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歷史文化起源,歷代典籍(如後述部分參考書籍、清同治版、民國版、共和國1986年版《松滋縣誌》等)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當代亦有不少文人學者著書立說。本文擬從文博角度出發,試圖透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的標本,以及數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等,來追考松滋的血脈,發掘我們共有的記憶,維護全民族的精神支撐,保護好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文物見證松滋沿革
筆者贊成柏楊大師的觀點,把華人的歷史劃分為四個時代: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為了理清歷史文化脈絡,不妨簡述部分與松滋相關聯的歷史、考古學概念。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千年——1.8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250萬年以前;更新世,距今約11550年——180萬年以前;大溪文化,是長江上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屈家嶺文化,是湘鄂豫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5年發現於京山屈家嶺而得名;石家河文化,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年,因發現於天門石家河而得名。
1、神話時代
松滋的老學究們、說書藝人們開口必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教科書告訴我們,地球形成於幾十億年以前,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以前,人類起源於700萬年以前。那麼盤古開天於何時?大約在更新世早期,距今約300萬年以前。三皇五帝又是哪幾位神聖呢?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和神農氏。松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王家橋龍王井村出土了距今150萬年舊石器時代的魚化石。1997年,荊州、松滋博物館在新江口德勝垸發掘出土的中更新世後期距今約50萬年的象牙化石,長3、26米,中部直徑0.24米,被國家古脊椎動物化石專家鑑定為國家珍貴一級文物,並獲得基尼斯總部頒發的“世界之最”證書。河南的簡稱是豫,豫的古文字是一個人揮著鞭子驅趕大象,說明河南古時有很多大象。但是河南沒有出土象牙文物。松滋出土象牙化石並獲世界之最,說明了古時松滋地域自然氣候條件極好,說明長江中游古松滋地域有很多猛獁象。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劉家場仙樓香、卸甲坪天星堰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這些重大發現,說明了在神話時代,松滋西部為汪洋大海,而東部則為莽莽草原沼澤之地。
2、傳說時代
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時代,史學家稱為“五帝時代”。五帝時代其實為九代世系,傳說中最有名的五帝為:第一代黃帝姬軒轅、第二代……?第三代玄帝姬顓頊、第四代帝嚳、第五代堯帝伊祁放勳……?第九代舜帝姚重華。
松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紙廠河桂花樹古文化遺址,上世紀70年代就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標本,是湖北省研究傳說時代——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相互關係的重要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海何家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文物,為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分佈、傳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洈水花園洲唐家崗遺址,發現採集的文物標本有鼎、杯、鋀、石斧等。陶片飾紋籃紋、繩紋、戳印紋精彩紛呈。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家姚家祠遺址,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採集的鼎、罐、盆、擂缽等文物標本,除籃紋、繩紋外,另外發現了方格紋。雖已嚴重損壞,但為屈家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另外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城的西門河遺址、黑山廟遺址、廟灣遺址,楊林市的荷花堰遺址、廟山腳遺址、龜角山遺址;紙廠河的大卯崗遺址,卸甲坪的兩河口遺址,洈水的官士丘、萬家臺、福塔山遺址,街河市的高家墳、五豐壋遺址,陳店的豬草堰遺址等,均大量發現了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形象地說明了早在五千年以前,松滋地域就有人類生存繁衍,並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3、半信史時代
