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38656796472

    1、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白雲山白雲觀,又名白雲廟,位於佳縣城南的白雲山上,瀕臨黃河,蜿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裡白雲繚繞、松柏蒼鬱、廟宇林立,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素以關西名勝聞名於西北、華北等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觀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並擴建。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築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築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佈。經黃河灘頭登白雲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築為五龍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雲觀的主要建築,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雲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築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聖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嶽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聖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雲洞、真人洞等。

    白雲觀建築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觀內儲存有敘述道、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0餘幅。壁畫內容豐富,絢麗多彩,系古代陝北民間和明代鐵鐘、清代銅鐘等珍貴文物。1947年,毛澤東主席轉戰陝北來到佳縣,兩次登山賞景,並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產。白雲觀現已成為陝北獨特的旅遊勝地。

    2、淄博市博山區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博山區夏家莊鎮安上村,北靠東頂山,西有土嶺相圍,東是坡溝,南通村內。白雲觀始建於宋元年間,歷代皆有重修的記載。

    3、上海市白雲觀

    坐落於上海市上海市大境路259號,亦稱“海上白雲觀”,是道教著名宮觀。

    4、甘肅省臨夏白雲觀

    臨夏白雲觀坐落在甘肅省臨夏市鳳林路,是臨夏地區道教全真派重點宮觀之一。該觀歷史悠久,初為文昌觀,繼為文廟,再建文昌宮,後又增建白雲觀。

    白雲觀的前身文昌觀,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經歷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倫溝(今榆林溝)三清觀併入。三清觀,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揮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觀。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紀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編修《河州志》時,已改為道正司。明末道正司廢。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觀年久失修,殿堂零落,多已傾塌。知州王全臣主持,徙州衙西南之舊文廟於文昌觀,建大成殿於三清殿廢墟上,又建兩廡、戟門、泮池、欞星門、塞門、牌坊以及啟聖祠、明倫堂、名宦祠、鄉賢祠、文昌閣、四賢祠、莊毅公祠、學正署、學訓署等諸多建築。河州城內文廟街之名自此始。

    同治兵燹,三年(1864年)城破,文廟毀。十二年(1873年)兵禍息,知州潘效蘇主持,徙建文廟於城內東南隅(今為建國小學),所留舊址仍歸文昌觀。光緒十年(1884年)左右,知州周丕澧主持,重修文昌觀,更名文昌宮。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文昌宮後院新建呂祖(呂洞賓)殿,定名白雲觀。殿堂有匾曰“雲集山房”。至是,殿堂、兩廡、過廳、樓房,規模具備,形勢壯觀。呂祖殿北向,山門在前司街(今前進路);文昌宮、三清殿南向,山門在文廟街(今鳳林路)。北兩院,南三院,統屬白雲觀。

    1923年左右,增修白雲觀山門、戲臺。20世紀20年代,城內知名人士劉子翔、汪百川、魯桂舫等主持、捐資,重修呂祖殿及其兩廂。

    2003年6月21日,省宗教局落實宗教政策,發文批准開放臨夏白雲觀為道教活動場所。6月25日,市宗教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現已成立臨夏白雲觀管理委員會,正積極籌備殿堂建設事宜,為恢復白雲觀昔日雄姿而努力。2009年10月,臨夏白雲觀初步建成1860平方米的呂祖文昌大殿。現為臨夏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5、重慶市綦江白雲觀

    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石角鎮瀛山,隔綦河與古劍山遙遙相峙,最高峰馬腦山海拔1354米,白雲觀海拔1085米。

    明嘉靖31年洪都道士楊常符遍遊至此修建道觀,現已修復開放,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旺盛。

    白雲觀有石筍參天、南崖仙弈、洞天玉井、瓊枝連理、龍頭雲露、飛泉噴玉、梯步鳴琴和崖波雙鯉等景觀。有森林面積12396畝,植被覆蓋率90%,天神廟一帶有“原始森林”之稱。

