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縣誌

    新疆于田縣:中國最難到達村落!“死亡之海”腹地,消失2000餘年

    - 大漠尋夢 -

    最後的沙漠守望者

    “死亡之海”、“走進去,出不來”、“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這些形容都在昭示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人類不宜”。

    這是金庸的《白馬嘯西風》,是《東邪西毒》沙漠後面的沙漠,是《鬼吹燈》摸金校尉的精絕古國,是甯浩《無人區》往西的無人區。

    “死亡之海” BY 花瓣網

    達裡雅布依村 BY XXQ

    沙漠把他們生活著的達裡雅布依圍成了一座「孤島」,而他們卻悠然自得地把旁人眼中的「苦難生活」過成了「世外桃源」……

    //////////

    沙漠“母親”的嚴苛與饋贈

    這不得不說是一場生命臨界點上的驚心動魄。

    位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縱深238公里腹地的達裡雅布依,承載著沙漠給予這片土地最惡劣的生存環境,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隨時淹沒居所的流沙以及極度的乾旱。

    油畫般的克里雅河 BY 小貓的另一支眼

    然而,一條發源於崑崙山之北、緩緩流入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又重新喚起了這片土地的生機。

    這是克里雅河為大漠奉上的最後一塊綠洲長廊。在約5000米寬的綠洲帶上,隨著克里雅河漲落、變道帶來的河灘與窪地,孕育出參天不朽的胡楊,還有紅柳、蘆葦和駱駝刺等植被,野駱駝和狐狸等野生動物也時常穿梭其間。

    沙漠綠洲上的牧羊人 BY 趙來清

    同樣的,這片沙漠綠洲也受到了半定居、半遊牧克里雅人的青睞。在向當地克里雅人問起是何時遷居於此時,他們已經記不清了,說是幾百年前就來到此地。再向年輕一點兒的小孩詢問,他們也只會回答“世代居住在此”。

    克里雅人BY 網路

    只是,即便是這片聚落早在千百年前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我們卻晚至一個世紀前才摸索到它的“冰山一角”。

    //////////

    發現,達裡雅布依

    達裡雅布依是它的現代維語名字,漢譯過來又叫“大河沿”,取自「在克里雅河畔」的意思。

    在更早時,達裡雅布依叫做「通古斯巴孜特」,意為野豬吊死的地方。

    雖然達裡雅布依在19世紀才開始真正的被人知曉,然而它的歷史卻可以被追溯至秦漢以前。

    當克里雅河還尚未在沙漠中心斷流,當西漢的絲綢之路還尚未被張騫鑿通,當達裡雅布依還叫做「通古斯巴孜特」,途徑這片土地的「玉石之路」早已為此處帶來貿易繁榮。

    圓沙古城、喀拉墩古城等城市雛形在商貿頻繁的年代相繼而起,卻又隨著克里雅河的不斷改道與沙漠日益擴大,人們又紛紛棄城而去。

    然後,達裡雅布依卻消失在史書中,近2000年。

    1895年,享譽世界的瑞典籍西域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橫穿沙漠,曾對通古斯巴孜特作過考察。幾年後,Murano古城的發現,最終確立了斯文作為一個探險家的世界性聲譽。

    他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亞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曉在塔克拉瑪干這個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個小小的綠洲,而在這片綠洲上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

    斯文·赫定在新疆 BY 網路

    隨後,一些著名的探險家和學者也紛至沓來。除了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足跡外,也對周邊進行了考察挖掘,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完全可以說,通古斯巴孜特在國際上, 特別是地理、歷史、考古界的知名度絕不亞於Murano遺址、交河古城。

    直至上世紀50年代,于田縣政府才得知,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有這一支聚落的存在,便派出工作組前往考察。這才確定了達裡雅布依這一地名。

    達裡雅布依 BY 行者

    1989年,隨著達裡雅布依鄉的設立,下設派出所、醫院、學校等,這片神秘的土地才正式地融入現代文明的程序,而當地的克里雅人也開始由遊牧走向定居。

    //////////

    那群人,生活在“死亡之海”

