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鷹航空

    隱身戰鬥機透過自身雷達反射波修型、吸波塗層和熱源紅外防護等綜合技術的作用,極大的降低了自身RCS值,從而大幅縮短了敵方防空雷達、火控雷達等電磁偵測裝置對其的有效探測距離,這種距離的縮短,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提升,而是具有劃時代型的提升。

    以美國海軍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普遍性裝備的AN/SPY-1D無源相控陣雷達為例,其最大探測距離為400km(高空目標達到450km),同時監控和探測200個目標,能夠自動跟蹤其中100個目標,並啟動反制程式,向相應的艦空導彈實時輸入目標座標資訊,隨時可以自行發射攻擊指令。

    常規戰鬥機或者攻擊機要想攻擊美國伯克級驅逐艦或者有伯克級驅逐艦參加的編隊(比如航母編隊或者兩棲特混艦隊),那麼只有兩種可能性:

    1、配置重型遠端反艦導彈,這就是蘇聯人的思路,讓大型轟炸機配搭遠端空艦導彈,在伯克級防空圈之外進行導彈反射,然後撤退;另一個就是用艦艇搭載重型遠端反艦導彈,比如“P-700花崗岩”,思路也是一樣的,都是在防空圈之外發射。

    2、低空突防+飽和攻擊,如同步兵衝鋒作戰,這種方式對於戰鬥機而言,都是極其充滿風險的,只要稍微飛行高度高了點,就會被雷達捕捉到,如果對方有空中預警機(美國當然會讓預警機24小時執勤),突防的風險更高。

    現在如果換成隱形戰鬥機,比如殲-20或者FC-31,敵方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瞬間就縮短成“200”km,那攻擊效果可就強多了。

    首先,可以攜帶射程只要200km的反艦導彈就行了,這樣在有限的載荷情況下,要麼可以縮小導彈體積,要麼可以多帶導彈數量,無論哪一樣都是有利的。

    其次,縮短的200km探測距離,同樣縮短了敵方雷達的反制時間,對於反艦導彈而言,尤其是全程超音速飛行的反艦導彈,按時速1500km/h計算,400km的射程需要16分鐘,現在200km的話只需要8分鐘了。如果全程是2倍音速,末端是3倍音速高超音速攻擊的話,200km的射程只要3分鐘就搞定了。這時如果從多個方向向其發動襲擊,那成功機率極高,一旦擊中,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威力絕對達到一發擊沉或者重傷的程度,就是航空母艦也不例外。

    所以,這就是隱形戰鬥機的技術性優勢,這一點絕對不是任何三代機、三代半戰鬥機能夠比擬的。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2 # 一坑四彈

    當然。

    現有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差不多能做到將雷達發現距離減小到1/3。按照雷達和電磁波的原理和公式,隱身戰鬥機自身的RCS每減小一個數量級,可以將雷達發現距離減小44%,不到一半,減少兩個數量級發現距離減小到原來的1/3。

    F22和殲20的RCS不到0.1平米,輕鬆達到雷達發現距離減半。

    發現距離減半後,在同樣的距離上,我能看到你,你卻看不見我。戰場單向透明,在對手發現我之前這段時間內,就可以先敵發射空空導彈將對手擊落,然後從容脫離戰場。從交戰到被擊落,對手都被悶在鼓裡,什麼也不知道。

    代差就是這樣,擁有不對等的優勢,數量再多也填不平這個鴻溝。

    對地突擊也是一樣,現有的防空陣地佈置對三代機可以起到很好的攔截效果,對隱身戰鬥機就不行。

    比如兩個防空陣地相距300公里,能攔截20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三代機就飛不過去。隱身戰鬥機發現距離減半,這兩個陣地之間就出現了100公里的空檔,可以自由出入而不會發現。防控陣地對隱身戰鬥機形同虛設。

    殲20可以充當指揮平臺,利用強大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指揮其他飛機作戰

    四代機不僅是雷達發現距離減半這麼簡單,四代機在其他方面也有跨越式提升,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協同攻擊能力,指揮控制能力比三代機強太多了。

    三代機和四代機較量起來是沒有懸念的一邊倒,作戰能力確實是質的提高。

  • 3 # 聊聊老天

    有兩方面好處,一是讓對方警戒雷達作用距離減少,意味著有可能在警戒雷達作用距離外完成攻擊,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存率。其次是,由於自身RCS較小,電子干擾效果可以大大提高,這樣自身的生存率又有了新的提高。

