚至還遭受了慈禧太后的褫衣廷杖,就連珍妃拍的所有照片也一併被慈禧太后銷燬,後來傳說的很多張被認為是珍妃的照片實際上都並非珍妃本人,可惜珍妃所拍的照片一張也沒能留傳下來。
紫禁城之中都有誰留下了照片:紫禁城之中留下照片最多的人顯然是慈禧太后,雖然慈禧太后曾一度對照相技術厭惡至極,但是後來在德齡、容齡姐妹進宮之後,慈禧太后透過二人的描述,開始對於照相技術的印象有了改觀,後來德齡的哥哥勳齡進宮為慈禧太后拍了幾張照片,慈禧太后看過之後非常滿意,從此開始了瘋狂的拍照,而德齡的哥哥勳齡也至此成為了太后的專用攝影師。我們至今看到的慈禧太后的照片基本上絕大多數都是在庚子迴鑾後慈禧太后拍攝的,這其中很多是慈禧太后的生活照,也有她的寫真照,更為有趣的是,慈禧太后曾穿上觀音大士的衣服,並擺上造型,和扮演善財童子的李蓮英、崔玉貴合影。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對於照相技術樂此不疲了。
除了慈禧太后之外,同時期留下的照片之中我們還能經常看到隆裕皇后的照片,這個一生沒有得到過丈夫寵愛的女人的真實形象也因為有了照相技術而大白天下。不僅隆裕皇后的照片流傳至今,甚至連瑾妃也因為和慈禧太后合影而留下了同時期的身影。
非常非常遺憾的是,同治皇帝的四位遺孀卻沒有留下任何照片,其實從正理上講,同治皇帝的遺孀才是慈禧天后的親兒媳婦,但是由於慈禧太后一見到她們便會想起自己早逝的兒子而傷心,所以,在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從不親近同治皇帝的四位遺妃,就連曾經慈禧最為寵愛的慧妃富察氏,也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光緒皇帝在1898年變法失敗後便被囚禁起來,直到1908年去世在瀛臺含元殿,十年的囚徒生活,光緒既沒有機會,也不會有心情去拍照。所以至今也並沒有找到一張真實的光緒皇帝的照片。
回覆列表
你知道清朝皇族第一張照片是誰嗎?
早在19世紀的北京駐有不少歐洲外交官。他們在和清廷上層人物即王公貴族、朝中大臣等來往過程中傳佈和交流攝影術。雖然宮內一直未流行照相,但王爺們卻早已衝破了這種愚昧意識,悄悄地愛上了這種“奇技淫巧”。
照片“神情酷肖,便捷真切,更足取信”的絕對優勢被當朝王公大臣們逐漸認同,他們紛紛跟風,爭先效尤。中國的攝影首先出現在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的家中,並逐漸推廣代替了傳統肖像畫。
光緒年間新設立海軍事務衙門,奕譞出任總理大臣;由於負責洋務活動,與洋人過往較多,他接觸到了照片這一神奇之物,並開始迷戀上攝影這一西洋時尚。醇王府所僱的專職攝影師廣東人梁時泰經常跟隨在醇王左右,隨時為奕譞攝影留念。
因此,奕譞身後留下了不少傳神的老照片。
末代皇帝溥儀在宮內居住時,從醇王府將其祖父、父親等許多照片,作為家珍移進宮內儲存起來。其中一幅拍攝於,同治二年(1863年)奕譞管理神機營時的北京南苑軍營,他時年二十三歲,這是迄今儲存的奕譞年輕時代唯一的一張影像。
照片上的他身掛大腰刀,神采奕奕,風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頭,其左右是兩個貼身侍衛,分別肩扛火銃,手握長槍鐵矛。這些細節,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清朝禁衛軍的風貌。它也是宮廷藏照中儲存至今最早的一幅,為研究中國軍事史、攝影史提供了可靠形象的資料,彌足珍貴。
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辦理洋務的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就曾請英國的約翰·湯姆森為自己拍攝過照片。 光緒十一年(1885年),醇親王奕譞受命總理海軍事務,於是年4月赴天津巡閱海防。巡閱期間,奕譞讓攝影師為其拍了一批照片,並親自進呈光緒皇帝御覽。自此,照片便首次流入宮中。
那麼,我們不禁有個疑問,清朝皇族第一張照片是誰呢?
大家猜也能猜到,那就是恭親王奕訢。
其實這個第一張照片應該是他哥哥咸豐皇帝的,但是他由於害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逃到了熱河,所以,清朝皇族的第一張照片就拍了留京談判的恭親王奕訢。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影象。
從此世界可以比較方便的留下照片了。隨著西方入侵清朝,攝影也就隨著侵略來到了中國,但這並不是一帆風順。
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跑,只留下恭親王奕訢與英法談判。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在簽約的過程中,英軍中的隨軍攝影師、義大利人費利斯·比託拍下了咸豐時代北京皇城的歷史風貌,這是紫禁城最早的歷史影像。
給恭親王拍的第一張照片也是在跳躍簽訂過程中拍攝的。可能是外華人對中國的皇族也很感興趣吧。
比託其實主要任務是到《北京條約》簽訂禮部大堂,隨時準備用影像記錄這一歷史時刻。給恭親王拍照那是他個人的興趣吧。
英法聯軍中的英國陸軍司令克靈頓將軍在其日記中描述比託為恭親王拍攝照片:“在條約簽訂儀式的過程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比託先生很想給‘北京條約的簽訂’拍攝一張好照片,就把他的照相裝置搬了進來,把它放在大門正中,用偌大的鏡頭對準了臉色陰沉的恭親王胸口。
這位皇帝的兄弟驚恐地抬起頭來,臉刷地一下就變得慘白……以為他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那架相機的模樣確實有點像一門上了膛的迫擊炮,準備將其炮彈射入他可憐的身體。人們急忙向他解釋這並沒有什麼惡意,當他明白這是在給他拍肖像照時,他臉上驚恐的表情頓時轉陰為晴。”但是,由於當時室內光線不好,比託這次拍攝恭親王的照片並不成功。
不過,比託沒有放棄,恭親王回訪額爾金,比託再次抓住時機,在額爾金勳爵的住處給恭親王奕訢補拍一張肖像照片。據英軍軍醫芮尼的描述:恭親王那天“身穿一件紫色的,繡有黃龍的錦緞官袍……他戴著一頂邊緣上翹的官帽,除了在頂戴處有一個紅綢做成的旋鈕之外,並無其他任何裝飾。”這張照片拍攝得非常成功,此後被多次使用,成了恭親王的標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