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事修正家
-
2 # 日本專業買手
近日微博熱搜,網友為免受過年催婚之憂,P了一組自己與劉昊然的合照,告知父母有男友了。然而在坦白之後,該網友依然沒有避免相親的命運。
毫無疑問,每年春節,催婚已成為家庭間不可避免的話題。
說到催婚,隔壁日本也算是很有發言權的了。從近年來日本的生育率跟國家一系列催婚催生的政策就知道,日本的平均初婚年齡越來越高,日本年輕人現在都不想戀愛結婚……要知道日本約有23%的人一生未婚終老。
而已婚的日本人當中,有不少也是透過相親認識的,不過日本年輕人和家人的關係跟中國比要淡薄些,透過家人介紹相親的會比較少,大部分還是透過加入各種婚介網站成為會員,參加婚介組織舉辦的各種活動來尋找人生另一半比較多,這種行為被稱為「婚活」(こんかつ)。
而日本婚活的形式真的多種多樣,也是挺瘋狂的。
日本年輕人常常會玩聯誼,像這種4×4(四男四女)或者3×3的小型規模聚會算是脫單的一大途徑。這類聯誼活動在日本相當普遍,相當於一種自發的小組相親。
這種快閃式的男女速配相親,叫做「合コン」(GouKon),一般是3男3女或者4男4女排排坐,一起吃飯喝酒。
在聯誼上,每個人自我介紹之後,組局的人會先來段祝酒詞,一般就是今晚要開心啊blabla的,然後大家順勢乾杯,進入閒聊模式。
如果沒有來電,一般妹子在半場時就會偃旗息鼓,搬出一些很搞笑的理由,比如“媽媽不允許我11點之後回家”,然後果斷撤。
比合コン更規模化和商業化的,是「街コン」(區域聯誼)。這種大規模聯誼算是升級版的合コン,一般都有專門的組織或專業的公司組織,該區域內的單身男女自願報名參加,需要交納一定的費用。通常人數能夠達到100人以上,特大型的“區域聯誼”甚至可以達到3000人。
2015年初的“東京故鄉祭”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東京巨蛋中參加街區聯誼,人數多達一萬人。
在區域聯誼中,為了減少害羞和尷尬,一般同性兩兩一組跟另一組兩位異性一起行動,可以出入活動街區的任一間餐廳吃吃喝喝嘮嗑。
脫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區域聯誼還旨在振興同樣低迷的地方經濟。
在街コン之上還有逼格更高的「婚活パーティー」(相親派對)。這種相親派對入場料會相對高一些,需要在網上提前預約時間和地點,到了具體活動當天,要提前到前臺辦理各種手續,領取並填寫材料,準備接下來的派對。
派對開始後,是最基本的一對一自我介紹,大家互相交換簡歷似的個人資訊卡片。在初次介紹完畢之後,就可以根據剛剛的第一印象跟好感度填寫“心情卡片”,然後交給現場工作人員。
接下來的時間相對比較自由,大家可以找自己心儀的物件作進一步的瞭解,但不能侷限於一個物件狂聊。在派對中聊過幾輪之後,主辦方會請參與者寫下好感指數no1.2.3的異性編號,如果根據相互提名有發現情投意合的,主辦方將宣佈他們“牽手成功”。
而且考慮到參與者的隱私,會在男女嘉賓都交還號碼牌之後再宣佈結果,同時也能避免尷尬。
如果你不喜歡一群人,也沒有個介紹人,這還有一種強制和陌生人並桌的聯誼型居酒屋——「相席屋」,說白了就是隨機拼桌。相席屋是專門婚活的,一般男生付餐飲費,以每半小時收費,女生不要錢,但未成年人不能參加。
另外還有一種嚴肅的速配相親,一些裝修成白色的相親室,就是服務於有志結婚的職場人士的。這種活動比較有針對性,直接而科學,促進配對成功。參加活動一般要先透過網上預約。
這些白色相親室佈局相對有隱私空間,前後都有白色的牆隔開,讓相親的男女可以開懷暢聊之餘,也給足他們相處的隱私空間。
白色相親室會不定期設定不同的主題,比如說“相約年輕的帥小夥”、“牽手成熟有事業的男人”、“想和女神來場邂逅”等等,這些都有著嚴格的限定,適合主題的人群都可以接受報名,名額有限,先報先得。
