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風吹稻浪
-
2 # 粟贇
建都西安的皇朝,對西域興趣很大,其他的就小了,理由其實不復雜,欲固關中,必控河西,欲固河西,必前出西域,同時控制西域可以斬斷北方遊牧政權之臂,定都其他地方的就沒這些麻煩了,所以東漢雖強,對西域一樣不太重視
-
3 # 一品鏟史官
西域有兩個定義,狹義的是指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的天山以南,河西走廊以西,青藏高原以北,蔥嶺以東的那一塊地方,也就是今天中國的南疆;廣義的是指廣大的河西走廊以西。本文所問應該是俠義的西域,中國自漢代開拓以來的南疆。
那麼這塊地方東邊是河西走廊連線中原,北邊以天山隔蒙古高原,南邊距青藏高原不過一座山的距離,而西邊是廣闊的中亞以及歐洲。
因此,西域的價值也就是這幾個方面了:
1、漢帝國:隔絕青藏高原部落與蒙古高原上草原帝國的聯絡,便於中原帝國各個擊破。這應該是宋朝以前,西域對中原帝國最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了。在東北的女真人崛起以前,中原王朝的外在最大威脅大多來自北方的蒙古高原,秦漢時是匈奴,五胡亂華有四個民族出自北方,鮮卑、柔然先後從北方崛起;而到了隋唐,北方的突厥彙集了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眾多英主的恥辱。唐代後期北方逐漸走向沒落,而蒙古族是最後一隻來自蒙古高原的威脅者。
而蒙古高原上的統治者往往透過西域聯絡青藏高原部落對中原王朝從西北兩個方向進行扼制。
因此,打通河西控制西域,從中間斷絕青藏高原與草原帝國的聯絡,便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不被青藏高原所掣肘。
首先創造這個戰略的是漢武帝劉徹,劉徹西域大發現以後,先征服了河西走廊,然後與西域進行了友好交流,找到了烏孫這個盟友。經過劉徹、劉弗陵、劉詢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將西域從匈奴的手裡剝離,讓西域投入大漢的懷抱。此後雖有反覆,但大部分時間西域對漢朝的歸屬性要強於匈奴。而丟失了西域的匈奴,再漢朝和西域的聯合打擊下逐漸走向了衰落。
經過東漢的再次開拓,曹魏和西晉終於毫不費力的繼承了這筆政治遺產。
然而五胡亂華打破了中原帝國的窩裡鬥,五胡十六國中,西域政權前涼張軌、西涼李暠都是漢人。可見漢帝國對西域的控制是成功的。
這是中原帝國第一次掌握西域的300餘年,掌控了西域和河西走廊,中原帝國就能在草原帝國和青藏高原間遊刃有餘,稍有作為就可縱橫東亞。曹魏對匈奴的壓制最能說明問題。
2唐帝國:鞏固北方的統治,伸向中亞的觸角第二次成功實施這個戰略的是唐帝國。隋帝國建立時,河西走廊已經在握,然而隋帝國還沒來得及實施西域征服戰略就土崩瓦解了。農民起義與生活困苦、經濟消耗過大不無關係,而且隋朝已然很強大,然而外交軍事並用也不能征服北方草原帝國突厥,正是因為西域還在突厥手裡。這讓帝國周邊的突厥、吐谷渾、吐蕃相互聯絡,構築起一道扼制隋帝國的防線。
唐帝國建立以後,在解決了內部問題之後,開始著手解決西域和突厥的事。唐帝國在漢帝國的基礎上做了更進了一步的嘗試。太宗不僅將西域納入手中,建安西都護府、設安西四鎮,更是將北方草原帝國納入版圖。雖然北方民族在太宗之子高宗時就想要脫離天可汗的庇護並最終成功,然而將北方草原民族納入帝國統治數十年,這是中原帝國一次偉大的嘗試。
因為北部草原帝國雖然沒能成為帝國的長期領土,然而西域控制力加強了。
唐帝國在西域控制的基礎上,還利用西域的地理優勢,將觸角伸向了蔥嶺以西的帕米爾高原上,這幾乎是中原農耕帝國的極限了。好景不長,在中亞的大食崛起後,怛羅斯之戰最終以唐帝國的失敗而告終。
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的打擊一蹶不振,河西走廊不復所有,這樣的情況下,西域都還在為大唐堅守到唐德宗時代。後來張議潮復西域,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域才最終丟失。
可見唐朝對西域的控制是成功的。然而先賢們的努力,抵不過唐帝國後世的不爭氣。這一次丟失讓西域不僅從政治上,更從文化上和意識形態上與中原越來越遠,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3經濟意義絲綢之路是一條廣為人知的經濟帶,絲綢之路的兩端分別是中原和中亞、歐洲,而絲綢之路的核心,便是河西走廊和西域。
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後,與西域各國開展了廣泛的貿易往來,東漢政府的使節更是到達了中亞和歐洲。因此以西域為中心的商路逐漸建立起來,並因為東亞、中亞、歐洲三大文明的交流和貿易,逐漸繁榮起來。由於中原帝國最暢銷的便是絲綢和陶瓷,因此這條商路便被我們稱之為絲綢之路。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前,東亞與中亞、歐洲的聯絡幾乎只能透過陸地,而絲綢之路是連線中亞歐洲和中原唯一的陸上商路。為中原王朝帶來了疆土自信的同時,西域更多的帶來的是經濟上的實惠。把握了西域就彷彿佔領了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中原帝國從此不只是靠農耕經濟的原始積累。
