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東莞,出身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1、出關之前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為人好談兵,好為大言。明遺民張岱《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說其:“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天啟二年(1622年),監察御史江日彩上疏舉薦, 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臣向過府城,扣其胸藏,雖曰清廉之令,實具登壇之才,且厚自期許,非涉漫談。其交結可當一臂者,聞尚多人。今見覲於輦轂下。樞部召而試之,倘臣言不虛,即破格議用,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 同年,袁崇煥單騎深入遼東敵後,備陳關上形勢和方略,請兵御守山海關。二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職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為兵部僉事,監軍山海。
2、請築寧遠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王在晉經略遼東,四月有駐守北山的湖廣士兵潰逃,袁崇煥殺數人乃定。六月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往中前所,監參將周守廉,遊擊左鋪,經理前屯衛事務。袁崇煥當夜出發,夜行荊棘老虎、豹狼中,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三朝遼事實錄》)。王在晉甚為倚重,題請升其為寧前兵備僉事。王在晉當時商議在八里鋪築山海重關,袁崇煥以為不妥,力爭。朝廷命大學士孫承宗親往視察,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抵山海關,駁回了山海重關之請。孫承宗召集關內外眾臣公議,閻鳴泰主守覺華,袁崇煥主守寧遠。孫承宗實地考察後,認為寧遠乃山海天然重關,聽從袁崇煥之議。八月,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王在晉調南兵部尚書。閻鳴泰升任巡撫遼東,袁崇煥調永平道。九月,孫承宗抵關。十二月,閻鳴泰令袁崇煥稽核兵數,袁崇煥私斬小校(《明史本傳》,《三朝遼事實錄》中記其殺二人)至軍營幾乎譁變。孫承宗怒其以以監軍專殺,袁崇煥請罪。天啟三年(1623年)春,孫承宗令袁崇煥撫哈刺慎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鋪至寧遠,收復二百七十里(《孫承宗年譜》)。孫承宗初令祖大壽築寧遠城,九月又令袁崇煥和滿桂前往,袁崇煥定城規模,令祖大壽等督建城。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竣工,逐成關外重鎮。天啟四年(1624年)春,孫承宗上疏言“寧遠可戰可守”,有說“願用崇煥指殫力瘁心以急公”不願用“腰纏十萬之逋臣,閉門頌經之孱膽”,帝聽之。九月,袁崇煥馬世龍等攜兵一萬兩千巡邊廣寧,敘勞進兵備副使,繼又升至右參政。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遣兵分駐錦州松山杏山等城,同年,因柳河之戰,孫承宗屢次遭參,請辭。十月,兵部尚書高第經略遼東。
3.寧遠大戰高第上任後,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力主盡撤寧錦之兵于山海關。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給:袁崇煥力拒,金啟倧書曰“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袁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高第不聽,仍令馬世龍撤寧、前二城之兵。(《孫承宗年譜》),袁崇煥說“我為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必不去”高第只得盡撤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淩河等處兵馬,棄糧粟盡十萬餘石。十二月,袁崇煥升任按察使,仍主事寧前。(《孫承宗年譜》)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後金兵渡遼河。右屯守將周守廉逃,松山等處守將左輔亦燒燬糧儲廬舍而退。(《東華全錄》)。