去年開始日本還流行一種「DNA相親」,他們可以無需再奔波於各個相親場合,也不必透露相親者的年齡、職業、年收入等基本資訊,甚至臉都不必露,只需要提供DNA,以及支付給中介介紹費和數萬日元的檢測費用。
要DNA資料幹嘛呢?以此來測試他們DNA的相容性,也由此判斷兩人的匹配度。相容性的程度從0%到100%,只要雙方配對的字卡數字高於70%,就差不多一隻腳踏入結婚的大門了。
根據這個活動的主辦單位表示,判斷DNA相容性的基礎是負責免疫力的“HLA 基因”。HLA相容性也被用來判斷器官捐贈者與器官接受者是否相容的依據之一。
而這個配對方式呢,實際上是基於一個T恤實驗:將男性穿過的T恤交給其他女性,請她們依對T恤氣味的嗅覺來說出對不同男性的喜好程度。結果顯示,女生們普遍認為與自己免疫系統不同的人的T恤衫好聞,與自己免疫系統相近的人的T恤衫不好聞。女性對不同體味的偏好,確實反映了伴侶間適當的HLA匹配,HLA基因差異越大,相互吸引的程度越大。
因此HLA相容性就成為了“心動指數”的象徵。相容性很高的話,對彼此的氣味也是接受度最高的。
但是這個,看看就好了。
日本當然也有父母代為相親的。這種相親會要比本人參加相親派對的費用高很多,這其中也有些是上了高齡的父母給四五十歲還單身的兒子女兒相親的。
會場安排男女父母各自交流的時間,如果雙方談得來就會交換帶有照片的資料。相親結束後,父母會把資料帶回去給孩子看,如果孩子滿意的話,就由父母再去聯絡對方的父母。最終兩人約會~就跟我們國內的相親角相似。
日本的這種相親模式始於2005年,一開始是為了跟父母同住的單身人士而創的。在此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就會急忙推薦他們去婚姻介紹所,代理相親也就這樣慢慢進化而來。截至去年全日本舉行了約370次父母代理相親活動,參加人數超過2萬8000人。
雖然這樣的代理相親已經開始變得普遍起來,但實際上真的能促成結婚的情況還是很少。根據調查顯示,本人相親的結婚率為1~2成,而代理相親則更低。在相親成功之前可能更需要覺得的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間的代溝吧。
日本人參加的相親活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了,但總就是結不了婚,可能還橫隔著擇偶的條件問題。東京婚介所曾表示,選擇高收入男性的趨勢,很久之前就有了。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日本經濟全盛期,當時日本女性的擇偶條件就是“三高”:高收入、高學歷、高個子。現如今日本依然有四成的單身女性對另一半的要求是年收600萬以上,然而能滿足這樣條件的日本男性還是少。不願結婚的人有,結不起婚的人也有。
所以說結婚問題,在中日兩國都是同一種“痛”啊!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回覆列表
哈哈哈,男孩子告白我就不想說了,全世界的男孩都差不多的,而日本女孩子告白很是搞笑,在日本,本土的男孩子在學生時代基本上都是不串腰帶的,可能是習俗吧!,所以日本女孩子如果膽大點的,直接約個沒人的地方,說我喜歡你,請和我交往吧!請你接受我!..然後如果男孩子還在猶豫的話,就直接把他褲子一拉,然後把他的弟弟含在嘴裡,這樣,男方即使不接受他也走不了了,這樣做成功率非常高,而這種做法在日本還是比較普遍的,畢竟年輕人求愛也很正常,大家也能理解。,我個人還是很極力推薦這種做法哦,希望中國的女孩子能借鑑這點,哈哈,(所以我就不怎麼串腰帶的,手動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