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老子的道德思想是揭示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可為不可為,做正確的選擇,不違背自然規律。而孔子思想更注重人的主動進取,透過學習,逐漸提高層次,學而優則仕,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兩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 2 # 三乃成章

    孔儒:人倫第一!老道:天倫第一!人倫以損不足奉有餘,天倫以損有餘奉不足!二者不是互相對立,而是互相補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 3 # 尚作華

    從真理的角度,都是從真理而生,表達真理服務大眾的著眼點不同。

    從芸芸大眾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兩門學問與派別,有些觀點還似乎有對立,這是肉眼凡胎的凡俗的看法。

  • 4 # 時代傻瓜李博士

    最大的區別:老子的思想是哲學思想;孔老二的思想是維護統冶者利益的社會思想。

    最大的對立:老子希望統治者的行為要符合自然之道,而孔老二則要求人們都要服從統治者的統治。

  • 5 # 0影士

    三皇五帝的傳承

    體現在治國理政、為人處事方面叫儒學

    後世整理成文字有禮記、大學、中庸等等

    體現在超脫世俗悟道了道度厄保國救厄方面叫道家,後世整理成文字有道德經、陰符經等等

    體現在治病救人方面叫中醫醫道之術,後人整理成文叫本草丶黃帝內經糸列。

    以上三方面為主流炎黃傳統文化

    另外還有兵法、音樂、風水、等等皆源於易經

  • 6 # 一介布衣411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道家,道家思想通天徹地的天道思想,道德經全篇都在說天道和人道的關係,老子沒說人道不好,老子只是認為天道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更好,如果事物都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順序發展,就沒有必須去認為干涉,有的時候拔苗助長反而不是好事。

    道德經說的天道就是道家的核心,人道就是儒家和法家的核心,道為儒之首,儒為道之末。道是形而上的學問,儒法是形而下的辦法,如果道家是思想指導,儒家法家都是行動指南。

    中華民族是最早進入農耕社會的民族,在早期人口不多,土地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君王和聖人洩露天機指導生產,人民男耕女織,其樂融融。

    因為最早通曉曆法,最早學會利用土地,最早過定居生活,中華民族新來人口大爆炸,土地資源匱乏引起爭奪,就導致人心不古。

    因為資源不足道家的無為而治適應不了歷史的發展,君王和聖人就以天道定人道,以天倫定人倫,儒家就應運而生了。

  • 7 # 泊特飛

    這個宇宙中只有一個理,那個理就是道,釋迦牟尼稱他是佛。這東西無善無惡,無高無底,無上無下,無尊無卑,無前無後。

    但是你想了解這個東西,你可以用孔子教的方法,也可以用老子的道德經,也可以用易經,也可以用佛家經典掌握他。用他們的學說都可以掌握這唯一真理,所以沒什麼區別,都一樣

  • 8 # 吳俊耿854

    無為而治不太符合現實的要求!這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自私的,原始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一旦遭遇災難將難以生存!

