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場上,士兵武器裝備的好壞直接影響戰爭的勝敗,所以為了取得勝利,國家必須要為士兵們準備良好的裝備。
於是,作為戰鬥時最主要的防禦裝備——盔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
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歷史上各朝代9大著名的盔甲:
現在出土了許多商代的皮革盔甲和青銅頭盔,根據研究顯示,商朝的武士喜歡在自己盔甲的頭盔上紋上饕餮的紋路,因為饕餮是一種善於吞噬的兇獸,紋上這類紋路可以彰顯自己的兇悍。除此之外商代軍隊還喜歡佩戴饕餮樣式的面甲,因為這樣既保護了面部又震懾了敵人。
商朝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皮革製造技術十分發達,運用皮甲和青銅護身、青銅護手、護腿、青銅饕餮盔以及饕餮面甲的組合可以說是商朝的標準裝備。
而商朝也運用這一隻裝備精良饕餮盔甲的軍隊,不斷開疆拓土,將前朝夏朝的領土擴大了幾乎兩倍,還多次打退戎狄的入侵,抓了不少胡人奴隸。
到了商朝末年,紂王仍然在外攻打夷方開疆拓土,不過由於頻繁發動戰爭,透支了商朝的國力,才讓周武王有了可乘之機,推翻了窮兵黷武的商朝。
戰國皮甲
甲片輕便,價格低且防禦力高
進入春秋戰國後,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且不斷升級,而青銅本身材質較軟,防禦力落後,製造成本高昂,各諸侯國開始追求價格低廉且防禦力較高的材料替代甲冑,因此皮甲的大規模應用就從此開始了。
運用生皮(動物身上活剝下的皮)原料,去脂去油、鹼鞣,簡而言之就是 “可以見水,不可見油”。成材後將皮片裁成相應的甲片大小,疊在一起膠合,用細薄的白絹捆緊,然後髹漆(這是中國古代一種技術,以漆塗物,可以讓物品更加堅固並且起到防腐作用),等油漆幹了之後再纏上白絹,最後再上漆。
有時會重複五六層,使得成型的甲片相當厚,防禦力變得相當不錯,能夠較好地應對當時的戰爭環境,相較青銅甲還有輕便、防潮、不會鏽蝕等優點。
後來,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更是向華人直觀展現了戰國皮甲不俗的防禦力。有專家專門復原了曾侯乙墓的皮甲,發現不僅用青銅兵器很難刺穿,而且對於鋼鐵兵器也有很強的防禦。這也是在戰國時代為什麼開始大量使用皮甲的原因,即使到了明朝,也還有軍隊在部分使用髹漆的皮甲。
秦國鐵甲
防禦力比皮甲更先進,更易修補
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裝置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皮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期楚軍仍以皮甲為主。
相比之下,當時秦國軍隊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俑出土的陶質模擬品看,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除此之外,在其他下級軍官的秦墓中也發現不少鐵製兵器。這說明秦朝能統一天下,不止是因為血勇尚武之風,更加是因為秦國的甲冑相比六國的甲冑更加的先進,才能席捲六國。
漢朝盆領鐵甲
它是盔甲中的“高領衫”
盆領鐵甲就是盔甲中的“高領衫”,能夠有效的保護脖子部位不被斬首。鐵盆領始行於漢朝,是在鐵甲的衣領上配有鐵盆形制的一圈”領子“來保護脖頸,為了配合盆領,有盆領的盔甲還配備了頭盔頓項(頓項,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圍在頭盔四周或後面,都會比較短小。
這類盔甲的防禦力可以說是極佳,有效保護了人體最柔軟致命部位的脖子不被斬斷,也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古人說的“一漢當五胡”,其實指的是一名身配環首利刀和身穿堅固鐵甲的漢人士兵,能吊打五個匈奴士兵。漢朝能大破匈奴也是靠的漢朝精湛的軍事科技帶來的。
南北朝“甲騎具裝”
古戰場上的重甲坦克
南北朝時期,軍隊的主力軍仍是騎兵,騎兵部隊的核心是騎兵和戰馬,而其都披裹著護甲為“甲騎具裝”。古人言“射人先射馬”,騎兵打仗喪失了戰馬,就難以馳騁疆場征戰殺敵,因此對戰馬施加防護裝具十分重要。而“具裝”就是戰馬所披的盔甲的名稱。
南北朝時代是中國“甲騎具裝”最輝煌的時代,因為有起碼五個胡人民族在中原地區進行爭霸,因此騎兵的發展非常迅速。