    由於記載較少,時至今日,諸多學者專家們經過上百年的考察研究,依然對克里雅人的來歷與血統難有定論。生活於“世外”的克里雅人身上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社會各界對此莫衷一是。

    其實並非克里雅人刻意要避世而居,只是這條進入沙漠腹地之路實在難走。

    BY XXQ

    從於田縣城到村子的200餘公里路上,需要在沙丘上穿行,全程平均有9個高達40-50米的沙丘,大多數越野車只能望洋興嘆。加上季節性的河水流量變大,把前路堵死,有時只能重新返回縣城。

    去達裡雅布依的賓士車 BY 關東散人

    更不用說,在沒有地圖能夠順利指明方向的往年,大漠之中能辨識到回家路的,也只有克里雅人了。

    早年間,能順利進入達裡雅布依的,只有毛驢和駱駝,進出一趟至少需要半個月。

    快70歲的傳統牧羊人買提庫爾班便是以步行去縣城賣羊的來回時日,來計算著一生的時間。

    買提庫爾班 BY 新紀實

    買提庫爾班老人從十歲開始放羊,即使如今已有了卡車運送,他卻依然固執地步行200多公里路,趕著羊群去城裡賣。

    在看不見邊際的大漠上,從太陽昇起到夜幕降臨,又從夜晚浩瀚的星空到正午的藍天白雲,庫爾班老人耗時10天的賣羊之路,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著這樣的光景。

    買提庫爾班牧羊 BY 新紀實

    由於沙漠乾旱,沙塵亂走,本源於雪山的克里雅河流至達裡雅布依時,已是渾濁且有鹹味,因此克里雅人鮮有耕種者,大多是以放牧為生。

    除此之外,便是在紅柳樹根下挖大芸了。

    大芸是一種極為名貴的中藥材,一袋大芸能在於田縣賣上近50塊錢。雙眼失明的牙克甫依挖起大芸來,要比其他人更賣力些。從早到晚,一雙粗糙的雙手在沙土中不停摸索,每每生怕大芸被挖光了。

    牙克甫依背影 BY 新紀實

    他說,自己雙目失明幹不了其他工作,生怕大芸被挖光,也怕上小學的小女兒沒長大自己就不在了。

    即便牙克甫依隱隱有這樣的擔憂,但面對著祖輩世居的大漠生活,他依然如同許多克里雅人一樣,有著天生的悠然自得與積極浪漫。

    在達裡雅布依,克里雅人大多沿河分散而居,一家與一家之間少則距離幾公里,遠則能有十幾公里。

    BY 趙清來

    曾有人問過他們,為什麼如此嚴峻的環境之下還要相隔甚遠?克里雅人卻回答“習慣”。

    然而,性好離群索居的克里雅人卻在喜事上有著無比的熱情。每逢家有喜事,譬如結婚,便會提前幾個月派出家中男子,騎著毛驢走上數百公里的路途去通知全村的人。

    BY 湖光秋水

    若遇上婚事當天,本來只有幾個人生活的,用紅柳圍起來的小庭院,能擠上四五百號人,差不多是全村的1/4,熱熱鬧鬧地按著習俗慶祝上一段時間。

    外界看來嚴峻的生態環境,卻沒有為克里雅人帶來「苦難的生活」。反而在這片荒涼單調的土地上,找不到危險與恐懼,家家夜不閉戶,和睦相處,一切都是文明社會難以企及的簡單祥和。

    //////////

    遷移?還是堅守?

    只是,每一位居住在達裡雅布依的克里雅人,都終將要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遷移,還是堅守?

