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李淵
(公元566~公元635年)
在位時間:公元618~公元626年
公元566年,李淵生於北周一個高階貴族家庭。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隨後攻佔長安,立楊侑為帝。
公元618年,李淵在得知隋煬帝楊廣被殺後,廢掉傀儡楊侑,自立為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
李淵出生在關隴貴族家庭,7歲時就被當時的北周朝廷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李淵跟隨楊堅,成為隋朝的重臣。
公元613年,隋煬帝發動了侵略高麗的戰爭,民不堪苦,怨聲沸騰,大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以防禦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李淵仍在此留守,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615年,受到隋煬帝猜忌的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陟討捕,途中遭到毋端兒農民起義軍的阻擊。李淵率軍擊潰了這支起義隊伍,收降萬餘人,聲威大震。
公元617年,李淵為太原留守。李淵初到太原時,太原之南有多達十幾萬人的“歷山飛”農民起義軍在此駐紮,這支起義軍巧於攻城,勇於力戰,多次打敗隋軍。李淵為樹立自己的威信,出兵打敗了“歷山飛”農民起義軍,鞏固了在太原的統治地位,這時農民起義軍已成燎原之勢,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隋煬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李淵目睹動盪不安的天下局勢,逐漸醞釀了叛隋思想。特別是農民起義的大發展,直接促使了他的叛隋思想付諸行動。
公元617年春,馬邑人劉武周起兵,殺死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李淵在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支援下,以討伐劉武周為名起兵,不久就有近萬人的地主武裝歸附,李淵設計殺掉隋煬帝派來監視的王威和高君雅,並與突厥結盟,公開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李淵自晉陽起兵後,建置大將軍府,稱大將軍,以四子李元吉留守晉陽,以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率左、右三軍,出兵關中,攻取長安。途中遭到屯兵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武牙郎將宋老生阻擊,當時陰雨綿綿,軍餉尚未到達,又有流言稱突厥與劉武周聯合欲乘虛襲擊太原。李淵便有還師太原之心,李建成兄弟倆堅決反對,這才繼續進軍,擊敗宋老生。
平定霍邑後,李淵率軍直逼河東,又遭到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阻擊。李世民建議兵貴神速,應避實就虛,直入關中。李淵左右權衡,決定分兵兩路,由李世民率軍渡河入關,直取長安,同時以相當的兵力對付屈突通。此時,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率軍前來,與李世民會師,李建成也自新豐至霸上。李淵自率大軍自下部西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之勢。不久,隋都長安被李淵攻陷。
李淵進入長安後,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楊侑這個傀儡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618年夏,隋煬帝被宇文化殺死。隋煬帝被殺,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便於公元618年逼隋恭帝禪位,然後李淵即位稱帝,建立唐朝。
李淵稱帝后,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淵,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首先消滅的是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將隴西併入唐境;隨後派臥底擒殺涼王李軌,將河西五郡併入唐境。
這時對李淵統治的核心地區構成威脅的,就只剩下劉武周的割據政權了。劉武周於公元619年勾結突厥,南侵併州(治晉陽),唐幷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裴寂抵禦,結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在龍門將劉武周擊潰,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後被突厥殺死。幷州歸入唐的版圖。
薛舉、李軌、劉武周被消滅後,關中形勢得以穩定。李淵便集中力量爭取中原。李淵爭奪中原的勁敵是王世充和竇建德。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後,他在東都立楊侗為帝,不久擊敗瓦崗軍,盡收除瓦崗軍首領李密以外的大多數將帥,一時聲勢浩大。公元619年,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皇帝,佔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620年夏,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竇建德出於自保,引兵10萬進軍成皋(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李世民率軍阻擊,大敗並俘虜竇建德。王世充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此外,李淵還派李靖於公元621年收服佔據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長江中下游地區也為唐所有。
李淵兼併了割地稱雄的地主武裝後,便把矛頭指向農民起義軍,經過將近兩年的苦戰,李世民等人擊敗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的部隊,控制了河北、山東地區。隨後,李淵的大軍又直指江淮,於公元624年擊敗杜伏威的部將輔公拓,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
這時,全國的割據勢力只剩下盤踞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但在李淵統治時期並未能將其臣服,直到公元628年才消滅梁師都。至此,李淵父子在兼併了地主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後,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全國。
李淵稱帝后,一面進行統一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粗具規模。