南北朝的“甲騎具裝”形制主要為鐵片扎甲,扎甲(甲片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刀劍難入)的好處就是便於替換和維修。非常適合那個時代胡人之間以及胡人和漢人之間的相互攻殺。
而南北朝甲騎具裝中最為有名的還是北魏鮮卑具裝,在歷史記載中,曾多次出現北魏王朝在一次戰役中出動上萬“甲騎具裝”的字樣。北魏王朝也用這支所向披靡的騎兵軍隊橫掃了整個北方。
唐朝明光鎧
大唐武力的象徵和強大標誌
明光鎧也並非唐朝獨有,早在三國時代曹魏曹植在他的《先帝賜臣鎧表》中記載有明光鎧。而明光鎧較早的參戰記錄是《周書·蔡祐傳》中如下的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
但是明光鎧甲的大規模運用,還是在唐朝。唐朝武將們身著明光鎧,在戰場上閃耀著奪目光芒,在那流矢紛飛的戰場,領軍的大唐將領身著光芒四射的明光鎧必定成為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但正是這種中華武將的英勇無畏,可以在那朝不保夕的戰場上給予士兵們以勇氣。
因此在唐朝時期,明光鎧也成為了大唐武力的象徵,也是唐朝強大的一種標誌。
宋朝步人甲
可任意加甲片數量,防禦力驚人
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幾乎可以護住全身,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為此,宋朝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盔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盔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盔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盔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盔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還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舉兵南侵,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由岳飛韓世忠等人率領的步人甲部隊,以長槍弓弩的重步兵為主密整合方陣,屢次擊敗了金兵的強悍騎兵。
同時在蒙古和南宋的長期對峙中,步人重甲也一直髮揮著強悍的防禦力,即使在和蒙古鐵騎的對抗中也不落下風,導致南宋整整扛了五十年,而同一時期的俄羅斯很早便被蒙古人征服了。
明朝山文甲
甲片如山狀,精緻好看
山文甲,一種至少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的典型中國式盔甲,但是興盛於明朝,因為外表華麗,是明朝高階武官常穿的盔甲。
山文甲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透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據說如果甲片製造精巧劃一的話,製成全甲甚至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而它也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清朝棉甲
輕便且防禦力還強
清朝的棉甲裡面裝有內襯的鐵片,外面使用銅釘進行固定,是一個複合甲。而棉甲是蒙古人的發明,明軍也很喜歡使用,到了清朝,就更是棉甲的天下。棉甲的優點是,非常輕便,而且相比鐵甲更耐腐蝕。
棉甲對火器的防禦力比較好,《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軍,每100名八旗軍和20名奴僕,擁有43支鳥槍,22門小炮,4輛盾車。並且從1648年就已經開始出全部鳥槍的鳥槍軍。
一般都認為八旗軍是靠騎射打敗明朝,其實從遼瀋大戰、松錦大戰等等關外大戰來看,清軍的火器使用水平和火器數量甚至是超過明軍的。八旗軍佇列槍戰對明軍幾乎是百分之百勝率。
很大原因就在於八旗鳥槍手也身披40斤棉甲,而明朝火槍手很少有盔甲,就特別喜歡搞三段射擊和遠距離射擊。八旗槍手有重甲,都是近距離所有人一起開火,那怕人數相等,實際殺傷力和火力都是起碼三倍於明軍。
在古代戰場上,士兵武器裝備的好壞直接影響戰爭的勝敗,所以為了取得勝利,國家必須要為士兵們準備良好的裝備。
