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木易子幹

    曹瑋為北宋開國元勳曹彬之子,歷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為北宋前期西北邊疆最為著名的御邊將領。 曹瑋為將,極負卓識,在其任間,制定聯絡吐蕃制約西夏之邊策,成為有宋一代之基本國策。 曹瑋善於治軍,亦極善用兵,故在西北邊防保衛戰中,屢建奇功。 其守禦西北邊境近三十年,制定了許多禦敵備邊的制度與措施,如修築寨城、疏浚塹壕、招募弓箭手屯田及團結蕃部以固邊圉等。 這些制度與措施多為後代沿用,成為宋代西北備邊的基本法規。 曹瑋御邊,雖歷三朝,但其主要功績盡在真宗一朝,故從曹瑋的御邊方策及事蹟中,亦可看出,北宋真宗朝西北御邊政策之一斑。

    《宋史· 李宗諤傳》載宗諤逝世後,宋真宗甚為悼惜,曾對宰相說:“國朝將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墜門閥者,惟李昉、曹彬耳。” 李昉是宋太宗時的宰相,李家世代為文臣。 曹彬,太祖、太宗時期的名將,官至武臣最高階職事官樞密使,曹氏一門以將家貴顯達六世,官至節度使者達 6人 。 然其身名最顯赫者,惟彬與瑋,父子兩代配享廟廷,為真定曹氏之佼佼者。 關於曹彬,前人論及者尚多 ,而於曹瑋則鮮有人關注。曹瑋,字寶臣,河北真定靈壽人,生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 年),卒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享年 58 歲。 曹瑋出於世代將門,祖父曹芸,五代時為漢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父曹彬,宋初輔佐太祖、太宗平統天下的著名武臣,有“近代良將,稱為第一” 之名;長兄曹璨及幼弟曹琮亦為宋代鎮守西北的名將 。 瑋從小受家庭影響,濡染武風,研習韜略,且喜讀書,精通枟春秋三傳枠,於枟左氏春秋枠研習尤深,加之自幼隨父在兵營生活、在戰場征討,十幾歲時,就已鍛鍊成為一員“沉勇有謀” ) 、文武兼備的戰將。 曹瑋,出生貴胄,且為趙氏勳戚,位高望隆,當時即留下傳記文字不少。 但各傳關於曹瑋軍中履歷均交代不清,且有時空倒置之訛誤。 因此,要探究這位宋代御邊名將之邊關事蹟,其首要者,當清楚曹瑋“為將幾四十年” 的升遷職序。曹瑋最先加入軍陣當是在其父曹彬帳衙任職。 枟宋史· 曹瑋傳枠載:“父彬,歷武寧、天平軍節度使,皆以瑋為牙內都虞侯,補西頭供奉官、閣門祇候。” 此記載明顯有誤。 查曹彬任天平軍節度使的時間是太平興國八年(983 年)正月戊寅 ,而任武寧軍節度使的時間是淳化四年(993 年)十一月丁卯 。 太平興國八年時曹瑋僅 10 歲,不可能擔任三班使臣官,且是帶有“閣門祇候”的三班使臣中最清貴的職名 。 而淳化四年(993 年)時,曹瑋已經20 歲,這時他已經被宋太宗委“以本官同知渭州” 。 所以知曹瑋出任“西頭供奉官、閣門祇候”之職時,應在淳化三年(992 年)之前,即應在曹瑋 16 ~18 歲的時候,也即是曹彬任天平軍節度使之後和武寧軍節度使之前。 曹瑋以將門貴胄的出身,在 19 歲之前就以父蔭補授帶“閣門祇候”的三班使臣之職銜。 太宗淳化三年,由於乃父的推薦,19 歲的曹瑋即以“西頭供奉官、閣門祇候”之銜“同知渭州” 。從這一年開始,曹瑋走向西北戰場。

    曹瑋在近 40 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一直擔負著保衛北宋西北二邊軍事防務的重擔,先後鎮守過陝西之秦、渭、涇、原、環、慶、邠、鄜、延等州及鎮戎軍,河東之永興軍、河北之真定府、定州及天雄軍,號稱“為將幾四十年,用兵未嘗敗衄,尤有功於西方” ,成為北宋中葉御守西北邊關最著名的將領。 客觀地講,曹瑋戎馬生涯 40 年,但真正輝煌的只有前 28 年,即“大有功於西方”的28 年。 在這 28 年中,中央有多次想將其調離西北,他本人亦多次請辭其職,但均被人認為,如換別人替代曹瑋,一定會“敗壞瑋之成績”,來者均“不足以繼瑋” ,故一直輾轉於西北邊州之防務而未撤離。 天禧四年(1020 年)是曹瑋人生的分水嶺,一是從這一年開始他被調離經營了近 30年的西北邊關,二是他被捲入到宋真宗後期“丁、寇黨爭”的旋渦之中。 初被視為“寇黨”,幾遭貶謫,後又平反,官復原職,甚至遷升至昭武軍節度使,旋又改彰武軍節度使。 曹瑋調離西北後,雖然還有 10 年的人生經歷,但厭倦於政治紛爭的邊塞英雄從此而不振,再無英雄事蹟見於青史。