    隨著如今新農村建設打造得如火如荼,克里雅人依然住在紅柳枝編織牆體,厚蘆葦當屋頂的房子裡,顯得與外界“格格不入”。

    BY 丁丁歷險記

    抽水機的時常損壞,孩子的教育跟不上,醫療保障相對較弱,與外界難以溝通……都是克里雅人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再加上沙漠綠洲脆弱的生態環境,很難再去承受進一步的破壞,當地政府為他們搭建了安置房,遷移的必要已經擺在面前。

    BY 網路

    只是,克里雅人依舊不願意離開這片故土。這片土地給予他們的溫暖,就像是達裡雅布依鄉的傳統美食“庫麥其餅”一樣親切。用滾燙的沙子燙熟後食用,還帶著故土母親的味道。

    庫麥其餅 BY 光影

    克里雅人的回答,或許就像《最後的沙漠守望者》紀錄片裡牙克甫依的回答一樣:我不願拋下這片父母長眠的土地。

    只是,只是……

    -END-

    文 編輯 丨新小志

    參考:《神秘的達裡雅布依》等

  • 2 # 日日悅讀

    塔克拉瑪干,被古人描述為“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綠”的“死亡之海”。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大漠腹地,卻有一塊美麗綠洲——達裡雅布依,這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村落,其“地盤”甚至超過南太平洋島國馬爾地夫。村民們以放牧為生,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這裡不僅鳥語花香,風景如畫,且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儼然一個現代版桃花源。有人稱“這是上帝撫摸過的地方”!

    “死海”腹地的仙境

    曾熱播的一部電視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一下子讓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火”了一把。據說大漠裡有一個遠離塵世的村落,那裡是個“世外桃源”,村民們過著刀耕火種般的生活,還有人說那裡湖波盪漾,鳥獸成群,宛然一人間仙境。難道這一切都是真的?

    傳說中的這個神秘之地名叫達裡雅布依,別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卻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村落。它位於南疆于田縣正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縱深245公里處,距烏魯木齊1600多公里。

    崑崙之北,克里雅河緩緩向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流去,形成一條東西寬9~15公里,南北長約335公里的綠色走廊,達裡雅布依就在這裡。 據說約400多年前,當地牧人放牧沿克里雅河順流而下,一直走到河的盡頭,就在那裡定居下來。早晨8點,我們一幫汽車發燒友開著坐沙漠越野車從縣城出發,此時此刻,又大又圓的月亮依然不捨地掛在克里雅河西岸的天空上。不久,東邊的太陽慢慢升起,一幅幅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次第掠過……

    沿克里雅河向北行進約40公里,便進入了塔克拉瑪干。車內播放的音樂是喜多郎的《絲綢之路》。一路上是連綿不斷的沙丘,給人一種恍若時空停滯的感覺。後來,沙丘越來越大,路面越來越鬆軟。車在間隙小的沙丘間穿行、騰飛,猶如一葉小舟經受大洋中的驚濤駭浪。方向盤得左右不停地轉動,非常刺激。

    這裡的流動沙丘面積很大,高度一般在一二十米到一兩百米不等。金色沙丘型別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棲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此刻,翻越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沙丘,看“日照金山紅”真有說不出的詩情畫意。難怪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說,沙漠是浪漫、迷人的,就連情人荷西都願意在大漠裡為她種玫瑰花呢!

    唐代高僧法印曾在《大唐西域記》裡,把塔克拉瑪干沙漠描述述為“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綠”的“死亡之海”,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沿途在大漠深處的克里雅河兩岸,我們竟看到了美麗的綠色風景。因為汛期河水漫流,為兩岸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這裡生長有大面積胡楊、檉柳和蘆葦等。

    據考古發現,漢唐時“絲綢之路”的南道就是由達裡雅布依透過,因此這裡保留下很多古人的光輝遺蹟,如著名的有喀拉墩、馬堅裡克、丹丹烏里克和圓沙古城等。

    達裡雅布依是克里雅河為大漠貢獻出的最後一塊綠洲長廊,在約5000米寬的綠洲帶上,河灣、窪地與河灘地眾多。有濃廕庇日、芳草繁茂、古木參天的胡楊林、紅柳、蘆葦、駱駝刺等植被,形成達裡雅布依綠洲。時有鵝喉羚、塔里木兔、沙鼠等野生動物的身影出沒,大杜鵑、百靈、啄木鳥和喜鵲,更是穿梭在婆娑的紅柳枝間,發出清悅的啼叫。