李淵建唐之初,所有制度皆隨隋制,直到公元624年確定了唐代的政權組織系統。首先是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命令的中書省是決策機關,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負責稽核中書省的決定,並有權駁回的門下省是審議機關,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決定的尚書省的執行機關長官是尚書令(大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僕射),僚屬有左右司郎中等。這三省的長官實際都是宰相,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與升降;戶部主掌戶籍及賦稅;禮部主掌禮儀及科舉;兵部主掌軍事;刑部主掌刑法訴訟;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於尚書省,每個部又有四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制定的政令。此外,還設立了監察機關御史臺,長官是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
唐代的地方統治機構沿用了隋朝的州縣兩級制。
建立了政權機構後,李淵為了發展生產,支援統一戰爭的用度,於公元624年頒佈均田令,又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了租庸調製。均田令的頒佈,對於唐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唐代的租庸調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條件放寬了,從而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在軍事制度方面,李淵實行了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閒時由兵府加以訓練。府兵的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到邊境戍守;若遇到戰爭發生,則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間,可免除本身租調,但宿衛或戍守、出征時的兵器、衣服、糧食均需自備。這種“寓兵於農”的兵制,從均田農民中徵兵,保證了兵源,資糧甲仗自備,減少了國家的經費開支。同時,練兵權與將兵權分離,防止了將帥擁兵跋扈,對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淵還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並在其基礎上加以完備,但同時也恢復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不過大中正只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還是科舉。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即每年舉行的定期考試,考試科目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制舉即皇帝根據需要親自主持的考試,科目多臨時設定,考試時間也不固定,錄取人數較少,在科舉制度中不佔重要地位。
李淵稱帝后,宣佈廢除隋朝的《大業律令》,並令裴寂、劉文靜等依隨《開皇律》重新修訂法律,在“務在寬簡,取便於時”的原則指導下,制定了新律53條。到公元624年正式頒佈新律,即《武德律》。從內容上看,《武德律》較隋律用刑有所減輕,但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制裁更嚴酷了。
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唐朝除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基本上統一了全國,李淵也因此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也不再關心政事,整天與嬪妃在後宮玩樂,此時,以李世民為首的“軍功黨”和以李建成為首的“大子黨”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公元626年夏,李世民率心腹尉遲敬德等人在玄武門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高祖李淵
(公元566~公元635年)
在位時間:公元618~公元626年
公元566年,李淵生於北周一個高階貴族家庭。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隨後攻佔長安,立楊侑為帝。
公元618年,李淵在得知隋煬帝楊廣被殺後,廢掉傀儡楊侑,自立為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
李淵出生在關隴貴族家庭,7歲時就被當時的北周朝廷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李淵跟隨楊堅,成為隋朝的重臣。
公元613年,隋煬帝發動了侵略高麗的戰爭,民不堪苦,怨聲沸騰,大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以防禦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李淵仍在此留守,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615年,受到隋煬帝猜忌的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陟討捕,途中遭到毋端兒農民起義軍的阻擊。李淵率軍擊潰了這支起義隊伍,收降萬餘人,聲威大震。
公元617年,李淵為太原留守。李淵初到太原時,太原之南有多達十幾萬人的“歷山飛”農民起義軍在此駐紮,這支起義軍巧於攻城,勇於力戰,多次打敗隋軍。李淵為樹立自己的威信,出兵打敗了“歷山飛”農民起義軍,鞏固了在太原的統治地位,這時農民起義軍已成燎原之勢,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隋煬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李淵目睹動盪不安的天下局勢,逐漸醞釀了叛隋思想。特別是農民起義的大發展,直接促使了他的叛隋思想付諸行動。
公元617年春,馬邑人劉武周起兵,殺死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李淵在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支援下,以討伐劉武周為名起兵,不久就有近萬人的地主武裝歸附,李淵設計殺掉隋煬帝派來監視的王威和高君雅,並與突厥結盟,公開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李淵自晉陽起兵後,建置大將軍府,稱大將軍,以四子李元吉留守晉陽,以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率左、右三軍,出兵關中,攻取長安。途中遭到屯兵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武牙郎將宋老生阻擊,當時陰雨綿綿,軍餉尚未到達,又有流言稱突厥與劉武周聯合欲乘虛襲擊太原。李淵便有還師太原之心,李建成兄弟倆堅決反對,這才繼續進軍,擊敗宋老生。
平定霍邑後,李淵率軍直逼河東,又遭到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阻擊。李世民建議兵貴神速,應避實就虛,直入關中。李淵左右權衡,決定分兵兩路,由李世民率軍渡河入關,直取長安,同時以相當的兵力對付屈突通。此時,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率軍前來,與李世民會師,李建成也自新豐至霸上。李淵自率大軍自下部西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之勢。不久,隋都長安被李淵攻陷。
李淵進入長安後,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楊侑這個傀儡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618年夏,隋煬帝被宇文化殺死。隋煬帝被殺,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便於公元618年逼隋恭帝禪位,然後李淵即位稱帝,建立唐朝。