    曹瑋在西北邊境近 30 年,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制定了大量禦敵與備邊的制度與措施,為加強北宋西北邊防作出了巨大貢獻。 曹瑋所制定的這些備邊制度措施,大多為後世沿用,成為一代備邊之法,並“謹守瑋之規模” 。 曹瑋備邊御戎的主要制度與措施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修築寨城,疏浚塹壕,建設防禦西夏進攻的“宋長城”北宋之西北邊防東起麟、府,西至儀、秦,綿延 2 000 餘里。 在這 2 000 餘里的邊防線上不僅要防備西夏的進攻,而且還要警惕吐蕃的侵犯。 宋在西北駐軍近 30 萬,如果將這幾十萬軍隊全部聚集在幾個較大的州軍之中,那就有許多空隙之處無人防守,容易使敵人乘虛而入。 因此,依山川形勢之險,據州境空曠之處修建城寨,置兵戍守,是加強邊備的重要措施。曹瑋走向西北戰場的第一站即是渭州。 渭州是宋西北邊塞的一大重鎮。 從秦開始置郡,唐時稱渭州。 渭州在“平涼一境,坦平無險,利於馳突。” 如何防守渭州之險,抵禦西夏奔衝之騎兵,年輕的曹瑋最先做的一件事即是疏浚塹壕,以阻敵騎之奔衝。 曾公亮言:“宋鹹平中,曹瑋守邊,自(渭)州界循隴山東刳邊壕數百里,頗得守禦之要。” 又稱:“宋鹹平初,詔曹瑋修築建軍,自隴山而東,緣古長城開浚壕塹。

    二、招置弓箭手屯田,創立北宋陝西地區的弓箭手製度宋苦於西邊戰事,故在陝西屯軍尤多。 屯軍一多,許多問題就接踵而來。 首先是士兵的質量問題,陝西屯田原是京師派遣的禁軍,這些禁軍既不能吃苦耐勞,又不能衝鋒陷陣,“不足以備戰守” ;其次是軍隊的給養問題,幾十萬人的吃飯穿衣都必須靠內地供饋,王綯曰:“行師十萬,月計糧餉以石數者,七萬有奇。” 七萬石糧食就要十萬民伕來供運;幾十萬人守邊,每月就需幾十萬人奔忙在糧運之中。 景德元年(1004 年),曹瑋調任鎮戎軍後,參照古之兵農合一的辦法,於景德二年提出了招募邊民充當弓箭手屯田的辦法。 陝西設弓箭手並非始於曹瑋,宋太祖時,即“發渭州平涼、潘原二縣民治城隍,因立為保毅弓箭手,分戍鎮寨”。 但“陝西歲取邊人為弓箭手而無所給”。 曹瑋則“以塞上廢地募人為之。 若干畝出一卒,若干畝出一馬” 。

    三、恩威並舉,綏撫夷落,結戎心以固邊圉宋之西北邊州,多為党項、吐蕃部落,而且很多地區兩族部落錯綜雜居。 大體來說,隴山(六盤山)可以算作党項區和吐蕃區的分界線,隴山(六盤山)以北、以東之地為党項居住區,而隴山(六盤山)以南、以西之地為吐蕃居住區。 正如宋人何亮所言:“西戎既剖分為二,其右乃西戎之東偏,為夏賊之境(指党項),其左乃西戎之西偏,秦、涇、渭、儀之西諸戎是也(指吐蕃)。” 但環、慶、靈、涼及德順、鎮戎二軍卻是二族之分界地區,故有錯綜混居之現象。 這些沿邊党項、吐蕃部落,“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領” 。 這些部落分為兩大類:“內屬者謂之熟戶,餘謂之生戶。”秦州徼外,為羌戎雜居之地,五代以來,一直紛擾多事。 太祖時的尚波於事件,太宗時的溫仲舒事件,真宗時的張佶事件,吐蕃部落與宋邊臣的衝突一直不斷。 西夏崛起以後,這些沿邊蕃部的生熟戶均成了宋和西夏爭奪的物件。 西北邊州的党項、吐蕃部落夾在西夏與宋兩大勢力集團之間,西夏勢力張大, “賊愈猖狂, 群蕃震懼,絕無鬥志”。 “ 當時族帳謀歸賊者甚多。” 但與宋朝結好,則能獲利,“蕃部貪財,尤重誠信。 朝令夕改,豈可忽諸! 伏望深思邊計,斷自宸衷,結其歡心,啖以厚利” ,在這種厚利的政策下,西蕃部落多願歸附宋朝。 西北蕃部始終徘徊在這兩大勢力之間。 曹瑋久鎮西邊,對這一邊情,他是十分熟悉的,因此,他提出了對蕃部要採取“先擊後撫”的政策。

    真宗時王旦亦稱:曹瑋知秦州,羌戎警服,邊境之事,瑋處之巳盡其宜矣。這對曹瑋應是十分合適的評價。 曹瑋結戎心以固邊圉,不僅對鞏固北宋西北邊防作出了貢獻,而且在客觀上給蕃漢兩族人民帶來了一定的利益。 以致當時曹瑋之名“威震西域”,枟續長編枠載:(曹瑋)將兵幾四十年,未嘗少失利,自三都之捷,威震西域,嘉勒斯賚每聞瑋名,即望瑋所出,東向合手加顙。 契丹使過天雄,部勒其下曰:“曹公在此,毋縱騎馳驅也。”可見,曹瑋在西北二邊享名之盛。

    因此,完全可以認為,在北宋時期,曹瑋是一位難得的有政治頭腦的優秀軍事家。 在北宋眾多的御邊名將中,他也是極為突出的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這個問題,我們一個月起早貪黑的,勉勉強強剛夠一個月的花銷,分文不剩,那我們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