    據說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野駱駝、野豬和馬鹿等大型野生動物;這裡仰首是連天的胡楊,低首則是漫漫蘆葦……堪稱“死海”腹地的人間仙境。看到這如畫美景,彷彿海市蜃樓,讓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國內最後的“原始村落”

    達裡雅布依南北長250多公里、東西寬90多公里,現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村落,其“地盤”甚至超過南太平洋島國馬爾地夫。據稱全鄉不足400戶人家,人口僅2000多,真可謂地廣人稀。他們主要是依河而居,在茂密的胡楊林中,世代生存,且居住非常分散,一家與一家居住距離近的幾公里,最遠的可達到幾十公里。

    別看達裡雅布依在國內鮮為人知,在西方考古界和地理學界卻大名鼎鼎。原來,1895年,瑞典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對南疆進行考察。當時,太陽的炙熱和眼前的漫漫黃沙,使這個歐洲人早已迷失方向。就在他快要放棄的時候,眼前出現了一片鬱鬱蔥蔥的胡楊林,慢慢地又看到成群的野駱駝在奔跑,還有野豬,據說當時達裡雅布依有158名牧人在這裡放牧,根據斯文赫定的觀察,這些人“各自都不相往來,政府的權力也達不到他們。他們生活在一個和外界不相通的沙漠小島上,成為半野人”。

    幾年後,因發現Murano古城使其享譽世界。斯文赫定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亞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曉在號稱“死亡之海”的大漠中心,竟然有這麼一個“桃源”之地。

    據維吾爾族嚮導介紹,達裡雅布依人之所以過著封閉的生活,緣於進去的路實在太難走。從於田縣到這裡,其中210公里在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全程共有9個平均高度40~50米的沙丘,這讓許多最高檔的越野車紛紛敗下陣來,早年進入達裡雅布依全憑駱駝和毛驢車,進出一趟需要騎駱駝都至少要半個月。

    由於達裡雅布依胡楊和紅柳遍生,因此當地人的生活都和這兩種樹木密不可分。他們只選擇在胡楊林蔭下安家,房子是由胡楊、紅柳枝排扎而成。先做好地基,然後用胡楊枝幹做成支架,用紅柳枝編織成牆體,再將和好的泥巴糊抹上去,屋頂鋪以較厚的蘆葦,房門則是由一棵粗大的胡楊木挖空而成。

    有趣的是,所有的克里雅人都將火種視作生命,他們至今保留了古老的拜火教習俗。這些大漠的子民都非常清楚,一旦火種熄滅,沙漠就成為死地。所以,無論你走進哪家克里雅人的屋子,首先就會看到一種他們獨創的火塘——在屋內的平地上挖一個低於地面的方坑。這種火塘雖然看上去很簡陋,但卻可以有效地保證火焰不停燃燒。從古至今,他們無論將家搬到哪裡,必須帶走的一定是火種。據說,有些家世古老的克里雅人,已經將祖傳的火種儲存了400年沒有熄滅……

    這個“原始村落”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我們來到一戶人家,環顧房屋內很少有多餘的擺設,他們以胡楊木和粘土壘成三四十釐米的高臺,再鋪上地毯,便是床了。所謂廚房,只是在房屋中間刨挖一個坑當做爐灶,用來燒水做飯,並沒有灶臺或爐子。

    當地人的飲食也較為簡單,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庫麥琪”,此外還有清燉羊肉、抓飯等。“庫麥琪”是用小麥粉做成的麵餅,先和好面,不用發酵,攤成圓形,裡面也可放入羊肉、洋蔥餡,再埋入燒熱的炭灰中烘烤,烤熟以後拿出,將其表面灰土吹乾擦淨,就可食用,口感非常好!其做法也很古樸,不用任何炊具。好玩的是,這種麵餅大得出奇,如鍋蓋一般,有的甚至一二十公斤重。

