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草原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稷下學宮彙集天下英才,但是這些學者並沒有使齊國長盛不衰,甚至對齊國的政事影響都微乎其微,原因只有兩個:其一、養而不用,學而不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知識沒有變現,又或者說知識沒有充分表現;其二、稷下學宮涵蓋了諸子百家,齊國家家都不用,家家又都用,因此不如秦國只用法家來得給力。
稷下學宮成立初期的目的是讓天下士子從法理上闡述田氏代齊的合理性,或者說讓天下士子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聲張。到後期稷下學宮則成了齊國國王的門客智囊團了,齊宣王對孟嘗君就說過,許你有三千門客,就不許我齊王有門客?齊威王田因齊在齊國整頓吏治的時候採用法家慎到大師的學說治齊,齊國擊敗魏國後變成天下強國,稷下學宮就成了齊國宣揚自己文明昌盛的代表。
稷下學宮的學子待遇很好,大師級的名士都有六進的獨立府邸和官派奴僕以及相當於上卿的官方俸祿。一般學子則合住一座府邸,吃學宮大食堂,還有少於俸祿。孟子大師就喜歡往魏國和齊國跑:一是此二國十分強大,孟子想在齊國或者魏國執政宣傳儒家;二是此二國待遇好,孟子及其一班第子去了後總是能好吃好喝好住。
稷下學宮更像一所綜合性大學,對於傳播文明,學術交流十分有利。但是鑑於齊國統治者對學宮的定位不在於施政而在於學問,因此儘管稷下學宮人才濟濟但是從政的並不多。
-
3 # 一個人的歷史
雜而不精,博而不專
治學之道在專在精,而不在雜和博。齊國稷下學宮儘管彙集了諸子百家很多人物,但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結果,反而沒有了主見,沒有了基本的國策。忽而尊敬儒家,忽而推崇法家,孫臏來到後又向兵家示好,搖擺不定、沒有統一的治國方略和理念,導致齊國雖然有學者數千,但卻沒有出色的政論一條。雜而不精、廣而不專,稷下學宮成為了各國名士的辯論場,天下士子的聚集之地。治國之道在於政令一致、上行下效,任何治國理念,都需要時間來驗證其效果。
兵法殊途,國運不同稷下學宮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的責任來自於齊王,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的決策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儘管齊威王也不失為一代明主,但是較之秦孝公贏渠梁卻相距甚遠。而兵家的孫臏也無法和法家的商鞅相提並論,或許在戰場上孫臏戰無不勝,但在治國之道上,孫臏和商鞅無法比擬。
有才不用,有能不識在孫皓暉先生的小說《大秦帝國》中,就曾借用孫臏之口來稱讚商鞅。當時天下乃大爭之世,只有法治才能扶弱為強,才能爭雄天下。秦孝公贏渠梁和商鞅是那個時代最佳的組合,因此秦國才能崛起,揚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值得注意的是,商鞅也曾到稷下學宮,但卻不為齊王所用。秦能統一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商鞅變法強秦,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其他國家的失策所致。
-
4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是錯的。
對於戰國史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只知秦國強大,卻不知齊國曾經是第一強國。戰國時代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霸業時期:魏——齊——秦。稷下學宮興盛之時代,即齊國強大之時代。
齊桓公田午統治時期(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留下一筆可貴的遺產,他生前建立的稷下學宮,成為未來一百多年裡齊國乃至整個中國最富活力的學術中心。
曾經有一段時間,天下英雄豪傑齊聚魏國,在魏文侯魏斯麾下,武將、謀臣、哲人云集,這也開創了戰國養士之風。戰國時代,諸國的興衰與人才的流動成正相關,哪個國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脫穎而出。
吸引人才,逐漸成為各國政治的優先目標。在這方面,齊國無疑是領先的,在齊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齊國都城臨淄城的稷門(西門)之外,一座富麗堂皇的學宮拔地而起,這就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這是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學宮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曾迎來名家尹文、兒說、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鈃,陰陽家鄒衍,兵家孫臏,法家慎到等大師級的人物。
