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93161218758

    1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sex),即與生俱來的男女生物屬性,它僅就自然意義而言。生理性別的基本變數有:染色體、荷爾蒙、生殖器以及大腦結構。社會性別(gender),即基於生物學的性別基礎之上的社會角色,它是一種由心理、文化和社會共同建構而成的產物,指的是經社會實踐作用而成的男女之間的角色、行為、思想與感情特徵方面的差別。自第二次女權浪潮起,社會性別概念成為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被用來解釋分析女性氣質的社會構成,並以社會性別相互關係的角度來分析男性權力和父權結構得以維持執行的原因。波伏娃在《第二性》裡提出“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決定這種介於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這是人類第一次就“男女之間的差別並不完全是由生物學決定的”這一觀點進行系統論述,可以說這是“社會性別”概念的起源,並初步涉及到了社會建構論,即婦女是被社會建構為他者(the Other)的人。雖然女性主義理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龐大而多元化的思想體系,但社會性別概念是女性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說不了解社會性別的人不可能是女性主義者。人的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建構的產物,社會性別本身即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代表了男女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的差別,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性別差別。社會性別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文化中心要素。韋斯特和奇默爾曼認為,社會性別不是一個變數、一個角色或一系列特性,而是某種形式的社會能動的產物——能動地塑造社會性別意味著在男女之間創造差異,而且這些差異一經形成,就會自動成為增強社會性別(差異)的“基礎”。同時,社會性別的能動作用也為基於性別差異之上的社會結構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並造成父權制度的合法化與社會權力的不平等。社會性別(差異)的出現以及發揮能動作用是無法避免的,權力秩序的影響存在於家庭、人際關係、經濟以及社會等領域範疇當中,它是無處不在的。社會性別是透過社會文化而塑造的,因此我們可以對社會性別的塑造過程進行回溯考察,透過分析研究該過程的比如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社會性別與勞動分工、性別模式的作用、社會性別與性行為等各個方面解構現代社會的“人”這一理性主體概念,進而尋求女性解放與社會變革的可能性。2本質主義本質主義即生理決定論,認為生理性別是自然的分類,強調天生的自然基礎。生理決定論運用生理因素來分析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以及用性別差異來解釋身體的疾病。生理決定論用來反對女性主義觀點的一個口號為“生理即命運”,人生而有荷爾蒙、解剖學和染色體的男女不同,女性具有比男生更復雜的生殖角色,男性表現出男性氣質的心理特徵,女性表現出女性氣質的心理特徵,社會應該維護這一自然秩序,保證男性統治地位和女性的服從地位。其論證邏輯是,人類學上所有社會都是男權制,進而將生理決定論運用到性別結構的解釋當中從而獲得正當性。進化論生理學對於性別生理決定論極其重要,透過對人類的性行為模式作出進化論中生理決定論的解釋。其中,生理決定論的一個重要假說為變異性假說,用來解釋男女兩性因生理因素決定的智力狀況的不同,後來被證明不成立,在各種心理能力分佈中,明顯的兩性差異不存在,男女智商並無差異。本質主義的種類:溫和的本質主義者格茨認為社會性別的認同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女性的合作性和靈活變動性有基因基礎。但人的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是衝突的,比如變性者和易裝者。大多數女性主義者反對生理決定論,認為本質主義無法解釋男女內部的差異,生理事實對於性別認同不起作用。女性主義者認為生理決定論的存在是為了支援人類社群之間的差異,以證明現存社會秩序無論公正與否都有其必然性。但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社群之間的差異,因此不應當著眼於出生決定的差別;極端本質主義者則認為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本質主義往往會導致政治上的保守態度,認為一切先天註定而無變化,性別差異即為大部分差異的原因,因而無需變革。同時本質主義也會導致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從生理的差異論證出種族差異,進而支援種族優越論。3社會建構論社會建構論的基本假設為:(1)人不可能理解現實或真理的本質;(2)現實是被建構的而非被發現的;(3)現實與社會情境是相互影響的;(4)知識是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透過話語建構的;(5)我們認同的現實是相互建構和相互認同的。關於社會性別的社會建構論最初的觀點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不是源於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人生來就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亦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互動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 加格認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分類是欠妥的,變化的社會實踐會改變身體,比如女性變強壯之後,其基因和內在生理學也會改變。生理學和社會實踐是互為因果關係,男女的生理差異也是社會建構的習俗產物,社會性別並非固定的自然的男女生理差別的反應,而是為身體差異建立意義的一種知識。尼爾森則透過論證全球女性犯罪率的升高表明通常為男性特有的攻擊性與社會因素而非生理因素有關,進而論證了社會建構論的正確性。極端社會建構論認為,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實。社會建構論是文化層面上的意義,強調個人選擇、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以及權力關係。社會建構論理論分類:性別的文化建構論:性別建構的差異存在於文化與文化之間或某個文化內,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性別的概念和行為規範是根據當地相應的習俗建構而成。社會角色理論:男女的心理區別是社會角色和勞動分工的不同,突出社會習俗對性別角色的規定。心理分析理論:運用心理分析理論解釋男女兩性的起源,兩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本質、性本質,但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異性戀和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的產物。4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爭論在反對歧視女性的生理決定論過程中,以瑪麗•戴利和蘇珊•格里芬為代表的生態女性主義主張女性更接近自然進而得出女性生理上比男性更優越的結論,這是另外一種的生理決定論;而以喬多蘿和吉利根為首的文化女性主義者則認為性別差異不在於生物學的區別,而是男女早期各種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男女差異的產生,由於生理和社會化的過程或兩者的結合,男女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並強調女性文化相對於男性的優越性,這是一種鼓吹女性優越的社會性別的文化本質論。社會建構論者對文化本質論的反駁主要集中於文化本質論的普適性、文化本質論的性別政治、文化本質論的男性中心主義以及文化本質主義的方法論四個方面。社會建構論否認性別和性差異的本質性質,主張從職業、飲食、性別角色分工等方面解釋性別差異。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爭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生育方面:本質主義認為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的差異導致生育狀況的不同;社會建構論則認為男女之間無本質差別,只是社會經歷和社會觀念的不同等因素導致男女生育觀念的不同,是由社會環境建構而成的而非生理決定的。性別勞動分工方面:生理決定論認為男女在社會的角色分工來自於體格、生育與哺乳等生理方面的差別,而社會建構則認為是由男女工作種類的不同是由社會安排的,最初的工作不平等是為男性利益服務,進而透過習俗和法律體系的方式加以固定強化而成。溝通問題:生理決定論認為,溝通和影響力的性別差異為男女兩性的生理差異決定的;社會建構論則透過地位特徵、社會角色、社會學習與既存的性別分類知識的影響等方面對交流和對他人影響力的性別差異作出解釋。男女之間的美德差異問題:生理決定論認為女性需要生育、哺乳、照顧嬰兒因而比男性更有美德,社會建構論則認為男性的社會性不低於女性,女性的美德是因為女性一直要照顧他人的結果,同時因此而對個人自由評價較低,更需要相互支援和安全感,而非生理差異決定的。如同樓上@Alex Yang所說的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問題在於其無法透過合理的社會實驗進行實證,而是隻能間接透過社會觀察而證明,或者被女權社會運動用來增加自身的合法性。對於社會性別的研究已經逐漸從本質論走向了社會建構論。如今大多數女性主義者都反對生理決定論和人性分性別的觀點,社會建構論逐漸佔據了優勢。以上觀點均為論文綜述。可參考文獻:郭愛妹《從本質論到社會建構論》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李銀河《性別問題上的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齒長出一半了,好像長歪了、用拔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