這被認為是隋煬帝窮奢極欲、不恤民生的表現之一。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的隋帝國因為多次巡遊和東征高句麗,財政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了。當時西域還不在隋帝國手上,為了吸引更多西域商人前來通商,隋煬帝派裴矩經營西域,宣佈中原帝國貿易政策,吸引商人來中原貿易。此舉並未成功,隋帝國的滅亡也有很大的經濟原因在裡面。但此事說明,絲綢之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巨大的。
西域本身並不算富饒,中原帝國對西域的控制也僅僅限於附庸國和羈糜州郡,西域都護府漢代只有2000左右屯田兵,唐代最多也不超過2萬兵力,因此西域各國大多是少量貢賦。但是這條商路帶來的利益在帝國的經濟體系中有些巨大的意義。
然而這一切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而逐漸沒落。趙宋帝國沒能掌握西域這塊要地,而橫在西域和中原之間的西夏又經常與趙宋帝國發生軍事衝突。於是宋帝國大力發展海路運輸貿易,泉州等港口成為新的東方海上貿易中心,而海上貿易的發展也為宋積累了更多的財富。雖然宋不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帝國,然後宋是中國古代最繁榮的帝國卻是後世公認的。
這樣的情況下,西域的經濟意義在10世紀以後逐漸下降。
3、馬匹產地和草原在古代,馬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而騎兵是特種兵一樣的存在。在火器已經盛行的13世紀,將騎兵戰術運用爐火純青的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其巔峰時期也不過十餘萬主力騎兵而已。騎兵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漢武帝在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後發現,在祁連山南麓往西、西域盆地以內,古代存在著大量優質草場,這裡出產的馬匹質量上乘,很適合作為戰馬。為何漢唐軍事強盛,而宋帝國的軍事總是孱弱?河西走廊和西域大片草場適合戰馬的飼養,導致騎兵的數量和質量差異,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為何漢武帝會因為汗血寶馬多次進攻大宛呢?就是因為漢武帝大量對匈奴作戰消耗了大量馬匹導致騎兵數量和質量跟不上。而大宛馬質量好,漢武帝本想拿過來配種的,但是發現還是純種的好,偏偏大宛王不捨得進獻更多汗血馬。
因此,西域在古代是中原帝國重要的馬匹產地之一,它是中原帝國保持強大的重要因素。
4、文化交流意義這點與絲綢之路的經濟意義是相輔相成的。經濟交流帶來的人的流動,人必然是帶來文化的交流。不要小看文化交流意義,它雖然是無形的,但幾乎直接導致中原帝國的統治根基。
漢帝國羈糜西域以後,長達幾個世紀的影響,西域的文化系統更接近於中原,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很多漢人大族、漢人政權,現存的西域很多佛教建築說明當時的西域與中原的文化是接近的。因此,東汗時期西域多國多次要求內附,唐帝國征服西域以後能夠很快建立穩定的統治,都是因為文化一脈相承。
然而,唐帝國丟失西域後,西域先後被回鶻人、契丹人、蒙古人、畏兀兒人征服,西域開始伊斯蘭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文化宗教體系。等到清政府再度征服西域的時候,大小和卓、張格爾等人的叛亂都為清政府的統治帶來了很大的危機,阿古柏的入侵能如此順利也說明問題。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也沒能得到完全解決。
因此,文化交流傳播意義是巨大的,這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
西域對於中原帝國的戰略意義大致如此,宋以前,通道的意義更大,宋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沒落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相繼征服,文化佔領意義更大。
回覆列表
我想西域的戰略意義就是通達全世界。它是通往西方的必由之路,其意義有商業貿意,文化交流,科技,農業。促進社會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