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充足的資金和人才,這場變革之戰怎麼看都存在重重險峻。不過在成立之初,聯盟就表示會在資金上給大家支援,稱會向 AITA 成員公司提供相關 AI 晶片開發補貼,為它們開發前沿晶片樹立信心。由此來看,*雖在資金和人才上受到掣肘,但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生產能力為基礎,臺灣半導體再起步依然具備足夠的高度,“險”中取勝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盧超群表示,“我們現在成立聯盟是跨出第一步,先請廠商加入,接著請學術界機構加入。預計今年,AITA 將成立四個 SIG (Special InterestGroup),包括異構 AI 晶片、AI 系統軟體、類腦計算和 AI 應用,50 位成員可以自己選擇加入到這四類 Group 中,以此讓整個產業從原來的‘水平分工’轉變到‘垂直整合’”。
在召開的大會上,工研院副所長張世傑舉例補充,“具體來說就是,假設聯發科和工研院是一個 Group,聯發科想做一項 AI 的新技術,但風險很高,工研院可以協助一起做,分散投資風險。”
他同時也表示,在商業合作方面,臺灣素來有一份互不爭鬥的文化,各領域之間沒有干擾,不然四十年來也不會取得如今分工明晰的“晶片製造產業鏈一條龍”式成功,因此 AITA 所設想的“垂直整合”協作也並非紙上談兵。
據張世傑透露,現在“異構 AI 晶片”組已經有臺積電和日月光參與其中,而未來一年 AITA 聯盟將合力架構好 AI 設計與驗證平臺,為大家開發各類晶片、工具等提供統一的平臺和參考標準。**
探索 AI 晶片終極形態,AITA 豪賭“ 通用性”**
回到 AI 晶片發展本身,因為與應用領域有著強相關性,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晶片分散在雲、端兩側且碎片化十分嚴重,這在成本上為整個市場化程序帶來了極大阻礙,因此通用性研究一度成為業內看重的方向。但整合困難、架構設計難度高、功耗高等難題也讓設計公司難以開啟 AI 晶片通用設計的突破口。
“我們要把 AI 的任督二脈打通,誰有垂直整合的力量,研發的產品就可以給各種領域使用。”盧超群在大會上對大家這麼說,目的也很明確,*AI 晶片需要走向通用。***
看準 AI 晶片發展週期長,成立 AITA 聯盟看似無意跟風,實則不無策略。
臺灣半導體產業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上。
上世紀 70 年代,藉著國際產業轉移之力,臺灣成立工研院,打造新竹科技園,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經濟轉型。儘管後來經歷了一場無可倖免的金融危機,臺灣經濟整體衰落,不過單論科技實力,尤其是半導體領域的成就,臺積電就足以傲視群雄。
現如今,整個國際分工模式再一次發生變化,中國開始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印度、泰國與非洲各國也被積極帶動參與到這場轉型之中,中國臺灣地區也似乎希冀藉此轉型,而決定成立 AITA 聯盟就頗有此意味。
成立 AITA 聯盟,發力 AI 晶片**
7 月初臺灣宣佈成立臺灣 AI 晶片聯盟(AI on Chip TaiwanAlliance),簡稱 AITA。這個聯盟是由 56 家資訊科技和半導體制造公司、積體電路設計和軟體公司組成,目的在於共同構建 AI 生態,發展關鍵技術、加速產品研發和快速搶佔 AI 晶片戰略佈局。
說起 AI 晶片產業,目前整個產業佈局尚未成形,雖然已經有眾多新老玩家進入,但是囿於技術本身的限制與應用市場的侷限性,整個產業尚未真正發展起來。從整體發展走勢上來看,對於臺灣而言,AITA 的成立不失為當下明智的選擇。
AITA 聯盟會長盧超群在接受職位時說,“AI 發展中,最關鍵且臺灣可著力的部分正是半導體產業,未來將持續整合臺灣半導體技術與 AI,使之與國際級技術並駕齊驅。
這一次,臺積電、聯電、聯發科、 日月光、廣達電腦、富士康電子和華碩電腦等公司均加入了這一聯盟,可以說 AITA 囊括了臺灣幾乎所有頂尖的企業。
最新資料統計結果顯示,2018 年臺灣全年生產總值達 17.7 萬億新臺幣,而以臺積電為首的這幾家本土半導體公司在去年的營收就超 7 萬億,佔臺灣經濟體量的近 40%,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因此,它們的聯合對於復甦並延續臺灣經濟活力意義重大,也很容易讓人想起彼時的工研院
聯盟目標為何?盧超群用十分具象甚至有些“瑣碎”的話給出了答案:AITA 聯盟的目標是讓成員公司能夠把 AI 晶片的開發成本降低 10 倍,將開發時間縮短 6 個月或者更多,並促使臺灣地區成為全球 AI 晶片市場的佼佼者。
依託“打群架”和在專業分工模式上的經驗,譬如曾經專注於代工與封測產業,這一次聯盟的定位也很明確,抓住 AI 晶片研發痛點和市場特點,延續臺灣半導體產業在產業鏈上游的優勢。
AITA 能複製工研院的成功嗎?**
40 多年前,臺灣工研院推出“積體電路計劃”,不僅將積體電路引入臺灣,也因此翻轉了臺灣的產業經濟結構,先後孵化出如今 AITA 聯盟中臺積電、聯電、聯發科、日月光等赫赫有名的製造、封裝公司。
這一次面臨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的傳統晶片製造出口增長瓶頸,臺灣選擇成立 AITA 聯盟,也像是承接下彼時工研院的使命,延續半導體產業優勢並藉此在未來龐大的 AI 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以此來帶動整個臺灣經濟的發展。不過,AITA 能夠複製工研院的成功,順利將傳統晶片製造產業鏈轉入 AI 晶片領域嗎?