齊桓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田因齊成為齊國新的君主,史稱“齊威王”。齊威王田因齊即位之初,便果斷任用稷下名士鄒忌為相,他從諫如流,惟才是舉,不避親疏,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為開明的國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紛紛入齊。
鄒忌原本是稷下學宮的辯士,口才十分了得,精通音樂。他被齊威王任命為宰相後,為齊國政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齊國言論自由的風氣,開百家爭鳴之先河。
齊威王是齊國走向超級強國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帶動下,齊國學術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儒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各流派都十分興盛,成為諸侯國中最富活力的國家,預示著齊國全盛時代的到來。
後來齊威王用孫臏,大破魏師於馬陵,把魏國從霸主的寶座拉下馬,取而代之。在中原諸侯中,齊、魏率先稱王,而齊威王為大,魏惠王為小,這是齊國邁向超級強國之標誌事件。
在齊威王之後,齊宣王田闢彊是一個很有修養的君王,《史記》中稱他“喜愛文學遊說之人”,很有雅量。他十分開明,對文化學術事業很支援,稷下學宮幾乎成為當時中國文化的中心,儒家聖師孟子便是在這個時候入齊,希望把儒家那套仁政思想搬到齊國實踐。
齊宣王沒能實行孟子的“仁政”,但也絕非暴政。在他統治的十九年裡,齊國的文治與武功均達到最盛。他推動了齊國學術的發展,在稷下學宮百年曆史上,宣王時期人才最為鼎盛。
據《鹽鐵論》“論儒篇”所述:“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史記》也寫道:“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不治而議論,就是這些稷下先生們有官銜,但並不做事,只管發表議論,這就是孟子所斥責的“處士橫議”。
倘若我們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秦國所用的人才與齊國所用的人才是有很大不同的。
秦國是採取實用主義原則,歷代君主注重的是實用型人才,能在外交、內政、軍事上幫助秦國,譬如商鞅精於內政,張儀長於外交,甘茂善於打仗。齊國則不同,稷下先生們大多數是比較清高的,只當官不做事,高談闊論。
文學鼎盛的齊國,卻不能冒出像商鞅、張儀這樣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人物,說明齊華人才政策有其缺陷。但我們也應當看到,“處士橫議”對於保證政治清明是有正面積極的作用,這些德高望眾的學術大師們儘管不做事,但也能以針砭時弊的方式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齊威王、齊宣王時代,齊國的政治是開明的。有一個開明的政府,國家的實力也不會差到哪去。
-
5 # 時光工坊
事實上,齊國一直算是個強國 ,具備一定的稱霸能力,但是人口,經濟,軍事都有限,並不具備對其它六國任何一國的滅國能力。雖然,齊桓公是最先稱霸的。但此後,齊國國君比較聖明的幾乎沒有,都是不溫不火,國家也是如此處於不溫不火不強也不弱的狀態。
看著齊國不咋滴,又跳出個孫臏,又把霸主魏國揍了個鼻青臉腫,讓人刮目相看。又看到齊國想霸氣吃掉宋國,又被幾國聯軍打的差點滅了國。說它要滅國又出個田丹,居然又翻盤打敗聯軍又復國了。此後的齊國彷彿一個看破紅塵的人,置身事外,管你幾國打的死去活來,誰也不幫,誰也不救,直到秦滅了五國後它再也無處可逃了。齊國在戰國七雄裡也算是個奇葩國度吧!
回覆列表
齊國的“稷下學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齊國的學術、文化繁榮發達。呈現一片錚錚向榮的景象。也為百家爭鳴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但是我們知道在歷史的發展中,勢必會做出一定的選擇。
那麼在這麼多種文化中那種文化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歷史發展需求呢?
我們先看一看當時歷史的情況戰國時期各國爭霸諸侯,在不斷紛爭的大環境下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無論是道家、儒家、墨家、兵家、還是法家都在各個諸侯國進行服務,推銷自己學派的思想。
為達到統一爭霸的目的。各個國家都會為合適自己國家的思想進行選擇。而這一時期法家的思想正合適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所以雖然齊國的思想學術很繁榮。但是它沒有適應當時的歷史發展背景,在擁有這麼優厚的條件下兒沒有達到最終的繁榮。
這也說明一點效率的關鍵是很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是和當時的情況才能達到強盛。而法家卻做到了這一點。
另外,就是一個國家統治者的思想對於這個國家的方向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非常堅定的執行著法家的思想。從而達到了最終的強盛。而齊國我們都知道沒有出現像嬴政。這麼傑出優秀的帝王。
綜上,雖然“稷下學宮”讓齊國很繁榮,但是沒有適應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選擇,同時也沒有傑出的帝王,所以齊國沒有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