李淵稱帝后,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淵,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首先消滅的是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將隴西併入唐境;隨後派臥底擒殺涼王李軌,將河西五郡併入唐境。
這時對李淵統治的核心地區構成威脅的,就只剩下劉武周的割據政權了。劉武周於公元619年勾結突厥,南侵併州(治晉陽),唐幷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裴寂抵禦,結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在龍門將劉武周擊潰,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後被突厥殺死。幷州歸入唐的版圖。
薛舉、李軌、劉武周被消滅後,關中形勢得以穩定。李淵便集中力量爭取中原。李淵爭奪中原的勁敵是王世充和竇建德。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後,他在東都立楊侗為帝,不久擊敗瓦崗軍,盡收除瓦崗軍首領李密以外的大多數將帥,一時聲勢浩大。公元619年,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皇帝,佔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620年夏,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竇建德出於自保,引兵10萬進軍成皋(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李世民率軍阻擊,大敗並俘虜竇建德。王世充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此外,李淵還派李靖於公元621年收服佔據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長江中下游地區也為唐所有。
李淵兼併了割地稱雄的地主武裝後,便把矛頭指向農民起義軍,經過將近兩年的苦戰,李世民等人擊敗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的部隊,控制了河北、山東地區。隨後,李淵的大軍又直指江淮,於公元624年擊敗杜伏威的部將輔公拓,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
這時,全國的割據勢力只剩下盤踞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但在李淵統治時期並未能將其臣服,直到公元628年才消滅梁師都。至此,李淵父子在兼併了地主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後,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全國。
李淵稱帝后,一面進行統一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粗具規模。
李淵建唐之初,所有制度皆隨隋制,直到公元624年確定了唐代的政權組織系統。首先是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命令的中書省是決策機關,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負責稽核中書省的決定,並有權駁回的門下省是審議機關,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決定的尚書省的執行機關長官是尚書令(大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僕射),僚屬有左右司郎中等。這三省的長官實際都是宰相,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與升降;戶部主掌戶籍及賦稅;禮部主掌禮儀及科舉;兵部主掌軍事;刑部主掌刑法訴訟;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於尚書省,每個部又有四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制定的政令。此外,還設立了監察機關御史臺,長官是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
唐代的地方統治機構沿用了隋朝的州縣兩級制。
建立了政權機構後,李淵為了發展生產,支援統一戰爭的用度,於公元624年頒佈均田令,又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了租庸調製。均田令的頒佈,對於唐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唐代的租庸調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條件放寬了,從而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在軍事制度方面,李淵實行了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閒時由兵府加以訓練。府兵的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到邊境戍守;若遇到戰爭發生,則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間,可免除本身租調,但宿衛或戍守、出征時的兵器、衣服、糧食均需自備。這種“寓兵於農”的兵制,從均田農民中徵兵,保證了兵源,資糧甲仗自備,減少了國家的經費開支。同時,練兵權與將兵權分離,防止了將帥擁兵跋扈,對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淵還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並在其基礎上加以完備,但同時也恢復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不過大中正只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還是科舉。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即每年舉行的定期考試,考試科目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制舉即皇帝根據需要親自主持的考試,科目多臨時設定,考試時間也不固定,錄取人數較少,在科舉制度中不佔重要地位。
李淵稱帝后,宣佈廢除隋朝的《大業律令》,並令裴寂、劉文靜等依隨《開皇律》重新修訂法律,在“務在寬簡,取便於時”的原則指導下,制定了新律53條。到公元624年正式頒佈新律,即《武德律》。從內容上看,《武德律》較隋律用刑有所減輕,但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制裁更嚴酷了。
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唐朝除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基本上統一了全國,李淵也因此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也不再關心政事,整天與嬪妃在後宮玩樂,此時,以李世民為首的“軍功黨”和以李建成為首的“大子黨”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公元626年夏,李世民率心腹尉遲敬德等人在玄武門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