於是,作為戰鬥時最主要的防禦裝備——盔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
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歷史上各朝代9大著名的盔甲:
商朝饕餮盔甲皮甲和青銅組合現在出土了許多商代的皮革盔甲和青銅頭盔,根據研究顯示,商朝的武士喜歡在自己盔甲的頭盔上紋上饕餮的紋路,因為饕餮是一種善於吞噬的兇獸,紋上這類紋路可以彰顯自己的兇悍。除此之外商代軍隊還喜歡佩戴饕餮樣式的面甲,因為這樣既保護了面部又震懾了敵人。
商朝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皮革製造技術十分發達,運用皮甲和青銅護身、青銅護手、護腿、青銅饕餮盔以及饕餮面甲的組合可以說是商朝的標準裝備。
商朝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皮革製造技術十分發達,運用皮甲和青銅護身、青銅護手、護腿、青銅饕餮盔以及饕餮面甲的組合可以說是商朝的標準裝備。
而商朝也運用這一隻裝備精良饕餮盔甲的軍隊,不斷開疆拓土,將前朝夏朝的領土擴大了幾乎兩倍,還多次打退戎狄的入侵,抓了不少胡人奴隸。
到了商朝末年,紂王仍然在外攻打夷方開疆拓土,不過由於頻繁發動戰爭,透支了商朝的國力,才讓周武王有了可乘之機,推翻了窮兵黷武的商朝。
戰國皮甲
甲片輕便,價格低且防禦力高
進入春秋戰國後,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且不斷升級,而青銅本身材質較軟,防禦力落後,製造成本高昂,各諸侯國開始追求價格低廉且防禦力較高的材料替代甲冑,因此皮甲的大規模應用就從此開始了。
運用生皮(動物身上活剝下的皮)原料,去脂去油、鹼鞣,簡而言之就是 “可以見水,不可見油”。成材後將皮片裁成相應的甲片大小,疊在一起膠合,用細薄的白絹捆緊,然後髹漆(這是中國古代一種技術,以漆塗物,可以讓物品更加堅固並且起到防腐作用),等油漆幹了之後再纏上白絹,最後再上漆。
有時會重複五六層,使得成型的甲片相當厚,防禦力變得相當不錯,能夠較好地應對當時的戰爭環境,相較青銅甲還有輕便、防潮、不會鏽蝕等優點。
後來,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更是向華人直觀展現了戰國皮甲不俗的防禦力。有專家專門復原了曾侯乙墓的皮甲,發現不僅用青銅兵器很難刺穿,而且對於鋼鐵兵器也有很強的防禦。這也是在戰國時代為什麼開始大量使用皮甲的原因,即使到了明朝,也還有軍隊在部分使用髹漆的皮甲。
秦國鐵甲
防禦力比皮甲更先進,更易修補
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裝置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皮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期楚軍仍以皮甲為主。
相比之下,當時秦國軍隊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俑出土的陶質模擬品看,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除此之外,在其他下級軍官的秦墓中也發現不少鐵製兵器。這說明秦朝能統一天下,不止是因為血勇尚武之風,更加是因為秦國的甲冑相比六國的甲冑更加的先進,才能席捲六國。
漢朝盆領鐵甲
它是盔甲中的“高領衫”
盆領鐵甲就是盔甲中的“高領衫”,能夠有效的保護脖子部位不被斬首。鐵盆領始行於漢朝,是在鐵甲的衣領上配有鐵盆形制的一圈”領子“來保護脖頸,為了配合盆領,有盆領的盔甲還配備了頭盔頓項(頓項,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圍在頭盔四周或後面,都會比較短小。
這類盔甲的防禦力可以說是極佳,有效保護了人體最柔軟致命部位的脖子不被斬斷,也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古人說的“一漢當五胡”,其實指的是一名身配環首利刀和身穿堅固鐵甲的漢人士兵,能吊打五個匈奴士兵。漢朝能大破匈奴也是靠的漢朝精湛的軍事科技帶來的。
南北朝“甲騎具裝”
古戰場上的重甲坦克
南北朝時期,軍隊的主力軍仍是騎兵,騎兵部隊的核心是騎兵和戰馬,而其都披裹著護甲為“甲騎具裝”。古人言“射人先射馬”,騎兵打仗喪失了戰馬,就難以馳騁疆場征戰殺敵,因此對戰馬施加防護裝具十分重要。而“具裝”就是戰馬所披的盔甲的名稱。
南北朝時代是中國“甲騎具裝”最輝煌的時代,因為有起碼五個胡人民族在中原地區進行爭霸,因此騎兵的發展非常迅速。
