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祖開始啦哦嗚

     西周(前11世紀-前771),縣地屬秦。   春秋(前770-前477),縣地分屬邽、冀兩縣。   戰國(前477-前221),縣地屬隴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縣地屬隴西郡。 秦安縣  西漢(前206—25),漢承秦制,以郡轄縣,郡國並行。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隴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治)。當時天水郡轄16縣,縣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縣(治今隴城鎮)、成紀縣(治今葉堡川)、略陽道(治今五營鄉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13州部(監察區),縣地屬涼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縣地屬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紀人隗囂應更始帝劉玄聚眾十萬反對王莽,攻佔了平襄,建立了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縣地隗囂佔據達十年之久。   東漢(25—220),劉秀稱帝后,為實現其統一大業,於建武八年(32)親征隴上,佔了略陽道故城,隴右失地復歸東漢。光武中興,以官多役煩,省並天下郡、縣、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內廢略陽道,置略陽縣(街泉縣改名)。移涼州治於隴(今張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劃成紀縣地為顯親侯竇固的侯國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漢炳郡,治冀縣(今甘谷縣),轄13城(縣),縣治在今秦安境內的略陽縣、成紀縣。   三國(220-280),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復漢陽郡為天水郡(治冀縣),分雍州的隴右部分為秦州,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黃初二年(221),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郡治臨渭(今縣東南)。改置顯親侯國地為顯親縣(今縣東北)。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親縣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廣魏郡。   西晉(265—317),晉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隴右的隴西、南安、天水、略陽等七郡置秦州,領六郡24縣。今秦安境內並存三縣,屬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顯親縣改名)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略陽郡(廣魏郡改名,治臨渭)。   東晉十六國(317—420),晉末大亂,郡縣治地多變,縣地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領屬。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縣地屬前趙。成帝咸和三年(328),前趙被後趙所滅,縣地屬後趙。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長安稱帝,建立前秦,縣地屬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國仁建立西秦,縣地屬西秦。安帝隆安四年(400),縣地被後秦主姚興所據。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劉裕滅秦,縣地歸東晉。第二年,夏赫連勃勃入侵,縣地被夏佔領。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統一北方,縣地屬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將顯新縣併入安戎後復建,臨渭縣併入隴城縣(略陽縣改名)。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屬秦州天水郡;隴城縣屬秦州略陽郡,郡治安戎縣(今張家川縣龍山鎮)。北魏廢除成紀縣,新置安陽縣(治今古城鄉),兼設安陽郡,安陽郡轄安陽縣、烏水縣(今縣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縣地屬西魏。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略陽郡(治隴城)移治隴城縣,隴城縣改名略陽縣。在安陽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統四年(557),縣地屬北周。北周廢除顯新縣,恢復成紀縣,屬略陽郡。   隋朝(581—618)。隋初,廢郡為州。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除略陽郡。略陽縣改名河陽縣。開皇六年(586)恢復顯新縣(即顯親),河陽縣改名隴城縣。開皇十八年(598)安陽郡廢,安陽縣改名長川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廢除顯新縣,與烏水縣一同併入長川縣。此時,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隴城縣屬天水郡,長川縣屬隴西郡。大業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舉,稱帝天水,縣地被薛舉佔領。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討平薛舉,縣地屬唐。唐初,改郡為州,武德二年(619),以隴城縣置文州,縣境內l州2縣。武德八年(625),改文州為隴城縣,屬秦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國為10道(監察區),縣地屬隴右道秦州。貞觀六年(632),廢長川縣,併入隴城縣。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紀縣的敬親川(今葉堡川),因隴水南侵,成紀亦遷新城。天寶元年(742),秦州復移治上邽,改秦州為天水郡,轄成紀、隴城、上邽、伏羌、清水五縣。肅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為秦州。代宗寶應元年(762),隴右被吐蕃佔領,縣地城廓皆毀,百姓被逼身穿胡服,大半被淪為奴隸,時間長達87年。宣宗大中三年(849),淪陷地收歸唐朝。懿宗鹹通四年(863)廢除隴城縣。昭宗景福二年(893),秦、隴、風、岐等15州,為風翔節度使李茂貞所據。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復李茂貞佔領之地,縣地屬前蜀。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縣地屬後唐。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就歸化鎮復置隴城縣,治所在秦州東的東柯谷(今北道區馬跑泉西)。後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唐滅後唐建立後晉,縣地屬後晉。後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契丹滅後晉,第二年,雄武軍節度使何建斬契丹使者,以秦、成、階3州投降後蜀,縣地屬後蜀。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柴榮下詔伐蜀,取秦、成、鳳、階4州,縣地屬後周。   宋朝(960—1279),初仍襲唐制,分全國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雄武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後移成紀縣治於上邽。後廢天水郡,而以成紀名郡。有顯親川之成紀,有秦州附廓之成紀。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領府、州、縣、軍、監。縣地屬陝西路秦州雄武軍節度。仁宗慶曆五年(1045),置隴城寨(治今隴城鎮)。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今屬通渭縣)。神宗熙寧五年(1072),從陝西路分置秦風路(治秦州)和永興路,縣地屬秦鳳路秦州雄武軍節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縣地陷於金。紹興九年(1139)被南宋收復。紹興十二年(1142)以渭河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縣地屬金。當時的秦州有“漢四番八”(屬宋者稱漢,屬金者稱番)之說。金熙宗皇統二年(!142),秦鳳路改稱熙秦路。金人佔領縣地後,以秦寨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臘家城始置秦安縣(治今興國鎮)。秦安作為縣名由此開始。同時析置雞川縣。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稱風翔路,秦州隸屬風翔路,改隴城寨為縣。秦州統領秦安、隴城、雞川等8縣。秦安縣屬風翔路秦州管轄。 秦安縣  元朝(1271—1368),始設行中書省,以省轄路,路轄州(府),州轄縣。世祖至元七年(1270),將隴城縣、雞川縣併入秦安縣。至此,秦安始為一縣,為秦州管轄。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陝西、甘肅兩個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管轄。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鞏昌府直隸陝西行中書省,秦州屬鞏昌府(治今隴西縣),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府秦州管轄。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統各府州縣,廢甘肅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駐鞏昌,泰安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康熙八年(1669),陝甘分省,秦安縣屬甘肅鞏昌府秦州管轄。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為秦州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等5縣。光緒二年(1876),秦安縣屬甘肅省鞏秦階道直隸秦州管轄。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縣兩級制,暫存道制,以聯絡督導。改鞏秦階道為隴南道。民國3年,改隴南道為渭川道(治今秦州區),統領秦安等14縣。民國16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道設行政區,實行省、縣兩級制,秦安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管轄。民國24年,全省劃設7個行政區,天水為第四區,秦安縣屬甘肅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區管轄,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後,實行省(市)、縣(市)兩級制。並設有大行政區、專區、區三級派出機構。1949年8月3日秦安縣解放後,屬甘肅省天水分割槽行政督察區管轄。1951年天水分割槽行政督察區改稱為天水區,轄秦安等12個縣(市)。1955年天水區改稱為天水專區,轄秦安縣等13縣(市)。1969年天水專區改稱為天水地區,轄秦安縣等11個縣(市)。1985年7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設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秦安縣等5縣2區。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區劃無變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貂蟬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