  • 4 # 臨淵祭

    我認為確實是有的,就不從太高的技術分析層面去說了,來點大粗話。比如說啊,僅僅是假設,F-14對於F-22的發現距離是500公里,那麼它的作戰反應半徑就是300公里左右,這是一個很短的距離,不但需要作出敵我判別,還需要上報指揮部進行攻擊命令核實。而反過來,F22對於F14的發現距離可以達到1000公里,那麼它的作戰反應半徑就可以有800公里左右。相對而言,整個的反應時間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而對於戰爭,時間即生命,答案很明顯了,而且隱身戰機更可以勝任突擊任務,隱身已經是現代戰爭中對於戰鬥機發展的一個重要要求。

  • 5 # 紅龍軍團長

    論隱身效能的極端重要性

    第五代戰機的RCS值屬於各國的最高秘密,訓練時掛載龍伯透鏡也是為了避免RCS引數被竊取。目前網路上流傳的各類估值都是猜測,有的相差還很大,僅僅F-22的RCS值就有三種版本:0.1、0.001、0.0001平方米,這讓軍迷們看得一頭霧水。本文所取數值為普遍認可的一種,紅龍覺得有點靠譜。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雷達探測距離與RCS值的關係,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RCS值的意義了。

    如果一部雷達對普通第四代戰鬥機(RCS值約10平方米)探測距離為100公里。

    當戰機RCS值為3平方米時,對方雷達發現距離為88公里左右。

    當戰機RCS值為1平方米時,對方雷達發現距離為67公里左右。

    當戰機RCS值為0.75平方米時,對方雷達發現距離為62公里左右。

    當戰機RCS值為0.25平方米時,對方雷達發現距離為47公里左右。

    當戰機RCS值為0.005平方米時(美國隱形系列戰機RCS估值上限),對方雷達發現距離為18公里左右。

    第五代戰機比第四代戰機雷達反射面積減小了4個數量級,比如F-15雷達發射面積為12平方米,而F-22的RCS值只有0.001平方米,被對方發現距離只有F-15的10至20%。F-15雷達探測一般目標的距離為200公里,發現F-22的距離卻不會超過40公里;大型預警機探測一般目標的距離為400公里,而發現F-22的距離在80公里以內。此外,探測與鎖定是兩個概念。實戰中,對方即使發現了隱身飛機,雷達與中遠距導彈也更難鎖定雷達螢幕中的一個小點點。

    好了,F-22的導彈攻擊距離在100公里以上,那麼F-22可以在被發現之前,可以幹掉所有的非隱身飛機。

    隱身性是判斷是否是五代機的基本標準。

    俄羅斯蘇-57的RCS值被業界估計為0.5,只能將對方雷達發現距離減低一半,與美國隱形戰機相差兩個數量級,其作戰效能也將大幅度下降。隱身性的缺陷讓蘇-57成為世界媒體經常性、間或性、隨機性的嘲笑物件。五代機的隱身性來之不易,工程師們對戰機外表的設計要求相當苛刻,哪怕是蒙皮之間微小的縫隙都會形成反射空腔,使RCS值大幅度增加,更不要提發動機葉片外漏、武器外掛等重大設計缺陷了。寧可犧牲機動性、航程、載彈量,也得保證隱身性,比如隱形肥豬F-35。

    隱身性催生出變化多端的戰術配合

    五代機就是一瓶“萬金油”。五代機憑藉出色的4S效能,成為作戰體系中的頂級裝備,單獨行動猶如“孫悟空”,單打獨鬥,大鬧天空。這還不是五代機的全部意義,單打獨鬥太大財小用了,五代機與四代機、轟炸機、預警機配合作戰,充分利用其隱身效能,斬荊披棘,開拓通道,掃除威脅,催生出變化多端的戰術配合,可以為其它編隊戰機創造等多攻擊機會。毫不誇張地說,五代機就是作戰體系中“萬金油”,是體系化作戰能力的“倍增器”,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其隱身性。

  • 6 # 全球防務動態

    第四代也好第五代也好,主要都是修形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吸波透波材料做塗裝外衣減少雷達波的反射量,對紅外、電磁特徵進行遮蔽,以減少被探測到的機率,也有電磁干擾等主動隱身等方法。這些都是為了掩護己方儲存有生力量所做的努力。

    討論反射面積RCS的意義在哪裡?反射面積的多少是肉眼觀測還是雷達熒屏上的光斑大小?1米和0.0001米的意義是不是隻在影響目標在判讀威脅的主次的主要排名參考?現在主要高階防空武器都具有批次對應目標的能力,具備自動研判威脅大小和順序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只要有RCS正值,無論反射面積是多少,只要被探測到就有被攻擊擊落的可能,現在的隱身只是偽隱身,為減少RCS的技術堆積,作戰能力的提高,還是要從任務達成的機率來判斷是否有質的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年前美軍在阿富汗戰爭的“紅翼行動”為何會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