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風蕭瑟

    內觀文化(Vipassana Education )2010年由中國心理學家海明先生創立。海明認為:“內觀是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存在實相的方式,是超越身心所有模式獲得自在的存在過程。這整條道路,對於全宇宙普遍性的問題而言,是解脫心靈開啟智慧的鑽石途徑。”內觀文化是中華文明再次復興的朝霞,在寥廓時空中,預示著心靈解脫生命方成的自覺之道。內觀文化立足於心理學主體性認識論和方法論,即採用瞭如實觀察的方法並且注重其哲學範疇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這些範疇所包括的直接的宇宙內涵。內觀文化的價值在於釋放生命性,承載不同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路徑潛入生命智慧,使個體的生命修證和社會文明發展之間提出真正的解決方目錄

    宣告:詞條人人可編輯,建立、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內觀文化

    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2010年中國心理學家海明在內觀的基礎上提出了內觀文化,提倡由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存在實相的方式,認為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解脫心靈開啟智慧。

    中文名

    內觀文化

    外文名

    Vipassana

    發源地

    印度

    國內提出時間

    2010年

    基本概念

    內觀文化(Vipassana Education )2010年由中國心理學家海明先生創立。海明認為:“內觀是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存在實相的方式,是超越身心所有模式獲得自在的存在過程。這整條道路,對於全宇宙普遍性的問題而言,是解脫心靈開啟智慧的鑽石途徑。”內觀文化是中華文明再次復興的朝霞,在寥廓時空中,預示著心靈解脫生命方成的自覺之道。內觀文化立足於心理學主體性認識論和方法論,即採用瞭如實觀察的方法並且注重其哲學範疇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這些範疇所包括的直接的宇宙內涵。內觀文化的價值在於釋放生命性,承載不同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路徑潛入生命智慧,使個體的生命修證和社會文明發展之間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後,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

    創立者海明的生平

    海明先生"法於唯識"的學術方法,是現代哲學領域刪繁就簡的變革趨勢。合乎邏輯、注入靈性的繼續和發展.其中和海明探索求識和善於捕捉契機是分不開的。

  • 2 # 草莓愛唱歌

    儒家以為人生是經常的,所以宗旨在維持現狀,而不準料奇標異,因此人生無進化之可言,釋家見解,以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專求正覺,而抹煞現實之人生,因此學理與事實常相沖突,難以協調。道家見解,以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極端放任,而標榜清淨無為,以致末流陷於萎靡不振,頹廢自甘。袖家見解,以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現狀,推翻定律,打破環境,戰勝自然,以至思想與行為驚世而駭俗,非但儒、釋、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隸-種旗幟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難強同。認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趨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論不能不徹底,門經不能不辨別,旗幟不能不鮮明。否則,今後學者何所適從?先生說他本不反對儒釋道三教之宗旨,但不願聽神仙學術埋沒於彼三教之內,失其獨立之資格,甚至受被等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以故處處將其界限劃分明白,俾我中華特產,卓絕千古之神仙學術, 不致遭儒生之毀謗,僧侶之藐視,羽流之濫冒,方士之作偽,乩壇之亂真。 自漢明帝以來,一千八百七十餘車,佛教徒所給仙學界惡嘲謾罵之醜聲名,於茲刷盡。自金世宗以來,七百七十餘年,所給仙學界三教同源之說一旦揭開,豈不快哉!(《中華仙學·辨命歌》後按語) 先生在《眾妙居問答》一文中還說:自古學仙之入無不煉丹,此種人常隱藏於儒釋道三救牌名之下。試看《參同契》冠以“周易”’並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牽涉老子《道德經》如“大小無傷、虛心實腹、左右軍、休輕敵、他主我賓,穀神、玄牝、異名同出、恍惚杳冥、有無相入、歸根覆命、禍福倚伏”各等語,皆從《道德經》中脫化而出。後來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經》等書,又將佛教拉入仙學之內。漢朝至現代,此二千年間,遂成為有仙無學之局面。非真是無學,只因學仙者,以儒釋道三教之名辭與義理為掩護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開。務其實而諱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絕,釋教之毀謗。甚至於道教徒亦根據老莊“清靜無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學者流,弄得東家不收,西家不納,進退失措,左右為難。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輔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後方有具體的仙學可言。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樸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於個人修養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裡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 補充: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世界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於雲裡霧裡的事情,而要重視現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瞭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象所迷惑。 如果極而言之做一個簡單小結,則儒家比較重視一個人的行為規範,講的是社會的“遊戲規則”,道家比較重視方法,講的是“遊戲技巧”,釋家比較重視內在修養,講的是“大智慧”。總之,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研究儘管有一些差異,但總的都是提倡從研究自己開始,也就是從主觀、內部的修煉做起,然後進而研究社會和世界,使自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從這個基本精神來說,儒釋道三家三教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漿”,是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學問。 無吣ωō丕蓜 的感言: 謝謝。比較全面,這是在網上找的的吧。有的地方不是很詳細。謝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暑降溫的好辦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