袁崇煥聞之,與副將滿桂,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集將士誓守寧遠。令中左所都司陳兆闌和都司徐敷奏率兵入城,左輔朱梅為外援。(《三朝遼事實錄》)。又傳令通知前屯趙率教,山海關養麟又寧遠之潰兵皆戰。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至寧遠,努爾哈赤自稱率軍三十萬,必破此城,令袁崇煥投降。袁崇煥答曰:“來兵稱三十萬虛也,約有十三萬。吾修治寧遠決守以死豈肯降耳”(《東華錄》大清國史館修)。後金攻城,袁崇煥等寧遠守軍以火器拒之,寧遠通判金啟倧也因點炮自燃,為國捐軀。打傷後金遊擊守備各二人,死五百餘人(《東華全錄》大清國史館修),後金連攻打兩日不下,退兵寧遠圍解。後金攻打寧遠不下,分別略覺華,島上參將金冠等七千水兵抗擊殉國,七千商民被屠殺。後金焚燬覺華島糧料八萬石,船兩千只。 工部左侍郎崔呈秀彈劾高第等失援,楊麟削職,高第準其辭職還鄉。王之臣代替高第督師遼東。(《國榷》)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七日,復設遼東巡撫,袁崇煥為之。敘功,加袁崇煥兵部右侍郎,蔭千戶。袁崇煥三疏辭之,不許。
4.巡撫遼東時值滿桂趙率教交惡,袁崇煥五月上疏請調滿桂,王之臣以為不妥,以滿桂勇猛調其任為山海關總兵,袁崇煥不認可,逐經撫不和。經過朝廷調停,袁崇煥和王之臣分權,袁崇煥主關外,王之臣主關內。袁崇煥認錯,並復請滿桂調任山海關。(《兩朝從信錄》)八月,後金努爾哈赤因被袁崇煥在寧遠城下一炮轟死,挽救了明朝的滅亡。袁崇煥未經朝廷允許,私自派使者弔唁努爾哈赤。後金皇太極趁機遣使回覆,謀求議和。袁崇煥奏報朝廷主以和緩之建錦州大小淩河諸城。遼東經略王之臣主張派遣使者非計,應回絕和議。王之臣奏疏:“年來奴酋求和於西虜(蒙古),而西虜不從;屈服於北韓,而北韓不受。一旦議和,彼必離心,是益敵以自孤也!近日,都官過通令處,虜鞭其背雲:‘汝漢人全無腦子…… 喇嘛替他弔孝求和,反倒教別人與他為仇,我等不如也投順罷了。’”。(《兩朝從信錄》)。御史智鋌言,督撫意見各異,恐誤邊事(《國榷》)。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召回王之臣,關內關外之事盡付袁崇煥便宜行事(《三朝遼事史錄》)。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極一面遣使與袁崇煥議和,一面傾國起八萬大軍(《三朝遼事實錄》作八萬,《八旗通志》無兵力數字記載,北韓實錄稱約4、5萬)後金軍渡過鴨綠江,進攻北韓,史稱之役。(《東華全錄》),十四日,克義州,分兵攻打毛文龍東江鐵山部。毛文龍遁入雲從島(《三朝遼事實錄》)。北韓和毛文龍告急,朝廷命袁崇煥發兵援助,並揀輕兵搗巢,袁崇煥上疏無虛可搗“頃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而虎酋新並粆花,意殊區測,都令、塞令(敖漢部酋塞臣卓禮克圖)新通於奴而仇於我,萬一我兵正道以東,奴暗以輕騎北出而襲我關寧,此時救人耶,抑自救耶?”並以正在修築大小淩河諸城,不可間斷為由拒絕執行支援。僅派徐璉率水兵千人援東江,派趙率教朱梅率領九千人至三岔河牽制。而北韓已經和後金達和,趙率教等人兵回。自此,北韓對後金封鎖破產。
5.寧錦之戰天啟七年(1627年)四月初八,皇太極遣使者責怪其趁建修築不願講和。時錦州城已修築完成,大小淩河尚未完工。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後金軍過大淩河。駐大淩河城版軍無城可守,退至錦州。(《東華錄》)後金直抵錦州。錦州城內總兵趙率教一面固守城池,一面派使者河後金和談緩兵待援。皇太極書致趙率教令其降。趙率教答曰,“城可攻不可說”十二日,後金攻打錦州城西,趙率教調兵遣將,火器齊發,後金不下,退後五里,遣人回去搬兵。(《東華錄》)同時,袁崇煥遞書於趙率教,以“城中火器兵馬俱備,必不能克”為由拒絕援救(《袁督師遺集》)。袁崇煥令王喇嘛督蒙古各部揚旗於錦州各處,水師東出牽制。滿桂祖大壽馬世祿出兵援助錦州。(《兩朝從信錄》)是值滿桂駐前屯,率領祖大壽馬世祿領兵一萬出援。十六日在爪籬山與後金遭遇,小規模接觸戰後,明死六十餘人,重傷三十人,後金傷亡相當。滿桂退回至寧遠城外。(《兩朝從信錄》)。二十五日,後金援兵至,二十八日,皇太極率軍攻打寧遠,和滿桂馬世祿野戰於寧遠城外,滿桂身中數箭,馬世祿戰馬亦被箭傷。後金則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亦受創。(《東華錄》),袁崇煥臨城令分路進殺,後金軍退(《兩朝從信錄》)。同一天,趙率教從錦州城殺出,與後金留守軍隊大戰,小勝後退回,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清太宗實錄》)二十九日,後金從寧遠撤回,六月四日再攻打錦州,攻城不下,死傷眾多。當夜,皇太極以天熱士兵難耐為由撤兵。袁崇煥以不援錦州,行事保守等原因受到彈劾而辭職。