  • 9 # 老賀故事

    道家和儒家有什麼不同?諸子百家是很多家,但主要的是道家、法家、儒家。不管什麼家,只要脫離實用價值,就會變得一文不名。人類社會在具體的實踐中,都對道家、法家、儒家提供了各自的問題所在與發展前景。但雖然諸子百家都同宗同源,但卻也相愛相殺。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道家”的“道”,說的是天之道。也就是萬物的始源,萬理的始源,造化的始源。遵守“道家”的“道”是常德,上德。而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的“道”,說的是人之道。也就是人倫綱常,在孔子是仁,在孟子是義,在荀子,仁義皆不可得,不得已化性起偽。遵守儒家的“道”,是下德。其實法家和道家主要關係是黃老之術和法家關係,比如法家代表人物慎到就曾經學過黃老之術。再比如法家的大成者韓非子也經常研究老子、解讀老子,著有《解老》和《喻老》兩篇,直接說明自己的法家思想是源於道家,並且大量引用老子的思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兩家是相通的。老子和孔子做為道家和儒家的鼻祖,並且同處春秋時期,兩人還認識,孔子特意拜訪過老子。但春秋不是華夏文明之源頭,現在比較公認的是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都源於易經,兩家也都認可易經,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說“道”不是春秋時期之首創,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早就有道的說法。那先看一看道家是怎麼說的。老子在他唯一留給後人的《道德經》中開篇就說“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萬物混成,先天生地,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表明不是平時人們認為的道,因為老子不知“以為天下母”的本源叫什麼名字,老子免強給啟個名字叫做“道”。因此可以說道家所說的道是與教義裡的“道”是有區別的,道家的道是老子首創。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而從這句話中,又可以看出與儒家孔子所認為的道又有一致的地方。因為周易的《易傳》傳說是孔子寫的,即使易傳不都是孔子所寫,至少寫一部分,這點史學界是沒有爭議的。而易傳恰恰對道就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劃分。如果孔子不認可在《易傳》中就不會存在這種說法。應該說在記載孔子語言的儒家經典中,孔子很少提到道,在《倫語.述而》中孔子說“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中庸》中孔子倒是多處談到過道,但是,什麼是道,沒發現孔子親自定義過,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懂道。在《中庸》中子思在開篇倒是對儒家的道有闡發:“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之謂教。”按子思的說法,人的本性中存有天命,人按其本性而不受後天影響的行為就是道。他的意思,人的天性就是道,他在《中庸》第十二章就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君子之道,造端之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看明白了嗎?在儒家看來,小到夫婦之事是道,及至天地之變化是道。從道家之道到儒家之道,是一個過程,其轉變,大致在周朝以後,在那個時期,社會失去道德,不得已要以禮教立人之道,人倫之道,以匡正社會。儒家的“道”講的是人法天的“人道”,實際上還是敝於天而無道的。後人根據天道的上道與儒家的下道相比較,結論上認為兩道是截然不同的,兩道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不同的。道家之道與儒家之道本質的區別在於追求目標不同,道家講人隨天性,順其自然,忘我而達到無為無不為之境地;儒家以德以仁治天下,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點講德治和仁治,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從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存在相當大的對立成分。

  • 10 # 有德司契

    當然是對立的。由於具有全息宇宙觀的老子已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萬物(其中包括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就是“道”,其規律與規則也是“道”(即“大道汛兮 ,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而“天道”治理萬物的模式,就是無為法治的模式。

    正因此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及“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以及“為無為,則無不治。”即主張“人道”(即治國之道)應效法於“天道”,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地瞎折騰亂主宰,這樣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

    因此,老子堅決反對一切主觀有為的人治主張,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儒家以“克己復禮為仁”的人治主張(實為復辟毫無平等與“道”可言的封建專制的禮制)。如其“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即是認為以禮制制度治國,必導致虛偽狡詐的盛行,並是社會動亂不止的罪魁禍首。

    中國歷史也已充分證明,儒教就是封建專制者們欺壓百姓愚弄人民的幫兇,更是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罪魁禍首。

    總之,老子《道德經》就是一本主張以“道”為模式立世處世及治世的寶典。

  • 11 # 吳山野士

    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之上的。道家思想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上的。他們不對立。只是視界不同。

    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之上的。所以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相親相愛是仁字之正規化。天地仁愛有了人;父母仁愛有了我;我與我的外在仁愛,我將擁有一個屬於我自己的世界。有怎麼樣的仁愛,便有怎麼樣的人生。貧窮富有皆因仁愛不同。假如你愛錢財,你的愛能讓錢財也愛你的時候,錢財圍著你轉,你還會受窮嗎?假如你不愛錢財,錢財也不愛你,錢財紛紛離你而去的時候,你還會富有嗎?仁愛是我們的人類的立身之道。也是人類的普世價值。為自己愛的與愛自己的去擔當責任奉獻自己是人生最榮耀的時刻。

    道家思想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上的。所以道家思想的中心在於得道。得道了便能成仙。仙人是沒有俗人思維的,是不須要與凡人相處的。所以也不在乎凡人的榮耀,只在乎能否把握道的玄機讓自己隨心所欲。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假如道家儒家看不對眼,那麼:

    在道家眼裡:儒家不過是凡夫俗子。

    而在儒家眼裡:道家虛幻不切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軍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