南北朝的“甲騎具裝”形制主要為鐵片扎甲,扎甲(甲片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刀劍難入)的好處就是便於替換和維修。非常適合那個時代胡人之間以及胡人和漢人之間的相互攻殺。
而南北朝甲騎具裝中最為有名的還是北魏鮮卑具裝,在歷史記載中,曾多次出現北魏王朝在一次戰役中出動上萬“甲騎具裝”的字樣。北魏王朝也用這支所向披靡的騎兵軍隊橫掃了整個北方。
唐朝明光鎧
大唐武力的象徵和強大標誌
明光鎧也並非唐朝獨有,早在三國時代曹魏曹植在他的《先帝賜臣鎧表》中記載有明光鎧。而明光鎧較早的參戰記錄是《周書·蔡祐傳》中如下的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
但是明光鎧甲的大規模運用,還是在唐朝。唐朝武將們身著明光鎧,在戰場上閃耀著奪目光芒,在那流矢紛飛的戰場,領軍的大唐將領身著光芒四射的明光鎧必定成為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但正是這種中華武將的英勇無畏,可以在那朝不保夕的戰場上給予士兵們以勇氣。
因此在唐朝時期,明光鎧也成為了大唐武力的象徵,也是唐朝強大的一種標誌。
宋朝步人甲
可任意加甲片數量,防禦力驚人
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幾乎可以護住全身,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為此,宋朝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盔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盔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盔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盔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盔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還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舉兵南侵,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由岳飛韓世忠等人率領的步人甲部隊,以長槍弓弩的重步兵為主密整合方陣,屢次擊敗了金兵的強悍騎兵。
同時在蒙古和南宋的長期對峙中,步人重甲也一直髮揮著強悍的防禦力,即使在和蒙古鐵騎的對抗中也不落下風,導致南宋整整扛了五十年,而同一時期的俄羅斯很早便被蒙古人征服了。
明朝山文甲
甲片如山狀,精緻好看
山文甲,一種至少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的典型中國式盔甲,但是興盛於明朝,因為外表華麗,是明朝高階武官常穿的盔甲。
山文甲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透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據說如果甲片製造精巧劃一的話,製成全甲甚至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而它也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清朝棉甲
輕便且防禦力還強
清朝的棉甲裡面裝有內襯的鐵片,外面使用銅釘進行固定,是一個複合甲。而棉甲是蒙古人的發明,明軍也很喜歡使用,到了清朝,就更是棉甲的天下。棉甲的優點是,非常輕便,而且相比鐵甲更耐腐蝕。
棉甲對火器的防禦力比較好,《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軍,每100名八旗軍和20名奴僕,擁有43支鳥槍,22門小炮,4輛盾車。並且從1648年就已經開始出全部鳥槍的鳥槍軍。
一般都認為八旗軍是靠騎射打敗明朝,其實從遼瀋大戰、松錦大戰等等關外大戰來看,清軍的火器使用水平和火器數量甚至是超過明軍的。八旗軍佇列槍戰對明軍幾乎是百分之百勝率。
很大原因就在於八旗鳥槍手也身披40斤棉甲,而明朝火槍手很少有盔甲,就特別喜歡搞三段射擊和遠距離射擊。八旗槍手有重甲,都是近距離所有人一起開火,那怕人數相等,實際殺傷力和火力都是起碼三倍於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