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晉書·阮籍傳》記載: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阮籍(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我認同軟步兵的觀點,劉項原來不讀書,不是不讀書就不是英雄,而是他倆本來也是菜雞互琢,劉邦能夠獲勝,也不是什麼值得吹噓的事情。因為還是因為項羽太不給力,具體下面闡述一二。

    第一,項羽出生貴族,不瞭解農民,也不知道農民需要什麼。而劉邦相反,出生小戶農家,知道農民的辛苦。 第二,項羽不仁不義。殺了秦軍二十萬降兵是不仁,殺了義帝是不義。而劉邦為義帝發喪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援,天下人看到了劉邦是個仁義之君。 第三,項羽不會用人,蕭何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但是項羽不用,後來二人先後他投到了劉邦帳下,蕭何做了丞相,韓信在劉邦那裡做了上將軍。 第四,項羽無謀,分封諸侯時候,有些大將沒有得到封地,但是很多原來六國的貴胄卻有封地,而且分封中項羽按自己好惡來分,沒有動頭腦,以至於後來楚漢之爭時候很多人倒向劉邦。劉邦機智,當時劉、項和韓信三股勢力成鼎足,但是劉邦卻能駕馭韓信。 第五,項羽懲罰不明,而且優柔寡斷。劉邦狠啊,從彭城往回逃跑時,三次把自己的孩子往車下推,減輕車子重量。

    說這麼多,其實不是說項羽有多弱,而是說——時無英雄啊!

  • 2 # 魚羊談史

    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歷來的文人騷客和史學家都流露出對項羽的惋惜之情,因為他的身上充滿著悲劇主義的色彩,李清照有一首很有名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流露出對項羽的崇敬之情!

    司馬遷更是推崇項羽,把項羽與帝王並列,讚揚他是推翻秦朝統治的主要力量,在他的眼裡項羽是一位大英雄,並說他是舜的後人。太史公讚歎道:“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蒙裔邪?何興亡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然而為什麼這樣一位實力強悍的大英雄,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卻落得個身死東城的下場呢?要分析項羽為什麼打不過劉邦,為什麼會失敗,那麼我們就要清楚兩方的優點和缺點,項羽的缺點是什麼?劉邦的優點是什麼?

    一、項羽自身的弱點

    很多人分析項羽的缺點猜測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我想從劉邦和韓信的一段對話中來具體分析一下,透過對史料的分析,更有助於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資治通鑑》漢記高帝元年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這段對話中韓信指出劉邦在很多方面的實力都比項羽弱,但話鋒一轉分析了項羽自身的缺點,並提出劉邦有取勝的可能。這對於我們瞭解項羽有巨大的幫助,因為早年韓信追隨過項羽,對項羽的為人更有發言權。

    1. 匹夫之勇。原文這樣記載:“項王叱吒,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句話應該是韓信的親身感受,因為韓信在追隨項羽的時候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幾次向項羽獻計反而還被羞辱,從項羽這邊投靠劉邦的還有一個大人物就是陳平,這兩個人最終成為了項羽的掘墓人。一個人的能力即使再強,奮一己私智而欲力爭天下,終究有力有不逮的時候,當你身邊的謀士勇將要麼戰死要麼離去的時候,離自身滅亡也就不遠了。

    2. 婦人之仁。原文這樣記載:“項王慈愛,見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若有功當封爵者,忍不能與,此婦人之仁耳!”。我覺得項羽身為楚國大將軍的後人,倒不至於有這麼小的氣量。但是婦人之仁卻是項羽的致命缺點,在鴻門宴中,范增幾次三番的暗示要當機立斷殺掉劉邦,項羽卻表現出反覆的猶豫態度,這不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應有的表現,在政治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只有殺伐果斷才能笑到最後。

    3. 分封不平。項羽在佔領咸陽之後宣佈秦王朝滅亡,然而項羽的思想裡還是有濃厚的分封制思想,把跟隨自己征戰的將領紛紛封王,而那些六國後人都分封在偏僻之地。這一次的分封造成了兩個惡果,一是六國後人對項羽心生不滿,大家起兵反秦,最終的目的就是復國稱王,現在目標落空了;二是削弱了項羽自身的實力,這時的項羽已經具備了稱霸天下的實力,可卻把土地分封給別人,拿己之所有而分與他人,無形之中為自己樹立了更多的潛在敵人。後來楚漢爭霸,劉邦就是聯合了其他諸侯王而擊敗了項羽,可以說這是項羽為自己種下的惡果。