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公元前八世紀,夏、商、周時,松滋地方屬古荊州域。這一時期的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有:街河市鎮小麥崗商代文化遺址、南海鎮徐家咀商代遺址、洈水鎮汪家咀商代遺址;陳店鎮團山村崩陡坎、土地臺子兩個東周遺址,洈水鎮石牌村冉家河、廟山地、潘家底三個東周遺址,洈水鎮火連坪村銅鼓臺東周遺址、王馬堰村白鶴嶺東周——漢遺址,紙廠河鎮陳家場村毛家崗西周遺址、大湖村晏家臺東周遺址、裴家河村趙家河遺址,新江口鎮獅子咀村屋場子丘東周遺址、南海鎮夾巷村徐家咀商周遺址、牛食坡村石橋子東周遺址、嚴興場村屏牆灣東周遺址、南海閘村牯牛灘東周遺址,街河市鎮博宇山、大麥崗、綿羊崗、松林崗四個東周遺址,以及洈水鎮南閘村大巖咀東周古墓群。從這些古文化遺址、古墓群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標本,為松滋地域夏商周時期研究提供了決定性的實物支援。
4、信史時代
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第十任國王姬胡亦即周厲王當政以後,因語言文字記載得到妥善儲存,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信史時代,松滋史實開始有案可查。
春秋戰國時,松滋地方屬楚。這一時期松滋地域的古墓葬星羅棋佈,如新江口鎮柘樹垸村的大墳園戰國墓、街河市鎮高峰村的風古堆戰國古墓群、王家橋鎮店子嶺村、關洲村、雙河村的峰包嶺戰國墓群、劉家場官渡坪村的長衝戰國墓群、楊林市鎮向豐嶺村的張家灣戰國墓群、南海鎮斷山口村的斷山口、毛家山坡、七星趕月、劍峰村的劍峰丹鼎、三垸村的泰山廟、史家衝村的臍鼓、臍鼓尾、傅家林子、右筆架山戰國墓群等。尤其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斷山口古墓群,筆者2004年4月至6月有幸全程參與了該古墓群的搶救發掘活動,共發現戰國土坑墓8座,出土了玉璧、銅劍、戈、矛、箭鏃、陶鼎、罐、壺等。出土的棺槨為金絲楠木,整板無縫長一丈,寬兩尺,厚達九寸,深埋地下兩千多年不腐。七星趕月為七座將軍墓,出土的金戈斧鉞等兵器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慄。彷彿讓我們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古戰場!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松滋這塊地方隸屬南郡。
西漢時始設縣,名高成,仍屬南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刺史部,南郡屬荊州刺史,領縣十八,高成居十八(《荊州府志》卷一、《楚漢諸侯疆域志》)。漢昭帝六年(公元前86年),高成縣曾被封為長沙傾王子梁侯國,傳三世而免,復為高成縣(《松滋縣誌》民國版卷一)。這個時期發現的有:南海鎮史家衝冀家屋場漢墓群、宋家場漢墓群、斯家場鎮萬年橋村李家屋場漢墓群、紙廠河蔡家橋村廟臺子漢墓群等。特別是2009年寒冬,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在一腳踏兩省的楊林市鎮黃石崗村八組與湖南澧縣鹽井交界地新發現的過脈堰漢墓群,北緯29°57′27.0″,東經111°47′37.7″,海拔88米,東西綿延十華里,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儼然一座恢弘的地下城堡!出土的漢磚數不勝數,紋飾極為華麗,巧奪天工,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這一重大發現,為我域始建縣高成縣縣城地望的研究,找到了嶄新的線索!
西漢第十四任皇帝劉箕子(劉衎),被其岳父兼大司馬王莽毒死。公元009年,王莽被“禪讓”當上了皇帝。王莽是個儒家學派的鉅子,也是一位經濟思想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聰明十倍,崇尚繁文縟節,迷信改革萬能,不厭其煩地修改官名、地名,凡是現代的一律作廢重新命名。據說有些官員第二天上朝不知道自己的官名叫什麼,上班的地方叫什麼。他隨心所欲的創舉之一,就是把本來十分嚴肅的一兩百年叫得好好的高成改成了言程。
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漢光武帝劉秀因當時“官多役雜”,即下令省減吏員,合併郡縣,於是裁減邑道侯國四百餘,很快被恢復原名的高成縣被併入孱(chán)陵(今公安縣),屬武陵郡(《通鑑地理通釋》卷三、《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從王家橋鎮中水橋的雨壇包東漢——南北朝墓群、話兒嶺東漢墓群、麻水社群的朝陽觀東漢——南北朝墓群發現的文物,予以佐證。
三國時代,縣境仍屬孱陵,隸屬南郡,初屬蜀,後屬吳(《晉書、地理志》)。吳孫權赤烏十二年(公元250年),拜施績為平魏大將軍、樂鄉督,駐守樂鄉(今涴市丙碼頭附近,見《中國歷史地圖集》1980年版)。吳孫皓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即西晉泰始六年)以鎮軍大將軍陸抗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築樂鄉城,與羊祜相拒。後來有人將樂鄉城誤為樂鄉縣,其實,晉時樂鄉縣即今宜城縣的一部分,為春秋若國之地,漢為若縣,五代時併入宜城(《歷代地理沿革表》、民國《松滋縣誌》)。