    有貴客時,克里雅人便宰羊款待。他們平時基本以肉為主食,在這樣乾旱貧瘠的土地上,蔬菜很難生長,因此,對於克里雅人來說,吃一回西紅柿、黃瓜之類的新鮮蔬菜真是一件有點奢侈的事情。容易吃到的大概也只有洋蔥、胡蘿蔔、大蒜這些。

    村裡人非常好客,房主人不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專門殺了一隻大山羊。午飯紮實而美味:清燉羊肉、“庫麥琪”,還有藥茶。

    路不拾遺的“世外桃源”

    據說外來人在達裡雅布依是沒辦法生存的,當地人之所以能夠在沙漠深處生存下來,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生存環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經這裡,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床底部約2米的地方仍有豐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楊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場,也為人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能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

    也許是與世隔絕,這裡仍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及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感情。比如克里雅人沒有鎖門的習慣,路不拾遺的風俗自然而然地代代沿襲,來了過路人,即使主人不在,也可以自己進屋動手燒水做飯,吃飽喝足後出門再繼續行路。

    無論參加什麼儀式,大家的穿戴都會相對講究。每逢嫁娶,都是村子裡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來幫忙,不分彼此。婚禮當天,新娘端坐在喜帳中,等待著即將到來迎娶的新郎。這時參加婚禮的人們坐在土炕上,等待主人的安排。婚禮上,男方的小夥們抬著新娘,圍著她的家轉一圈後再回到家裡,這一儀式叫做“民卡”。寓意著對孃家的依依不捨。女人們在婚禮場上圍著案板切胡蘿蔔,男人們圍著一大口鍋燉羊肉準備做手抓飯。

    居住在這裡的克里雅人究竟從何而來又來自哪個朝代?對於他們的歷史沒有任何記載,便以河流為名稱“克里雅人”。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羅布泊人西遷的後裔;另外一種說法是藏族人的子孫;還有專家認為:他們是古丁零人的血脈,但無論哪種說法至今都無定論。但在民族劃分中,這些帶著神秘光環的克里雅人還是被歸為了維吾爾族的一支。

    在服飾上,男性中老年人多穿黑色袷袢,冬夏戴黑色高筒羊皮帽。女性穿戴也很獨特,尤其是中年婦女,頭戴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狀似杯盞,直徑不足10釐米,被稱之為“坦力拜克”的頭飾。這種小花帽作為當地女子獨特的頭飾,聞名於世。帽頂部用彩色綢緞做面,下沿用羊羔皮做成,做工十分講究,她們把帽子用針別在頭巾的右側,近看似帽,遠看宛如一朵花,樣子十分別致。克里雅河流域女性的小花帽,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在重大禮儀場合,還常可以看到身穿“七箭服”的婦女,這套服飾維吾爾語叫“派裡間”,是沿襲古代狩獵人穿著的獵裝而縫製的,胸前兩側帶尖頭的7條天藍色綴飾,原為獵人的箭袋符號,後來漸漸演繹成衣服上的裝飾圖案,所以也叫“箭服”。這些奇特的服飾是怎麼由來的,現在也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克里雅地區多種宗教文化交織的產物。這種奇特的服飾塑造了克里雅女人的典雅、高貴和神秘。

    克里雅人世世代代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孩子們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大人們帶著暖人心田的微笑。天很藍、雲很淡。藍天白雲下一張張熱情的臉和一雙雙純樸的眼,竟讓我有種置身世外的感覺。

    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村民們的微笑足以代表一切,姑娘們在送我們離開時,會趴在門框上偷偷以目相送。日出和日落,紅彤彤的太陽落在塔里木沙漠圍駐的小村,一派典型的“長河落日圓”。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梭羅的“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若誠懇,他生活的地方,正是那個“遙遠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粉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