    6、湖北省蘄春縣仙人臺白雲觀

    初名“仙人廬”,史雲“始於崑崙,源自泗流,奇峰異顛,逶迤曲折,地連吳頭楚尾,曠無人煙,為古揚州地界……”始建於晉永熙年間,因當時除真武殿為木石結構的建築外其餘皆是茅廬。唐時因受李唐皇族尊崇而全盛。當時殿宇林立,道侶雲集。一時成為鄂東南道教界影響最大的宮觀。及至殘唐五代時有名道劉五劉六兄弟在次修煉得道而改命仙人臺至今。劉五劉六時為後晉主石重貴之部將,因石重貴不願象父王石敬塘一樣對契丹人耶律德光(時為遼太宗)稱兒臣引起耶不滿而大舉揮兵進犯,石委派二劉領兵抗擊,由於兵力懸殊、國力空虛而大敗。後晉隨之易主,二劉看破紅塵遂遍尋名山修道,先奔武當山後赴仙人臺並在此苦修終成正道。宋時在對面香爐峰附近又陸續建起幾處佛教寺廟,形成佛道並存的格局,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之稱。時有鄉人劉某不詳生卒年代,傳其曾於君山遇得八仙之一的呂組純陽(呂洞賓),並隨其習靈龜吞吐之法而勤修不輟也位列仙班。劉及弟子們感激涕淋,在仙人臺興建呂祖觀一座(史稱新觀,現不存。該觀址現為仙人臺茶場辦公室),使仙人臺白雲觀在鄂東南宗教領域內的主要地位更加鞏固。

    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古人四犯蘄州,南宋太學生段朝立(湖北羅田東河人,今屬英山。)即聚眾前往地形險要、山勢高峻的仙人臺,在此屯兵甲、立柵堡,抗擊蒙古人。白雲觀成了義軍的據點。段朝立在跑馬崗操演兵馬,故此地也有軍山之說.受戰爭影響,仙人臺白雲觀損壞慘重。宗教活動幾乎停止。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極其尖銳,仙人臺白雲觀其名己鮮見於史料,僅從傳世的白雲觀志稍有記載。大明朝建立後,朱氏崇道日盛,明正統十年(1445)荊王朱瞻堈(明仁宗朱高熾第六子,朱元璋曾孫)置真武行宮於仙人臺,使仙人臺的香火日盛,名播九州。時有高道汪守真(陝西人)於仙人臺白雲觀側之道人溝的道人洞得道白日飛昇.汪致力於仙人臺白雲觀的建設與發展,開壇演教,弘揚道法,收集散佚的道教經籍,為仙人臺乃至蘄春道教界作出了無量功德。滿清王朝時受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影響,仙人臺白雲觀復又出現佛道並存的格局。康熙四十年,仙人臺白雲觀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現存真武石殿即為當時改建專案之一,石殿北面也建起三清殿等數處殿宇。乾隆四十八年又經過一次重修。光緒年間武當山太子坡十八大弟子下山弘道時,大弟子陳復來上北京白雲觀,胡復慶來到仙人臺白雲觀開壇,精心建設這一十方宮觀使仙人臺再度名聲鵲起……

    7、甘肅省蘭州白雲觀

    在甘肅省蘭州市雷壇河口黃河南岸。據陳鐮《白雲觀碑記》載,此觀始建於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道觀坐南面北,前臨黃河,原由東、中、西及後四部分建築組成,規模較大,各種殿堂、亭閣、迴廊、道舍等建築及整個佈局,皆具有明顯的清代建築風格,後屢遭破壞,今僅存三座大殿和鐘鼓樓閣及戲樓。為蘭州地區規模較大的道教全真十方叢林之一,現為甘肅省道教協會和蘭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8、河南省洛陽孟津白雲觀

    在孟津縣老城鄉東良村東南半公里許的邙嶺翠雲山北半坡上,是一座利用溝坡建成的有地面建築和窯洞的道觀。這裡景色秀美,北眺黃河,南瞻首陽山舜帝廟,東有伯夷、叔齊扣馬諫阻處,西有李密飲酒臺。白雲觀原有祖師殿、崇聖母殿、老君殿、玉皇大帝殿,解放後均拆除。1988年,附近的善男信女集資在原址上重建了玉皇殿,五明三暗,單簷歇山,琉璃瓦,紅門紅柱,在綠樹叢中十分耐看。東西依山崖鑿窯洞十餘孔,奉祀民間信仰諸神。山下原有九龍殿和盛唐寺,均毀。觀內散存有清代石碑數通。白雲觀每月初一、十五有廟會。

    9、北京市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始建於唐,為玄宗奉祀聖祖玄元皇帝——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頫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電磁爐1901w和2500w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