松滋歷史文化起源,歷代典籍(如後述部分參考書籍、清同治版、民國版、共和國1986年版《松滋縣誌》等)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當代亦有不少文人學者著書立說。本文擬從文博角度出發,試圖透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的標本,以及數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等,來追考松滋的血脈,發掘我們共有的記憶,維護全民族的精神支撐,保護好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文物見證松滋沿革
筆者贊成柏楊大師的觀點,把華人的歷史劃分為四個時代: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為了理清歷史文化脈絡,不妨簡述部分與松滋相關聯的歷史、考古學概念。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千年——1.8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250萬年以前;更新世,距今約11550年——180萬年以前;大溪文化,是長江上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屈家嶺文化,是湘鄂豫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5年發現於京山屈家嶺而得名;石家河文化,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年,因發現於天門石家河而得名。
1、神話時代
松滋的老學究們、說書藝人們開口必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教科書告訴我們,地球形成於幾十億年以前,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以前,人類起源於700萬年以前。那麼盤古開天於何時?大約在更新世早期,距今約300萬年以前。三皇五帝又是哪幾位神聖呢?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和神農氏。松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王家橋龍王井村出土了距今150萬年舊石器時代的魚化石。1997年,荊州、松滋博物館在新江口德勝垸發掘出土的中更新世後期距今約50萬年的象牙化石,長3、26米,中部直徑0.24米,被國家古脊椎動物化石專家鑑定為國家珍貴一級文物,並獲得基尼斯總部頒發的“世界之最”證書。河南的簡稱是豫,豫的古文字是一個人揮著鞭子驅趕大象,說明河南古時有很多大象。但是河南沒有出土象牙文物。松滋出土象牙化石並獲世界之最,說明了古時松滋地域自然氣候條件極好,說明長江中游古松滋地域有很多猛獁象。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劉家場仙樓香、卸甲坪天星堰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這些重大發現,說明了在神話時代,松滋西部為汪洋大海,而東部則為莽莽草原沼澤之地。
2、傳說時代
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時代,史學家稱為“五帝時代”。五帝時代其實為九代世系,傳說中最有名的五帝為:第一代黃帝姬軒轅、第二代……?第三代玄帝姬顓頊、第四代帝嚳、第五代堯帝伊祁放勳……?第九代舜帝姚重華。
松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紙廠河桂花樹古文化遺址,上世紀70年代就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標本,是湖北省研究傳說時代——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相互關係的重要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海何家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文物,為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分佈、傳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洈水花園洲唐家崗遺址,發現採集的文物標本有鼎、杯、鋀、石斧等。陶片飾紋籃紋、繩紋、戳印紋精彩紛呈。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家姚家祠遺址,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採集的鼎、罐、盆、擂缽等文物標本,除籃紋、繩紋外,另外發現了方格紋。雖已嚴重損壞,但為屈家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另外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城的西門河遺址、黑山廟遺址、廟灣遺址,楊林市的荷花堰遺址、廟山腳遺址、龜角山遺址;紙廠河的大卯崗遺址,卸甲坪的兩河口遺址,洈水的官士丘、萬家臺、福塔山遺址,街河市的高家墳、五豐壋遺址,陳店的豬草堰遺址等,均大量發現了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形象地說明了早在五千年以前,松滋地域就有人類生存繁衍,並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3、半信史時代
