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木訥178

    4個月就可以加一些米粉(糊)吃了,別忘了補鈣。再大點可以吃爛(麵條,面片,稀飯)加點油,鹽和菜葉剁的細細的一起煮。

  • 2 # 跳跳媽媽yy

    我是一個新手媽媽,從我兒子出生我家在醫院辦了定期體檢。寶寶在醫學上是六個月可以開始慢慢新增米粉,蛋黃,米粥,麵條,餅乾等等,所以孩子六個月可以慢慢吃軟飯。

  • 3 # 嬰愛前線母嬰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寶寶的飲食,一直是媽媽最頭疼的,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畢竟吃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尤其是1歲以下的寶寶,他們正處於""暴漲期"",更加需要營養保障。可儘管如此,人們的做法卻普遍缺乏科學性。

    就比如,6個月之後的寶寶需要吃輔食,部分思維比較老舊的奶奶姥姥們,認為米粉之類的東西很怪異,不能理解,他們採用舊時代的方式養育孩子:湯泡飯,也就是""軟飯""。因此,媽媽得出結論:老人喜歡給娃吃“湯泡飯”,因為軟乎!

    透過高質量的湯料將米粉泡軟了,然後再餵給寶寶,在他們看來,這樣既能確保營養成分(都是大補湯),又能讓孩子咬得動,吃得香(佐料很多)。

    特別是當寶寶喜歡到處跑的時候,2-5歲之間,家長需要追著他們餵飯,一碗飯吃一小時很正常,這個時候若給寶寶吃""湯泡飯"",就能大大減少餵食的時間,孩子鼓囊一下就嚥下去了,連菜都不用,在家長看來,這樣非常方便,而孩子也很喜歡。

    寶寶為什麼喜歡吃""湯泡飯""?

    其實不光是寶寶,成年人也很喜歡這樣吃飯,其它都是虛的,關鍵就一點""好吃""。只要湯夠鮮,每一口米飯都是享受,米粒中吸滿了湯汁,一口咬下,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味覺刺激,如此美味,誰不喜歡?

    而對於孩子而言,""湯泡飯""還有一種優勢,那就是可以吃得很快,原本一口飯一口菜,還得慢慢嚼碎了才能嚥下去,現在只需要一口,隨便嘟噥兩下就可以往下嚥,效率最少提高一倍,所有節省下來的時間都能拿去玩,實在太美好。

    要從遺傳的角度出發,""懶""才是人的本能,由於咀嚼食物需要費力氣,消耗能量,在孩子的身體看來,這是不利於生長的行為,此時出現不需要咀嚼的選項,自然更加中意。

    因此,孩子喜歡吃""軟飯"",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這樣的軟飯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呢?

    1、少了一道消化過程,增大腸胃壓力

    許多人總以為消化系統就兩步,胃裡消化還有腸道消化,其實口腔的咀嚼過程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甚至可以說,口腔消化做得好不好,將直接決定整個消化流程的完美性。孩子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粉碎食物,為接下來的胃液消化做準備,食物經過粉碎之後,其表面積增大200-400倍,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消化的效率也提高了數百倍。

    而寶寶吃湯泡飯,每一口的咀嚼次數平均不會超過5次,大多數只是拿舌頭碾一下就隨著湯嚥下去了,可以想象,許多米粒進入胃部的時候還是完整的,這就逼著胃分泌更多的胃酸參與消化,別說小寶寶,哪怕是成年人,這樣吃飯都容易得胃病,大家可以參考中國高中生胃病調查,接近8成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另一方面,口腔裡的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分解有奇效,倘若沒有經過咀嚼以及澱粉酶的初步消化,澱粉就只能靠胰、腸澱粉酶分解,這無疑大大增大了腸道負擔,會誘發腸道疾病。

    2、稀釋胃液,導致消化不良

    胃酸過多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感覺胃裡往上反酸水的時候,立即喝點水下去,這樣胃裡會好受很多,其實這就是透過水分稀釋胃酸。兒科權威認為寶寶吃""湯泡飯""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最需要胃酸的時候,湯汁卻將其稀釋,很容易導致食物積壓在胃裡得不到處理,變成消化不良。

    而無法及時消化食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營養吸收不充分,怎麼樣吃下去,就怎麼樣拉出來,這樣寶寶哪來的能量長身體?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喜歡給孩子喂湯泡飯的家庭,寶寶看上去都比較瘦,它可不僅僅是孩子愛動、好玩的關係,營養不夠不容忽視。

    3、食物不用咀嚼,起不到鍛鍊的作用

    就拿寶寶的輔食來說,原則上它是為了填補孩子的營養缺失,其實也是從""液態食物""到""固體食物""的一個過渡階段,同理,孩子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會逐漸建立對於食物的自我認知,與此同時,咀嚼肌也得到了鍛鍊,這關係到他們未來的面部表情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大家都知道,如果人體某塊肌肉長時間得不到鍛鍊,它會逐漸萎縮,吃湯泡飯的孩子,他們不需要咀嚼食物,面部肌肉一直處於放鬆狀態,這明顯不利於他們未來的生長髮育。

    萬一因此變成面癱或者結巴,才真的讓人後悔終生!

