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闖說文章

    劇中展現的大唐服飾能看出是認真進行過考究的,道袍、圓領袍、女著男裝、入群等,皆還原了唐代服飾的特色。

    道教服飾,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服體系。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必的穿著就是典型的道教服飾。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配飾五個部分。道士品階不同,穿著也不同。李必修道十餘年,品階很高,不帶道巾,帶道冠。李必戴的道冠屬於道門三冠,只有高級別的道士才有資格佩戴。道門三冠為太清魚尾冠、玉清蓮花冠、上清芙蓉冠,圖中為芙蓉冠。

    與冠相配的是簪。道簪為道士盤別髮簪之用,有橫直之分。直為子午簪,橫為子寅簪。直簪自兩晉南北朝至唐宋較為常見。道簪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簪子呈彎曲狀,也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圖案。

    唐朝時期,圓領袍是流行服飾,不論男女,都愛穿圓領袍。唐代人穿圓領袍通常都穿圓領中衣,領部係扣還可以解開穿,類似現代大衣的大翻領。不同顏色的圓領袍及不同材質的革帶代表了官員不同品階。賀知章三品,穿紫色,徐賓八品,著深青色。

    唐代因為各個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原女性也開始騎馬射箭,不僅著男裝,還會全副武裝,佩戴弓箭等,英姿颯爽。女子身著男裝是一種大唐盛世的開放景象,也是時尚的標誌。

    唐代女子著裙裝,常會將裙腰提至胸前,並上著短襦。短襦外面罩著一件半臂,是盛唐時非常時髦的女子裝束。唐三彩中給了實物依據,女傭身穿曳地長裙,上著緊身窄袖短衣,外面罩著一件半臂,下部用綵帶系扎。

  • 2 # 每天混剪精彩影片

    嚴謹,認真

    可以說中國目前的古裝劇上面,影片中是相對較高的電視劇,這麼高的評分離不開電影組辦法的努力,當然還有演員,最終的還是這部劇的服裝造型,是一個非常牛的服裝造型團。

    首先,這部劇的服裝造型是非常尊重歷史的,這一點值得其他電視劇學習,因為有很多的古裝劇不貴的追求美感,而選擇了花裡胡哨的服裝造型,不僅破壞了整部劇的歷史和背景,而且還影響了大家的觀看體驗,而《長安十二時辰》就不一樣了,不僅尊重歷史,製作還非常的精良,造型和服飾基本上都是滿分的存在。

    為什麼要這麼誇它,首先從細節上面,整部劇的服裝造型細節做的非常精緻,比如李必的玉簪,是往後面向前面扎進去,這個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奇怪,但是這是唐朝時期道士的正確裝扮,並且得到了道教的承認,所以說這些細節上,服裝造型已經儘可能的還原了唐朝時期的樣子,也滿足了導演要求正常還原長安的一天。

    第二個細節是在催器的哥哥,崔六郎死的那一幕,催器長跪在地上,這個時候李必進來可以看得見,在催器的鎧甲上面和裡面的襯衫都溼透了,為什麼這麼安排?在後續可以知道,因為催器剛才進入水渠,追逃兵的,所以衣服溼透很正常,在這一點上劇組是把自己挖的坑完美填上了,也讓人感受到了連結性,不會有斷層的,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我就不一一說了, 反正長安12時辰,是我看過的電視劇,最好的了差不多。

  • 3 # 都散人

    《長安十二時辰》你知道唐裝和唐朝服裝的區別了嗎?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唐朝的各種文化歷史也被重新擺上了課桌,相信很多小夥伴們看完每一集後都會被裡面的文化所吸引。尤其是在唐朝人的服裝方面讓觀眾是耳目一新。但是很多人還沒注意到“唐裝”和“唐朝服裝”,這兩個詞其實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唐朝服裝的意思。

    第一、“唐裝”並不是指“唐朝服裝”:

    唐裝一詞,早年為海外華人所創。在中國歷史上,唐代盛期聲譽遠播,外華人常稱華人為“唐人”。特別是廣東、福建的華僑也常常自豪地自稱為唐人,華人居住區稱為“唐人街”。此詞原在歐美華人社群以及港澳地區較為流行。唐裝這一概念原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唐代人的服裝;二是指西風東漸後與“西服”相對的“中式服裝”,現在所指的唐裝主要就是第二種。第二種含義可能與涉及海外華人的“唐人街”、“唐人”等概念有關,主要是指被海外認知的“中式服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傑英指出,現在所說的唐裝不是唐朝服裝的發展,而是滿族服裝的延續和改良。所以“唐裝”並不是指“唐朝服裝”,而是指唐人街風格的中式服飾。

    2001年APEC會議時,俄國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小布什就曾穿著新唐裝.

    第二、一套完整的古代服飾的組成部份:

    古代服飾的結構主要分為10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一套完整的衣裝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小衣即貼身穿著的內衣,如襪胸、褌等。中衣則功能類似汗衫,形制有上衣下褲、中單、曲領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大衫等。此外,還有配件如襪、帔、革帶、玉帶、銙等等。

    唐朝服飾並不是唐朝時期才形成的服裝風格,而是一個長時間影響和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的。主要影響就是隋朝,所以說唐朝服裝,不能單單說唐代,而是隋唐結合起來才能理清這個發展過程。

    五代《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中的高腰襦裙.

    第三、隋唐服飾發展特點:

    隋唐婦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唐代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唐代初期至中期還流行漠北的君主制國家霍爾回鶻人的胡服。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宋代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宋代男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繫吐骼帶、腳著烏皮鞋,多用環境色,具有遊牧民族的裝飾特點。元代的服飾有腰線襖。

    《簪花仕女圖》中的五代貴族婦女大袖衫配訶子裙.png

    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明代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有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紐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釦子。

    清軍入關之後清朝統治者用武力推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明代男裝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會中,但在“十從十不從”的規範下,部分農村地區計程車紳農民、女性、僧道、兒童等的服飾並未強制改變。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方面相對男士服飾變化較小。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製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儲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清.png

    第四、日本和服、南韓韓服皆受唐朝服飾影響:

    隋唐五代服飾是指中國隋代、唐代至五代十國的服飾,這段時期中國的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加上對外交往的頻繁,使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嶄新局面。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晚唐服飾。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女性則以襦裙為主。由於隋唐時與外國多有交流,服飾制度亦影響周邊地區,如日本、北韓半島等。日本奈良至平安時代的和服、北韓三國時代中期至後期及統一新羅時期的韓服皆深受隋唐服裝影響。

    所以,最後大家也應該知道了“唐裝”和“唐朝服裝”的區別了,而且可以說唐朝服裝是日本和服和南韓韓服發展史上的標榜。

  • 4 # 雲賞影音

    《長安十二時辰》人物造型和服裝都高度還原了當時大唐百姓的穿著。

    唐朝男子特色

    那在白天我們最多看到的就是莫蘭迪色(簡單的說就是“高階灰”)所體現出來的是高階,大氣。主要色系體現出來的顏色有黑色,白色,灰色,紅色,從劇中我們就能體會出演員的服裝設計是多麼精細。

    劇中所有服飾都隨著唐朝政策的開放,服飾上也就融合了西域少數民族的特色,這也是唐朝服飾華麗多樣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女性!

    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這首詩也是形容絲綢之路的發展服裝的融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開放的政策加上絲綢之路讓唐朝的服裝影響深遠。

    所以說《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簡直用心到令人髮指,服裝都做到了這麼機智。許多人對此評價自然數很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皇帝生活都要管的大臣是好大臣嗎?張居正為何不重用海瑞?