    4. 放殺義帝。使自己在政治上失掉了優勢,義帝雖然是一個傀儡,但是這個傀儡卻是可以號令天下的諸侯,項羽隨意的殺掉了這個政治棋子,反觀劉邦卻為義帝舉哀,死人都能被他利用上。後來楚漢相爭,劉邦在政治上列出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放殺義帝。

    由此可見在政治集團的鬥爭當中,一個領導人犯了如此之多的致命錯誤,不亡何待?

    二、劉邦的優點

    劉邦的優點我們在這裡就不過的贅述了,無論在政治、經濟、人才等方面劉邦都展現出了極高明的手段。劉邦在總結自己取得勝利的原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劉邦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邊這些傑出的人才,並且自己知人善任,都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才能!但是能夠駕馭住這些人才,只有傑出的政治家才能做得到!!

  • 3 # 文淵閣小雜役

    我們都知道,項羽與劉邦兩人從出身來說可謂是天壤地別,項羽是貴胄之後,秦滅楚前是名門望族,其基礎不可謂不好,跟著叔父項梁起事以後,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先人名氣大而有一呼百應之效果,反觀劉邦,家裡世代務農,連名字都是隨便起的,絕對是草根出身,但最終劉邦卻成功逆襲,打敗了項羽,其原因很多,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兩人在年齡上相差懸殊,項羽當時只不過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打戰雖然勇猛,但不諳人事,不懂交際,而劉邦此時已四十多事,閱歷豐富,深諳世事,老油條一個,他空口白牙娶的呂雉就是個典型例子。

    其次,在用人方面,劉邦重用賢人,求賢若渴,不記出身,行政用蕭何,軍事用韓信,計謀用張良,再加上一個陳平,每個人都用到恰到好處,並且他還能夠很好的駕馭這些人。反觀項羽,項羽成事早期身邊也不乏善謀善治之人,如范增等人,卻偏信劉邦的離間計而致使范增出走,韓信早前也曾投於項羽帳下,卻終因不得重用離他而去。

    再次,在治理地方的方式上,劉邦廣施仁德,所到之處與民約法三章,深受百姓愛戴,民心所向;而項羽只知窮兵黷武,在鉅鹿之戰勝利後,坑殺二十萬秦軍,攻入咸陽後有大肆屠殺貴族百姓,火燒阿房宮,這些百姓都看在眼裡,敢怒而不敢言,其後劉邦從漢中出兵討伐項羽,百姓無不夾道歡迎,天下響應,這早已買下伏筆。

    最後,項羽性格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等都是他最終敗於劉邦的重要因素。

  • 4 # 江水趣談

    項羽輸給劉邦我覺得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1、項羽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性格高傲自大、殘忍嗜殺,鉅鹿之戰中項羽以五萬的兵力對抗章邯四十五萬的兵力,最後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在這場戰役中還俘虜了二十萬的秦軍,項羽把他們全部收編成楚軍。可是項羽的屬下說,這些秦軍不是真心想跟隨楚王,應該全部殺了。項羽於是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了。

    2、百姓民心

    項羽當時進了咸陽城,竟然一把火燒掉了秦朝的皇宮,這樣做是有失民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子,做事從不想後果。反觀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不殺子嬰,約法三章,封了庫房,關了宮室,秋毫無犯,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3、辨識人才

    項羽識別人才的能力不行,當年韓信去投奔項羽,說可以幫他統一天下。項羽卻看不起韓信,只給他做了個執戟郎。而且就連對他忠心耿耿的亞父范增也被他趕走了。再看劉邦那邊他重用人才,識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傑”。

    在項羽的看來,他就是當世英雄,無人可以與他爭天下,劉邦他根本看不起。於是他的才華只能停留在帶兵打仗的層次上。他在打天下時還不忘談戀愛,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怎樣管理國家上,沒有把心思放在招攬人才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裡說的長頭、平頭、短頭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