    4、外來刺激減少,降低寶寶的食慾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是在聞到食物香味時分泌的唾液多,還是在咀嚼食物時分泌的唾液多呢?很明顯,後者有決定性的優勢,人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唾液腺會分泌大量唾沫,幫助牙齒磨碎食物,而這一過程會給我們的大腦發出電訊號,讓寶寶的身體做好消化的準備。

    與此同時,咀嚼還能給孩子帶來滿足感,讓他們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食物的刺激與美味,這些都是心理暗示,讓寶寶的食慾越來越旺盛,吃得多才能長壯實,以現代人的家庭條件,不怕吃窮,就怕孩子吃不下!

    反之,軟飯只會給孩子帶來胃脹、營養不良甚至積食腹瀉,痛苦的回憶會讓他們的食慾迅速下降,最終演變成厭食症。

    如何讓寶寶乖乖坐在那裡吃飯?

    有家長抱怨,自己也不是自願讓孩子吃""軟飯"",可是總不能一手端著菜,一手拿著飯追著喂孩子吧?孩子的碗那麼小,放菜的話又放不了多少,需要來回跑,這也是沒辦法才選擇""湯泡飯"",要是寶寶能安心坐在那裡吃飯,情況也不至於變成這樣,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乖乖坐在那裡吃飯呢?

    1、一開始的態度要明確

    總是有人抱怨自己孩子難管教,不像別人家孩子聽話,其實這是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對,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孩子的行為模式:

    嘗試去做——觀察父母反應——重新確認——再次觀察父母反應——最終形成習慣

    但凡家有""熊孩子""的父母,他們只知道一個過程,就是最後一步,在孩子已經養成習慣的時候,突然性地提出要求,讓寶寶做出改變,哪有那麼容易?

    要想孩子聽話,父母在剛開始的那兩個環節就得參與進去,寶寶做得不對,立即糾正,2-3次之後,他們自然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允許亂跑,必須坐著,哭鬧也不行,不吃也得坐在那裡,將自己的態度明確告訴孩子,幫助他們養成習慣,這樣以後自己就能少操心。

    2、予以輔助手段

    其實個人是不太贊成這種方式的,為了讓寶寶安心坐在那裡吃飯,有人會給他們放動畫片,一邊吃一邊看,這樣孩子就不鬧騰了。效果是非常的好,幾乎百試百靈,可之後呢?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減少餵飯的麻煩,而關鍵點在於""增加咀嚼的次數"",可在吃飯的時候分神,孩子依舊很容易整吞食物。

    他們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飯上,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之後的每一頓飯都必須看動畫片,看似很容易滿足的要求,真要做起來,可相當麻煩。

    當然了,對於那些實在難教的孩子,這辦法確實好用,起碼能開個好頭,將亂跑的問題解決掉。

    3、在細節方面取勝

    所謂的細節,就是飯菜的味道、吃飯的氛圍以及餐具的樣子等等,在這些方面做好,勾起孩子對於吃飯的慾望,讓他們自己主動要吃飯,或者極端一些,吃飯的時間一到,立即撤掉餐具,平時也不準給他們吃零食。

    尤其是注意不要追著孩子餵飯,就在那裡等著,大人吃完也不要等孩子,透過飢餓的方式逼迫寶寶順從,不過這需要家長下得了那個狠心。

    友情提示

    孩子吃""軟飯""固然存在很多危害,可要硬是換成堅硬的東西,危害性更大!有些人做飯,總是偏硬,大人吃得習慣,可孩子不一樣。

    他們的肌肉發育不完全,咀嚼過硬的東西,很容易造成咬合肌疲勞,讓孩子對吃飯產生一種厭惡感,影響食慾,還會過分磨損孩子的牙齒,形成齲齒。

    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而言,偏軟的米飯才是最好的選擇,要選擇""湯泡飯"",也得注意湯汁的量,一碗米飯配上三分之一等比高度的湯即可。此外,家長也不要過分高度湯的營養價值,研究顯示,哪怕是排骨湯,70%的營養依舊鎖在肉裡,民間所謂的""吃肉不如喝湯"",其實並不科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太陽演變成紅巨星,地球該怎麼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