不同於彼時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經濟結構,擁有比肩日韓技術積累的臺灣這一次起點要比原來高得多,轉型之路也省了不少力氣。但在更多全球新老競爭對手搶佔 AI 市場的局勢下,臺灣面臨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回顧四十年多年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轉型經驗,僅有“小欣欣豆漿店”的一次談話是遠遠不夠的,時任工研院主任胡定華擬出的落到實處的積體電路技術引進方案,從美國挖回張忠謀、蔡明介、曹興誠等牛人,臺灣持續性地資金投入**以及被稱為處在“經濟奇蹟”階段的大背景,這些都為產業轉型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調。
再看現在,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今臺灣地區經濟形勢遠不如從前。**不得不說,經歷過兩輪金融危機的衝擊,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的海島經濟系統受到嚴重挫傷,這讓其至今都陷入在經濟恢復期之中。其次,因受經濟影響缺乏競爭力和整個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大勢所趨,臺灣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同世界各地一樣,都開始紛紛流失也是不得不考慮的事實。
缺乏充足的資金和人才,這場變革之戰怎麼看都存在重重險峻。不過在成立之初,聯盟就表示會在資金上給大家支援,稱會向 AITA 成員公司提供相關 AI 晶片開發補貼,為它們開發前沿晶片樹立信心。由此來看,*雖在資金和人才上受到掣肘,但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生產能力為基礎,臺灣半導體再起步依然具備足夠的高度,“險”中取勝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 從何處切入?**
單憑技術殺出一條道談何容易。AI 晶片這一宏大的命題被談論至今,都少有人能看清其發展脈絡。在這一點上,臺灣這些科技巨頭們也依然會陷入相同的迷障之中。
· 那 AITA 到底會如何去落實細則?**
盧超群表示,“我們現在成立聯盟是跨出第一步,先請廠商加入,接著請學術界機構加入。預計今年,AITA 將成立四個 SIG (Special InterestGroup),包括異構 AI 晶片、AI 系統軟體、類腦計算和 AI 應用,50 位成員可以自己選擇加入到這四類 Group 中,以此讓整個產業從原來的‘水平分工’轉變到‘垂直整合’”。
在召開的大會上,工研院副所長張世傑舉例補充,“具體來說就是,假設聯發科和工研院是一個 Group,聯發科想做一項 AI 的新技術,但風險很高,工研院可以協助一起做,分散投資風險。”
他同時也表示,在商業合作方面,臺灣素來有一份互不爭鬥的文化,各領域之間沒有干擾,不然四十年來也不會取得如今分工明晰的“晶片製造產業鏈一條龍”式成功,因此 AITA 所設想的“垂直整合”協作也並非紙上談兵。
據張世傑透露,現在“異構 AI 晶片”組已經有臺積電和日月光參與其中,而未來一年 AITA 聯盟將合力架構好 AI 設計與驗證平臺,為大家開發各類晶片、工具等提供統一的平臺和參考標準。**
探索 AI 晶片終極形態,AITA 豪賭“ 通用性”**
回到 AI 晶片發展本身,因為與應用領域有著強相關性,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晶片分散在雲、端兩側且碎片化十分嚴重,這在成本上為整個市場化程序帶來了極大阻礙,因此通用性研究一度成為業內看重的方向。但整合困難、架構設計難度高、功耗高等難題也讓設計公司難以開啟 AI 晶片通用設計的突破口。
“我們要把 AI 的任督二脈打通,誰有垂直整合的力量,研發的產品就可以給各種領域使用。”盧超群在大會上對大家這麼說,目的也很明確,*AI 晶片需要走向通用。***
走向通用,在設計實現上力求“垂直整合”,將多功能應用領域的晶片整合,AITA 依然繞不開成本和功耗問題。
憑藉著對技術的深入瞭解,張世傑表示對此他們也早做了思考與探討,“這裡面最關鍵的技術是類腦計算,因為它能夠讓 AI 的運算方式超越人腦,如此能大幅度降低 AI 晶片的功耗,因而才能為大規模整合提供可能,成本也自然會降低。”**
近幾年,類腦計算在業內並不如神經網路火熱,Arm 秘密研究數年,Intel 釋出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雖向其靠近,但仍然擺脫不了神經網路設計的限制,將計算新方式押注於此,AITA 成員們對技術的野心可見一斑。
不過認定AI 晶片發展週期長,擅長製造和封裝的臺灣半導體公司其實為自身的轉型預留了一定時間,“AI 應用場景現在仍然在不斷髮展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集中資源,一起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選擇儲存實力,分攤風險,AITA 成員們可以說是熟讀了兵法。
最後**
對外貿易是海島經濟的生命線,因易受外部市場波動影響,對臺灣地區來說,想要找準核心要害並穩中求勝並非易事。但大局面前,退無可退。
高收益需要高風險,這一次成立 AITA,臺灣既是豪賭,卻也不全然是賭。在會議上,瑞昱總助魏士均一語點破了 AITA 的核心策略,也是顯現決心:應用一直在變,要射中一個移動的靶子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集中資源,抓住本質,一擊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