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公元前八世紀,夏、商、周時,松滋地方屬古荊州域。這一時期的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有:街河市鎮小麥崗商代文化遺址、南海鎮徐家咀商代遺址、洈水鎮汪家咀商代遺址;陳店鎮團山村崩陡坎、土地臺子兩個東周遺址,洈水鎮石牌村冉家河、廟山地、潘家底三個東周遺址,洈水鎮火連坪村銅鼓臺東周遺址、王馬堰村白鶴嶺東周——漢遺址,紙廠河鎮陳家場村毛家崗西周遺址、大湖村晏家臺東周遺址、裴家河村趙家河遺址,新江口鎮獅子咀村屋場子丘東周遺址、南海鎮夾巷村徐家咀商周遺址、牛食坡村石橋子東周遺址、嚴興場村屏牆灣東周遺址、南海閘村牯牛灘東周遺址,街河市鎮博宇山、大麥崗、綿羊崗、松林崗四個東周遺址,以及洈水鎮南閘村大巖咀東周古墓群。從這些古文化遺址、古墓群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標本,為松滋地域夏商周時期研究提供了決定性的實物支援。
4、信史時代
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第十任國王姬胡亦即周厲王當政以後,因語言文字記載得到妥善儲存,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信史時代,松滋史實開始有案可查。
春秋戰國時,松滋地方屬楚。這一時期松滋地域的古墓葬星羅棋佈,如新江口鎮柘樹垸村的大墳園戰國墓、街河市鎮高峰村的風古堆戰國古墓群、王家橋鎮店子嶺村、關洲村、雙河村的峰包嶺戰國墓群、劉家場官渡坪村的長衝戰國墓群、楊林市鎮向豐嶺村的張家灣戰國墓群、南海鎮斷山口村的斷山口、毛家山坡、七星趕月、劍峰村的劍峰丹鼎、三垸村的泰山廟、史家衝村的臍鼓、臍鼓尾、傅家林子、右筆架山戰國墓群等。尤其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斷山口古墓群,筆者2004年4月至6月有幸全程參與了該古墓群的搶救發掘活動,共發現戰國土坑墓8座,出土了玉璧、銅劍、戈、矛、箭鏃、陶鼎、罐、壺等。出土的棺槨為金絲楠木,整板無縫長一丈,寬兩尺,厚達九寸,深埋地下兩千多年不腐。七星趕月為七座將軍墓,出土的金戈斧鉞等兵器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慄。彷彿讓我們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古戰場!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松滋這塊地方隸屬南郡。
西漢時始設縣,名高成,仍屬南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刺史部,南郡屬荊州刺史,領縣十八,高成居十八(《荊州府志》卷一、《楚漢諸侯疆域志》)。漢昭帝六年(公元前86年),高成縣曾被封為長沙傾王子梁侯國,傳三世而免,復為高成縣(《松滋縣誌》民國版卷一)。這個時期發現的有:南海鎮史家衝冀家屋場漢墓群、宋家場漢墓群、斯家場鎮萬年橋村李家屋場漢墓群、紙廠河蔡家橋村廟臺子漢墓群等。特別是2009年寒冬,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在一腳踏兩省的楊林市鎮黃石崗村八組與湖南澧縣鹽井交界地新發現的過脈堰漢墓群,北緯29°57′27.0″,東經111°47′37.7″,海拔88米,東西綿延十華里,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儼然一座恢弘的地下城堡!出土的漢磚數不勝數,紋飾極為華麗,巧奪天工,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這一重大發現,為我域始建縣高成縣縣城地望的研究,找到了嶄新的線索!
西漢第十四任皇帝劉箕子(劉衎),被其岳父兼大司馬王莽毒死。公元009年,王莽被“禪讓”當上了皇帝。王莽是個儒家學派的鉅子,也是一位經濟思想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聰明十倍,崇尚繁文縟節,迷信改革萬能,不厭其煩地修改官名、地名,凡是現代的一律作廢重新命名。據說有些官員第二天上朝不知道自己的官名叫什麼,上班的地方叫什麼。他隨心所欲的創舉之一,就是把本來十分嚴肅的一兩百年叫得好好的高成改成了言程。
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漢光武帝劉秀因當時“官多役雜”,即下令省減吏員,合併郡縣,於是裁減邑道侯國四百餘,很快被恢復原名的高成縣被併入孱(chán)陵(今公安縣),屬武陵郡(《通鑑地理通釋》卷三、《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從王家橋鎮中水橋的雨壇包東漢——南北朝墓群、話兒嶺東漢墓群、麻水社群的朝陽觀東漢——南北朝墓群發現的文物,予以佐證。
三國時代,縣境仍屬孱陵,隸屬南郡,初屬蜀,後屬吳(《晉書、地理志》)。吳孫權赤烏十二年(公元250年),拜施績為平魏大將軍、樂鄉督,駐守樂鄉(今涴市丙碼頭附近,見《中國歷史地圖集》1980年版)。吳孫皓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即西晉泰始六年)以鎮軍大將軍陸抗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築樂鄉城,與羊祜相拒。後來有人將樂鄉城誤為樂鄉縣,其實,晉時樂鄉縣即今宜城縣的一部分,為春秋若國之地,漢為若縣,五代時併入宜城(《歷代地理沿革表》、民國《松滋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