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圖上的螞蚱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勇等傳統文化及價值體系。

    小說是演義體小說,《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塑造每個人的性格栩栩如生,如劉備是“仁”的化身,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曹操是“奸雄”的代表,呂布是“有勇無謀”的代表等等。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侷限。二是,為了達到很大藝術,人物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整部小說貶曹操而褒劉備,有一定的失真。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

  • 2 # 吉祥如意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作者以自己的世界觀來看待發生在中華大地上這場持續了幾十年的紛爭。他運用個人的視角、個人的分析,將這一歷史上確實存在的歷史實事,用文學的語言、方式方法加以推理和演義,寫出了舉世聞名的不朽名著《三國演義》。

    作為後人的讀者或是研究者,在閱讀這部長篇小說時,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心目中對此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評價,這很正常。

    別說華人,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南韓,也有不少研究者和讀者對《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推充有佳。

    日本人把《三國演義》中的不少謀略、戰法運用到工業生產和企業管理當中,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經營效果。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報刋雜誌上了解到,華人到日本企業參觀訪問,日方人員介紹某些管理方法還是從《三國演義》上學來的,令參訪人員感到很是吃驚。這些個參訪人員回國後,帶回來的是卻是出口轉內銷的管理方法和經驗。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三國迷。她對《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趙雲更是推崇有佳,讚不絕口,甚至說趙雲就是她的夢中情人。

    至於在國內,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可以說絕對沒有研究《紅樓夢》的人多。但是,哪一個研究紅學的學者也比不上講《三國演義》故事的易中天火。易教授透過他的地方語言,詼諧幽默,淺顯易懂的講述方式,加上電視這一力量無比的媒介傳播,讓人們又一次領略了《三國演義》故事的魅力。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根據歷史故事所撰寫的小說在二十一世紀的故鄉又火了一把。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以蜀漢劉備一家為主線,講究的是以劉姓大漢王朝為正統,其他兩家魏吳作為陪襯。真正的三國曆史,曹魏的遠見、力量更強大。

    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主席在與郭沫若等人討論三國曆史人物時,力排眾議,為曹操評反。說明了什麼?說明老人家對具有統一華夏,結束紛爭的曹操很是欣賞。曹操論文論武都不在劉備之下,劉備雖然網羅了諸葛孔明、還有一個智人,羅貫中在書中寫道:得一人者得天下,劉備得到兩個。最終得天下了嗎?

    《三國演義》從問世至今,已經過去幾百年了。人們如何評價,那是每一個人的具體看法,大人物站得高看得遠,從歷史的高度來評價。學者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分析每一個歷史人物、每一起歷史事件,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來。(2019/10/04)

  • 3 # 文文的追求

    《三國演義》是一部悲壯的史詩,作者以極大的誇張手法表現了歷史人物和歷史趨勢,各路英雄豪傑的主觀意識和歷史的客觀規律。

    書中描寫劉備為光復漢室,鞠躬盡瘁,下賢禮士,為國為民。諸葛亮聰明蓋世,盡心盡責,力挽狂瀾。曹操英雄蓋世,豐功偉績,卻又遺臭萬年成為一代奸雄,褒貶不一。張飛豪情萬丈,獨木橋一吼,嚇退追兵。關羽義氣沖天,流芳百世。趙子龍武功蓋世,單騎救太子,英勇無敵。孫權雄謀大略,經營吳國,司馬懿詭計多端等等,塑造的歷史人物。

    各路英雄雲集,各派集團為了各自的力益,不惜以發動戰爭來解決,戰爭場面激烈,驚心動魂。作者寄託的蜀漢集團,未能在歷史舞臺上屈起,而是在歷史的潮流中失敗被淘汰。諸葛亮北代的豪情壯志未能實現,“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悲哀結局,無力迴天。

    個人的豐功偉績是短暫的,就像流星一樣,被歷史潮流淹沒,而歷史潮流總是向前發展的。

    毛澤東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還要看組織”。

    袁闊成說:“《三國演義》是那段歷史的一座人才寶庫,也是一部活的兵書,是一座軍事大課堂”。

    金庸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俄國)科洛克洛夫說:“《三國演義》在表現著華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中佔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能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

    易中天說:“《三國演義》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和權謀。這是我對《三國演義》的定義”。

    (日)吉川英治說:“《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代小說均無與論比”。

    劉再發說:“《三國演義》是把中國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淵,使中國原是非常純樸,非常平和的心靈發生變形、變態、變質,變得愈來愈可怕”。

  • 4 # 菜都老楊

    先看看名人對三國演義的評價:

    1、看這本書(《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毛澤東

    2、《三國演義》是那段歷史的一座人才寶庫,也是一部活的兵書,是一座軍事大課堂。——袁闊成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金庸

    4、《三國演義》在表現著華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之中佔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說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俄)科洛克洛夫

    5、《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日)吉川英治

    6、《三國演義》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這是我對《三國演義》的定義。——易中天

    7、一部《三國》,有時是“暴力”的蒙汗藥,有時是“極權”的擋箭牌,有時又是“詭計”的金鑰機,而這段動亂歷史的創傷記憶被裝潢為“分合之道”。——潘知常

    8、《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說把中國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淵,使華人原是非常純樸、非常平和的心靈發生變形、變態、變質,變得愈來愈可怕。——劉再復

    《三國演義》在故事架構和人物塑造上,有著很明顯的傾向性,即“擁曹反劉”的傾向,全書的節奏主要沿著蜀漢走,諸如第一回就是劉關張閃亮登場。在作者看來,蜀漢集團就是價值取向的終極。

    然而,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作者極力謳歌維護的理想的高大上集團,卻無情地失敗了,等於是價值的終極端被撕毀了。劉備的死、關羽的死、張飛的死、諸葛亮的死,這些章節的文字都能顯示出作者的嘆息之情,甚至還是書的高潮部分。

    關羽死了,還不罷不休,追呂蒙之命,驚破曹操之膽,這當中其實寄託了作者的不甘。而對於曹操的死,則未免有微詞,一方面肯定曹操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又說:“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作者寄託了理想的蜀漢集團,沒有對得起作者的主觀願望,在歷史的潮流中以失敗者的姿態被淘汰了,從文學的角度而言,這就叫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了。

    當然,蜀漢集團被塑造成古代理想的終極,也有歷史的積澱,起碼在唐朝的時候,民間說“三國”的時候,老百姓聽說曹操敗了,就開心大笑,聽說劉備敗了,就傷心地哭。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還是有其社會基礎的。

    而諸葛亮的《出師表》,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就成為仁人志士的勵志典範,從杜甫到岳飛到陸游,《出師表》都是上佳精神食糧。文學作品的取向,還是植根於大眾的。

    《三國演義》用了極大的張力去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趨勢,英雄豪傑的主觀能動與歷史客觀規律總是表現出一定的對立性,雙方有時候是撕扯的。

    例如諸葛亮有北伐的壯志豪情,卻飲恨以終。即使是取得了成功,卻轉眼成為陳跡,即“是非成敗轉頭空”,當下的光鮮成為他日的故跡,也叫人悲從中來。

    中國傳統的審美有一個領域,叫做弔古。弔古總是充滿著滄桑悲涼,其實並非一種消極情緒和負能量,而是以一種跳出區域性圈子從整體觀照歷史的眼光,曹操也好,孫權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關羽呂布也好。

    一方面是歷史的閃光點,另一方面卻是轉瞬即逝的流星,個人功績的短暫和歷史的無限所形成的矛盾,恰好是一種充滿張力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扣扣殺人案:蓄意殺人,必須嚴懲;為母報仇,其情可憐,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