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東莞,出身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1、出關之前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為人好談兵,好為大言。明遺民張岱《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說其:“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天啟二年(1622年),監察御史江日彩上疏舉薦, 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臣向過府城,扣其胸藏,雖曰清廉之令,實具登壇之才,且厚自期許,非涉漫談。其交結可當一臂者,聞尚多人。今見覲於輦轂下。樞部召而試之,倘臣言不虛,即破格議用,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 同年,袁崇煥單騎深入遼東敵後,備陳關上形勢和方略,請兵御守山海關。二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職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為兵部僉事,監軍山海。
2、請築寧遠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王在晉經略遼東,四月有駐守北山的湖廣士兵潰逃,袁崇煥殺數人乃定。六月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往中前所,監參將周守廉,遊擊左鋪,經理前屯衛事務。袁崇煥當夜出發,夜行荊棘老虎、豹狼中,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三朝遼事實錄》)。王在晉甚為倚重,題請升其為寧前兵備僉事。王在晉當時商議在八里鋪築山海重關,袁崇煥以為不妥,力爭。朝廷命大學士孫承宗親往視察,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抵山海關,駁回了山海重關之請。孫承宗召集關內外眾臣公議,閻鳴泰主守覺華,袁崇煥主守寧遠。孫承宗實地考察後,認為寧遠乃山海天然重關,聽從袁崇煥之議。八月,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王在晉調南兵部尚書。閻鳴泰升任巡撫遼東,袁崇煥調永平道。九月,孫承宗抵關。十二月,閻鳴泰令袁崇煥稽核兵數,袁崇煥私斬小校(《明史本傳》,《三朝遼事實錄》中記其殺二人)至軍營幾乎譁變。孫承宗怒其以以監軍專殺,袁崇煥請罪。天啟三年(1623年)春,孫承宗令袁崇煥撫哈刺慎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鋪至寧遠,收復二百七十里(《孫承宗年譜》)。孫承宗初令祖大壽築寧遠城,九月又令袁崇煥和滿桂前往,袁崇煥定城規模,令祖大壽等督建城。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竣工,逐成關外重鎮。天啟四年(1624年)春,孫承宗上疏言“寧遠可戰可守”,有說“願用崇煥指殫力瘁心以急公”不願用“腰纏十萬之逋臣,閉門頌經之孱膽”,帝聽之。九月,袁崇煥馬世龍等攜兵一萬兩千巡邊廣寧,敘勞進兵備副使,繼又升至右參政。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遣兵分駐錦州松山杏山等城,同年,因柳河之戰,孫承宗屢次遭參,請辭。十月,兵部尚書高第經略遼東。
3.寧遠大戰高第上任後,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力主盡撤寧錦之兵于山海關。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給:袁崇煥力拒,金啟倧書曰“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袁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高第不聽,仍令馬世龍撤寧、前二城之兵。(《孫承宗年譜》),袁崇煥說“我為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必不去”高第只得盡撤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淩河等處兵馬,棄糧粟盡十萬餘石。十二月,袁崇煥升任按察使,仍主事寧前。(《孫承宗年譜》)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後金兵渡遼河。右屯守將周守廉逃,松山等處守將左輔亦燒燬糧儲廬舍而退。(《東華全錄》)。袁崇煥聞之,與副將滿桂,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集將士誓守寧遠。令中左所都司陳兆闌和都司徐敷奏率兵入城,左輔朱梅為外援。(《三朝遼事實錄》)。又傳令通知前屯趙率教,山海關養麟又寧遠之潰兵皆戰。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至寧遠,努爾哈赤自稱率軍三十萬,必破此城,令袁崇煥投降。袁崇煥答曰:“來兵稱三十萬虛也,約有十三萬。吾修治寧遠決守以死豈肯降耳”(《東華錄》大清國史館修)。後金攻城,袁崇煥等寧遠守軍以火器拒之,寧遠通判金啟倧也因點炮自燃,為國捐軀。打傷後金遊擊守備各二人,死五百餘人(《東華全錄》大清國史館修),後金連攻打兩日不下,退兵寧遠圍解。後金攻打寧遠不下,分別略覺華,島上參將金冠等七千水兵抗擊殉國,七千商民被屠殺。後金焚燬覺華島糧料八萬石,船兩千只。 工部左侍郎崔呈秀彈劾高第等失援,楊麟削職,高第準其辭職還鄉。王之臣代替高第督師遼東。(《國榷》)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七日,復設遼東巡撫,袁崇煥為之。敘功,加袁崇煥兵部右侍郎,蔭千戶。袁崇煥三疏辭之,不許。
4.巡撫遼東時值滿桂趙率教交惡,袁崇煥五月上疏請調滿桂,王之臣以為不妥,以滿桂勇猛調其任為山海關總兵,袁崇煥不認可,逐經撫不和。經過朝廷調停,袁崇煥和王之臣分權,袁崇煥主關外,王之臣主關內。袁崇煥認錯,並復請滿桂調任山海關。(《兩朝從信錄》)八月,後金努爾哈赤因被袁崇煥在寧遠城下一炮轟死,挽救了明朝的滅亡。袁崇煥未經朝廷允許,私自派使者弔唁努爾哈赤。後金皇太極趁機遣使回覆,謀求議和。袁崇煥奏報朝廷主以和緩之建錦州大小淩河諸城。遼東經略王之臣主張派遣使者非計,應回絕和議。王之臣奏疏:“年來奴酋求和於西虜(蒙古),而西虜不從;屈服於北韓,而北韓不受。一旦議和,彼必離心,是益敵以自孤也!近日,都官過通令處,虜鞭其背雲:‘汝漢人全無腦子…… 喇嘛替他弔孝求和,反倒教別人與他為仇,我等不如也投順罷了。’”。(《兩朝從信錄》)。御史智鋌言,督撫意見各異,恐誤邊事(《國榷》)。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召回王之臣,關內關外之事盡付袁崇煥便宜行事(《三朝遼事史錄》)。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極一面遣使與袁崇煥議和,一面傾國起八萬大軍(《三朝遼事實錄》作八萬,《八旗通志》無兵力數字記載,北韓實錄稱約4、5萬)後金軍渡過鴨綠江,進攻北韓,史稱之役。(《東華全錄》),十四日,克義州,分兵攻打毛文龍東江鐵山部。毛文龍遁入雲從島(《三朝遼事實錄》)。北韓和毛文龍告急,朝廷命袁崇煥發兵援助,並揀輕兵搗巢,袁崇煥上疏無虛可搗“頃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而虎酋新並粆花,意殊區測,都令、塞令(敖漢部酋塞臣卓禮克圖)新通於奴而仇於我,萬一我兵正道以東,奴暗以輕騎北出而襲我關寧,此時救人耶,抑自救耶?”並以正在修築大小淩河諸城,不可間斷為由拒絕執行支援。僅派徐璉率水兵千人援東江,派趙率教朱梅率領九千人至三岔河牽制。而北韓已經和後金達和,趙率教等人兵回。自此,北韓對後金封鎖破產。
5.寧錦之戰天啟七年(1627年)四月初八,皇太極遣使者責怪其趁建修築不願講和。時錦州城已修築完成,大小淩河尚未完工。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後金軍過大淩河。駐大淩河城版軍無城可守,退至錦州。(《東華錄》)後金直抵錦州。錦州城內總兵趙率教一面固守城池,一面派使者河後金和談緩兵待援。皇太極書致趙率教令其降。趙率教答曰,“城可攻不可說”十二日,後金攻打錦州城西,趙率教調兵遣將,火器齊發,後金不下,退後五里,遣人回去搬兵。(《東華錄》)同時,袁崇煥遞書於趙率教,以“城中火器兵馬俱備,必不能克”為由拒絕援救(《袁督師遺集》)。袁崇煥令王喇嘛督蒙古各部揚旗於錦州各處,水師東出牽制。滿桂祖大壽馬世祿出兵援助錦州。(《兩朝從信錄》)是值滿桂駐前屯,率領祖大壽馬世祿領兵一萬出援。十六日在爪籬山與後金遭遇,小規模接觸戰後,明死六十餘人,重傷三十人,後金傷亡相當。滿桂退回至寧遠城外。(《兩朝從信錄》)。二十五日,後金援兵至,二十八日,皇太極率軍攻打寧遠,和滿桂馬世祿野戰於寧遠城外,滿桂身中數箭,馬世祿戰馬亦被箭傷。後金則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亦受創。(《東華錄》),袁崇煥臨城令分路進殺,後金軍退(《兩朝從信錄》)。同一天,趙率教從錦州城殺出,與後金留守軍隊大戰,小勝後退回,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清太宗實錄》)二十九日,後金從寧遠撤回,六月四日再攻打錦州,攻城不下,死傷眾多。當夜,皇太極以天熱士兵難耐為由撤兵。袁崇煥以不援錦州,行事保守等原因受到彈劾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